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地址:150篇 2.2亿元的乾隆葫芦瓶,贵吗?(一)作者:yaobianji 在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戴润斋专场上,有一个乾隆时代的葫芦瓶,它的全称是: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纹葫芦瓶。 当时,苏富比为此拍品作了十分到位的推介,宣传文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脉络:来源:Loch勋爵(1827-1900)收藏(?)英国威尔特郡放山居Alfred Morrison (1821-1897)收藏John Morrison收藏(1950年代)Margadale 勋爵收藏伦敦佳士得1971年10月18日、编号74纽约Jen Chai Art Gallery、编号A530(戴润齐公司标签) 。 此瓶……并可能进一步溯至Loch勋爵(1827-1900)收藏。 二、艺术价值:此瓶所绘缠枝花卉,明暗清晰有次,色调柔和微妙,盘绕于金廓矾红[万寿连延]图案周围,宛如青腾绕梁。多种颜色重叠接连,构图缜密紧凑、实属罕见……其纹饰布局及绘风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然橘红如意条纹则更形卷曲繁密……近足处一周上仰莲瓣纹带,泛谈绿之白彩上盖粉艳桃红,用色由浅至深,层次变化极富动感…… 三、工艺价值:此件浅黄地长颈葫芦瓶之形制与纹饰皆为乾隆时期景德镇御作经典样式,图案设计雅致尊贵,为此类工艺品中最具格调之御瓷佳作。当景德镇御瓷艺匠采用乾隆早期于北京开发之崭新工艺时,此类极富奢华品位之装饰应运而生。扎道锦地工艺源自北京内宫作坊,是一种于釉彩色地上剔划形式化图案的修饰技艺,其纹饰多采花卉重菱等织锦图案,并常出现于碗盘外壁,内壁则以自然画风绘写意景致。在景德镇,此风格渐成主流并日臻完善,其以针尖刻划精妙细微凤尾纹,极尽华丽繁缛之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点:一是可靠的传承脉络,甚至用了“并可能进一步溯至Loch勋爵(1827-1900)收藏”之类的未经确切考证的推测性描述;二是极高的艺术价值;三是高超的制作工艺。 果然,这个估价为3000000—50000000的葫芦瓶,最终以220572180(含佣金)落槌。 买主为: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 张永珍女士在拍卖会后说:“中意就要买,再贵都值得,竞投时对出价没有设心理底线,也没想到会突破世界纪录,只是对自己喜欢的拍品不惜代价,一如既往。” 那么,这样一个乾隆年代的葫芦瓶,到底值不值2.2亿这样一个天价呢? 一、评定一件陶瓷类的古董文物,器型是一个重要因素。 葫芦之名在唐代开始流行,因其连绵的藤蔓、饱满的形态、丰富的种籽、累累的果实,并与“福禄”谐音而极具吉祥意蕴。以此成型的陶瓷器,犹如“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为民间所喜爱,逐渐成为传统器形,其形象在陶瓷器物中得到广泛的展现。唐三彩葫芦瓶,其绚丽的釉色与原始彩陶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辽金时期陶瓷葫芦瓶数量不多见,不过,南北方各窑口均见有葫芦瓶器型,但因数量稀少而弥足珍贵,如南宋官窑粉青釉葫芦瓶、宋龙泉窑葫芦瓶。 元代时,各窑仍继续烧制各种陶瓷葫芦瓶,因唐宋时期陶瓷葫芦瓶基本无彩绘形式,元青花葫芦瓶开启了彩绘葫芦瓶的新时代,成为其后明代葫芦瓶的主要装饰手法,其八棱形制作手法一改葫芦的真实形态,是葫芦瓶造型上的一大革新。 明、清两代均有葫芦瓶的生产,至康熙时期,葫芦瓶又开始进入一个繁盛期;尤其是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其层出不穷的装饰手法和造型令人叹为观止,青花、粉彩、珐琅彩各类颜色釉品种应有尽有,如清乾隆青花葫芦瓶、清乾隆粉彩葫芦瓶、清乾隆粉彩凸雕葫芦瓶、清乾隆粉彩绶带葫芦瓶、清乾隆珐琅彩葫芦瓶等。 综上所述,葫芦瓶这种造型十分普通,特别是乾隆时期,粉彩凸雕葫芦瓶、珐琅彩葫芦瓶等,其工艺价值、艺术价值都要远远高于这一卖了2.2亿元的“洋彩”“万寿连延”纹葫芦瓶。 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葫芦瓶—— 北宋定窑葫芦瓶,大英博物馆藏 元龙泉窑葫芦瓶,大英博物馆藏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葫芦瓶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明嘉靖葫芦瓶 嘉靖年代葫芦瓶的制作繁盛,这和嘉靖帝的道教意识、希冀“福禄”不无关联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明嘉靖葫芦瓶 承德避暑山庄内清宫旧藏的葫芦瓶
器型变异了葫芦瓶(湖北省博物馆藏) 咸丰霁蓝釉描金三管葫芦瓶(上海博物馆藏) 二、制作工艺的价值。 就制作工艺而言,它大致包括了吹色、打图、清图、爬花、烤花、填色这样几个过程——
转颈瓶 转心瓶 (待续) 分享到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