分享

仁爱与和谐:泛爱济众,人与人和谐

 paul1023 2016-06-27

《说文解字》所谓“仁,亲也。从人、二。”清代文学家段玉裁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郑玄注《中庸》“仁者,人也”时所谓:“人,读如相人偶之人。”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谓:“人偶,犹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阮元《揅经室集·〈论语〉论仁论》曰:

元窃谓诠解仁字,不必烦称远引,但举《曾子制言篇》:“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水非水不流。”及《中庸》:“仁者,人也。”郑康成注:“读如相人偶之人。”数语足以明之矣。春秋时孔门所谓仁也者,以此一人,与彼一人,相人偶而尽其敬礼忠恕等事之谓也。相人偶者,谓人之偶之也。凡仁必于身所行者验之而始见,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见。若一人闭户齐居,瞑目静坐,虽有德理在心,终不得指为圣门所谓仁矣。盖士、庶之仁,见于宗族、乡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仁,见于国家、臣民。同一相人偶之道,是必与人相偶而仁乃见也。郑君“相人偶”之注,即“人非人不济”、《中庸》“仁者人也”。

这是说,从字源看,“仁”是用以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只要有两个人,他们之间就构成一种社会关系;要想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要相互亲爱、亲近。所以,“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一种准则。

孔子将亲情之爱推广开来,《论语·学而》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颜渊》中孔子答樊迟问仁的“爱人”,邢昺疏:“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者,言此泛爱济众,是仁道也。”《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也就是说,爱人要扩展到对社会大众的仁爱情怀和博施济众的仁爱实践。

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诚恳相待、互相谅解,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其中前者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后者是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统而言之,忠恕就是仁的应有之义,是现实仁的具体途径。析而言之,忠和恕又有所不同。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与他人与集体发生利害冲突时,要克制自己,甚至于舍己利人。为此,他—再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每一个人通过克己复礼成为仁人,那么普天之下就会真正实现仁爱和谐。

后儒以忠恕之道为“絜矩之道”,如《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这正是孔丘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据朱熹注:“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之于人,亦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这里是从肯定方面,即应该怎么做,来强调忠恕之道的。孟子发挥孔子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孟子·尽心上》),朱熹注云:“强,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是说只要努力地按照忠恕之道去做,凡事推己及人,就离仁道不远了。《礼记·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系矩之道。”这里“絜矩”,据朱熹注:“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就是说,“絜”指一种度量,“矩”是制作方形的量器。“絜矩”即引导、示范之意。这里是从否定方面,即不应该做什么,来强调忠恕之道的。而无论从肯定方面还是否定方面都是以自己作为标准以达到爱己爱人,以仁道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孔子还以自己的生命实践诠释了为人处世要温、良、恭、俭、让。温、良、恭、俭、让是孔子的修养和风范,所以每到一国就能够取得国君的信任和尊敬,那些执政者对他没有什么疑虑,而是愿意主动地介绍本国的政治情况,希望听到他的指点。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温、良、恭、俭、让,就能够使人信任、敬爱,乐于与你交接,你就能获得人们的信任、支持和帮助,从而事半功倍。

孔子仁爱还强调宽容。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喜爱一个人的时候,希望他活得很好,讨厌的时候,希望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啊!这说明宽容是仁爱的应有之义,有宽容之心的人就能够与各种人都和谐相处。孔子还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对世界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要以血缘亲情的方式来对待,这在今天对于处理世界上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的关系,增进和谐世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心中有仁,就能爱人,能爱人,别人也能爱戴你;心中有了礼,能尊敬别人,别人也就能尊敬你。爱戴和尊敬都是相互的,儒家教导人们要对他人友爱、尊重,要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孟子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敬爱自己的父母,也要敬爱别人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也要爱护别人家的孩子。人不要把自己的爱局限在狭隘的天地,不要太自私。《礼记·礼运篇》以孔子的话表达了大道推行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状况,说那个时候“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亲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而是使老年人都有人尊敬奉养,成年人发挥自己的作用,小孩子有人抚养,矜寡孤独废疾的人都有人供养。这就是“天下归仁”的大同世界。

总之,儒家认为通过“仁爱”,最终会达成一种和谐的人与人关系,这就是中国人非常推崇的“仁爱和谐”。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奉行“仁爱”原则,与人为善,注重于他人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关注三智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