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史丨欧洲人如何为清朝定制钟表?

 木头1018 2016-06-28

◎本文节选自郭福祥:《时间的历史映像:中国钟表史论集》,故宫出版社,2013年4月。标题为编者所加,感谢故宫博物院郭福祥研究员赐稿。

◇艺术史栏目编辑:何鉴菲,北山堂。

编者按

本周继续读钟表。此题为《时间的历史映像》中众多议题之一,中国市场中的钟表,作者指出清宫钟表的市场情境与制作和流通密切相关,即便如今钟表收藏火热,但对市场钟表的历史考察仍旧空虚。

清代晚期的钟表史在整个中国钟表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外国钟表业伴随着西方侵略长驱直入,钟表在民间极大普及,同时,中国自己的钟表工业化体系得以建立,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立足。所有这些,都是这一时期的新现象。



铜镀金象驮宝塔变花转花钟;英国,十八世纪;

122厘米,宽57厘米,厚3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市场钟表

所谓“中国市场钟表”,是指西方钟表业在研究中国审美观念和欣赏品位的基础上而制造的专门销往中国市场的钟表作品。“中国市场钟表”的出现与西方钟表业对庞大的中国钟表市场重要性的认知有很大关系。“中国市场钟表”是中国与西方钟表交流和贸易过程中辉煌的一页,其虽辉煌远去,但仍有迹可循溯到二三百年前。


钟表最早是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当时西方传教士就是用钟表作为见面礼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同时也打开了中国皇宫的大门。自此,搜罗、使用、欣赏钟表成为时尚。钟表初入中国,其市场潜力已有所体现。这集中表现在皇帝、官员、老百姓对传教士所带来的钟表的惊奇、艳羡,进而想拥有的过程之中。钟表成为奢侈品的代表,当时的各个阶层对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占有欲,使钟表的进口数量越来越多。


尤其是乾隆皇帝,对钟表的兴趣始终不减,且对所要钟表的要求非常具体。从产地到式样,面面俱到。乾隆钟表虽然是以进贡的名义送到北京皇宫,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通过与西洋的贸易得来。一般由皇帝提出初步意向,相关衙门将其行文给广东督抚或粤海关监督,再由广东督抚或粤海关监督传达给行商。行商根据要求,向西洋商人洽谈购买或定做事宜。皇帝对西洋钟表的需求信息通过采办官员及中间商人反馈于西方钟表业。


精明的西方钟表制造商看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研究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制造了大量适合中国审美观念并专门销往中国的钟表。这就是最早的“中国市场钟表”。这时的“中国市场钟表”大部分都是钟,体形较大,多来自于英国。其突出的特点有二:一是在钟表中加入了中国化的形象。如仙鹤、塔、葫芦、象驮宝塔、壁瓶等;二是大量使用自动机械装置;三是这种钟一般成对出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James Cox钟表。早期的“中国市场钟表”绝大部分都进入了清宫,民间是很少的。



铜镀金嵌珐琅转花飞鸟水法钟;英国,十八世纪;

108厘米,宽53厘米,厚6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中国钟表消费者的群体进一步扩大,钟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伴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日趋完善,这种为中国市场专门制作的钟表逐渐成为销往中国钟表的主流,“中国市场表”在十九世纪风靡一时。这时的“中国市场表”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体量巨大,而是以小巧精致的怀表为主,其主要的输出国不再是英国,而是变成了瑞士。


19世纪初,瑞士与中国开始直接贸易往来,钟表成为主要商品。瑞士钟表厂商纷纷来华开办钟表贸易公司,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博维公司。1818年博维三兄弟中最小的弟弟爱德华·博维(Eduoard Bovet)来到广州,在一家英国贸易公司的办事处工作。他发现那种为迎合东方人口味而制作的钟表在这里非常受欢迎,销量很大,于是1822年他和两个哥哥一起成立了自己的钟表贸易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博维公司发展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钟表贸易公司。1830年,博维公司又在广州设立制作工厂,规模进一步扩大。即使是在鸦片战争爆发期间,公司的业务也没有受到影响。



镀金珐琅怀表(商标局部)

与此同时,瑞士其它钟表公司如Juvet、Dimier、Jacques Ullmann等也都依托各自的生产基地进军中国市场,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业绩,有的还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地建立了分公司。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更加为中国人所熟悉,瑞士各贸易公司和厂商采取了各种措施扩大影响。1840年,博维兄弟率先用中国商标名称“播喴”为自己的产品命名,此后其它公司亦纷纷效仿,出现了“怡嗱”、“有喴”、“利喴”“乌利文”等名称。


“播喴”镀金珐琅怀表;瑞士,十九世纪;

直径3.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直到20世纪初,这些品牌的钟表仍然在市场上出售,深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这时的“中国市场表”一般也是成双成对,其外观装饰华丽,务求美仑美奂,表壳一般采用金、银、铜镀金等材质,有的在表壳上绘有人物、花卉、鸟兽等形象逼真的珐琅画,并镶嵌珍珠、钻石等贵重珠宝。其造型多样,别具匠心,除常用的圆形外,还有扇形、锁形、果实、昆虫等造型。属于同时期西方钟表生产中的豪门一族。


镶珠口画珐琅鹁鸽图怀表(背)

关于《时间的历史映像:中国钟表史论集》


最近十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在钟表方面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日益频繁,其中包括与大英博物馆的钟表修复交流、与荷兰国家音乐博物馆的钟表修复及展览合作等等。作为这些交流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笔者在对自己获得诸多良好机遇深感庆幸的同时,也对故宫博物院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心存感念。在交流过程中,每当引领着各国同行参观故宫钟表收藏的时候,他们惊异而好奇的眼神每每给我留下十分强烈的印象。实际上,西方钟表界对中国钟表历史的了解是相当缺乏的,相关的知识显得零散而不成系统。


故宫博物院的钟表收藏直接源自清宫,数量庞大,序列完整,而且又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庋藏的大量清宫档案可以依托,将这些实物资料和档案文献结合起来,当为研究之本。由于实物庋藏和文献资料的限制,对中国钟表史的研究还局限于相当小的范围之内,迄今绝大部分的著述是属于实物介绍性质的,关于中国钟表史和宫廷钟表收藏史的研究与其它领域相比还处于不很成熟的阶段,此书也只是笔者阶段性的成果,深信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本书收入笔者关于钟表史的十三篇论文,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前六篇基本上以朝代分期为界,分别论述我国古代水力机械钟表的发展历程、明末西方钟表传入中国的历程和当时各地对自鸣钟的仿制情况、中国宫廷钟表收藏的兴起、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以及晚清钟表历史的情况,基本囊括了中国钟表史自明末至清末三百多年的历史面貌。第七篇至第十一篇是以清宫钟表收藏为主要对象进行的专题研究。包括对清代顺治至嘉庆一百五十多年间服务于中国宫廷的十五位西洋钟表匠师、清代中俄两国交往过程中钟表赠与和贸易等、清代宫廷中钟表的使用如陈设、随侍和赏赐等、清宫太阳系仪及英使马嘎尔尼进贡的钟表的辨析、清宫旧藏的以钟表为题材的装饰纹样在绘画、家具、瓷器、玉器、珐琅器以及室内装修等文物上的表现等诸问题专门予以探讨,以便于对清宫钟表收藏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最后两篇则是针对清代重要的钟表产地苏州地方的钟表史所作的讨论,通过实物、档案、私人笔记等基本材料的梳理,修正以往学界对苏州钟表的错误认识,以还原苏州钟表历史的本来面目。


栏目编辑:@何鉴菲  排版:@Flor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