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治疗水肿的经验集

 循天园 2016-06-28

刘渡舟经验集摘录〖水肿〗(转载)

 水肿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多余水液潴留于体内,并以四肢、头面、腹背甚至全身皮肤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本病多见于西医称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 衰竭,内分泌失调等病。水肿与水证的关系:水肿属于水证的一种,乃停留之水外泛于肌肤、形于体表所致。停留之水在于身体内部而未形于外表者,是水证而不是水肿。水肿与水证的病因病机大体一致。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脏腑的气化,其中以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运布、肾气的蒸腾和开阖、膀胱的藏泻、三焦的疏利等关系最为密切。刘氏说,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畏于土,其制在脾。然心脏为人体君火,与肾中命火相通,能与命火一起镇伏**;而心主血脉,血脉流通有助于水液代谢,故心脏在人体水液运行中亦起到重要的作用。临床上由第三卷61心脏疾病引起的水肿比较常见,治心是治疗水肿的重要途径之一。总之,诸脏腑气化正常,则水液在人体升、降、浮、沉,出入有常,则无水肿出现。若脏腑气化失常,则水液在人体潴留,其外泛于肌肤者即形成水肿。水肿病邪实而正不虚者有三种治法,即发汗、利尿和通下,也就是《内经》所说的“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正气虚者,要用攻补兼施的原则,既补其正,且去其水。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因为腰以上肿,多因风寒湿邪侵于肌表,闭郁肺气,水液停留而成,故治宜宣通肺气,开发毛窍,使在外之水以汗液的形式排出。腰以下肿有虚有实,虚者多因脾肾阳气不足,不能运布化气行水所致。实者多因三焦失于疏利,水液停留于下,故当利小便或通腑泻水。刘氏强调指出,治本证,必须使水有出路,水液平常的出路是尿路和毛窍,故发汗和利小便是治疗水肿的两**门。刘氏在临床上常按如下几种类型辨治水肿病:(一)风水此证由外感风邪所致,风邪袭表,肺气失宣,通调失职,水气不行,外泛于肺之合,故见浮肿。临床特征为浮肿以身半以上为甚,汗出恶风,口不渴,身 无大热,脉浮,舌苔白。其虚者,脉浮软而身重,恶风寒比较突出,治之用《金匮》防己黄芪汤疏风益卫、健脾利水。其实者,脉浮数有力,身体疼痛,舌红,或兼咳喘,治之用越婢汤或越婢加术汤疏风清热,宣 肺利水。(二)皮水皮水是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液停留,外泛于肌肤所致。因为病是起于内而不是受邪于外,故无恶风、汗出、身体疼痛等症,此为与风水的鉴别点。其临床特征为头面四肢浮肿,下肢水肿明显,按之没指,身体倦怠,少气乏力。身半以上肿明显或脉浮者,其病势偏向于表,仍用越婢加术汤;身半以下肿明显,脉沉缓者,病势偏向于里,可用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治之。以上二证的治疗主用发散,属于“开鬼门”方法。目前临床上,有些医生只知利水,而对此一古法多有忽略, 这是令人遗憾的。(三)三焦或膀胱气化不利此种类型的临床特征是水肿而见一派邪实之症,如口渴、烦躁、喘息、腹满、尿少、舌红、脉数或沉滑等,为膀胱与三焦气化不利所致,治之用《伤寒论》五苓散化气利水。五苓散既能化膀胱之气,也能疏利三焦,可以作为一般水肿的通用治法。如果脉沉有力,小便不利,大便燥结者,相当于古人所说的里证阳水,可用《伤寒论》牡蛎泽泻散(牡蛎、泽泻、栝蒌根、蜀漆、葶苈、商陆根、海藻)清热逐水,或用疏凿饮子(椒目、赤小豆、槟榔、商陆、木通、羌活、秦艽、大腹皮、茯苓皮、泽泻)外散内利。如果患者形气稍差,或年老体弱,则用茯苓导水汤(泽泻、茯苓、桑白皮、木香、砂仁、陈皮、白术、苏叶、大腹皮、麦冬、槟榔)较好。此一证的治疗主用疏利。(四)脾肾虚弱气化失司如果其人大便溏薄、畏寒气怯、肢冷不温、舌淡不渴、脉沉而软,用补中益气汤或实脾饮(白第三卷62术、茯苓、木香、木瓜、附子、槟榔、草果、干姜、炙甘草)。如果脉沉、面色黧黑、小便不利、心悸、头眩、其背恶寒,可用真武汤治之。如果尺脉沉迟或细小、小便不利、或夜尿相对较多、腰酸脚弱,用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治疗。此一证的治疗主用补益,但由于毕竟为水肿之证,故虽为脏腑功能虚弱所致,也属虚实夹杂,在补益的同时,仍然应当利水以治其标。刘氏的临证经验认为,对临床上常见的水肿大证邪盛正虚的病情,用补药水气不去,用攻逐正气不支,攻补两难者,用自制“白玉消胀汤”(方药组成:茯苓、玉米须、白茅根、抽葫芦、冬瓜皮、大腹皮、益母草、车前草、土元、茜草、川楝子、延胡、紫菀、枳壳)效果颇佳。 再有一种水肿,水气内停与阴虚同时并见,临床表现兼有出血、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治之宜育阴清热与利水同用,可从《伤寒论》猪苓汤取法。如果为肝硬化腹水水肿者,用自制柴胡鳖甲汤化裁(方用鳖甲、牡蛎、玉竹、生地黄、麦门冬、沙参、白芍滋阴养血柔肝,用土元、茜草活血通络,配合鳖甲、牡蛎软坚,少用柴胡疏肝理气,并引诸药入于肝),有良好疗效。

刘启廷经验方:升阳化气汤治功能性水肿(转载)

功能性水肿又称特发性水肿,是指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原因不明的综合征,因其发病原因不明,理化检查无明显异常,临床亦称之为原因不明性水肿。该水肿以中年女性患者为多见,水肿往往局限于两下肢或眼睑等部位,重者可扩展至全身,呈轻度或中度浮肿,有些病人间歇或持续数年,可伴有头晕、乏力、纳差、失眠等症状。应用西药利尿剂水肿可暂时缓解,但缺乏根治的有效方法,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

功能性水肿属中医的水肿范畴,古代医籍有“肿满”、“水病”、“胕肿”记载。中医认为,水肿是由外感和内伤多种原因造成人体肺、脾、肾三脏对水液的宣化和输布功能失调,致使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如清代喻昌《医门法律·水肿》篇曰:“水病以肺脾肾三脏为纲,盖因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的作用;脾主中焦,有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肾主下焦,职司蒸化开阖,以共同完成水液吸收、运行、排泄的整个过程。”《景岳全书》亦云:“凡水肿一疾,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津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刘启廷教授指出,中医虽然没有“功能性水肿”这一名称,但根据此类水肿的症状表现,以中年女性多发,尤其是更年期的女性,认为功能性水肿病因病机与一般水肿有别,由脾肾亏虚、气化失常、水液泛溢所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女性由于经、孕、产、乳的生理现象,精血暗耗,至更年之时,肾气渐虚,天癸将竭,精血渐亏,处于一种极易发生脏腑气血阴阳失衡的状态。而肾藏精、主水、司二便,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肾有病,失掉“主水”的功能,难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而发生水肿等病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水液代谢和气血生化,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脾失健运,肾气不足,气化失调,水液泛滥,亦发为水肿。证属本虚标实,脾肾阳虚、气化失调为本,水液停留、湿聚肌肤为患,病久可夹杂痰浊、瘀血。治疗当益气健脾,温阳助运,利水消肿。以五苓散方为基础,组成升阳化气汤,治疗女性功能性水肿,疗程短,复发率低。

方药组成:黄芪3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陈皮15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

功用:益气温阳,行气化滞,利水消肿。

主治:功能性水肿。

组方依据:功能性水肿是女性常见的一类水肿,患者往往不知病起于何时,病程长短不一,肿势轻重不同,经常反复出现上眼睑、面部及双下肢浮肿,部分患者随月经呈周期性发作,可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头晕、易疲乏等更年期症状,病因为脾肾阳虚,气化功能失调,水泛肌肤,给予益气温阳、健脾助运、利水消肿治疗,可有效缓解水肿症状。药用黄芪补气固表,益气升阳,扶助正气以利逐湿,且可防止过度利尿伤阴耗气;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陈皮辛散温通,行气化滞,气行则水行,以助湿邪祛除。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气、利水消肿之功效。

五苓散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术、桂枝、茯苓、猪苓、泽泻五味药物组成,主治“太阳蓄水证”,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能。五味药均有利水作用,其中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茯苓、猪苓渗湿利水,泽泻性寒泄热、甘淡渗湿,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表里同治,治里为主,以调节水液代谢达消肿之目的。近代研究将五苓散视为和解表里、调节升降、通畅气机、专司水液代谢的和平之剂,传统用于治疗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等证,经当代临床又扩大了新的用途,用于减肥降脂,治疗梅尼埃病、消渴病、黄疸型肝炎、慢性充血性心衰、尿潴留、眩晕、前列腺炎、妊娠后期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及青光眼等疾病。

加减运用:兼有心烦意乱、出汗较多者,加牡丹皮、炒栀子、白芍以清心除烦,敛阴止汗;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热;伴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珍珠母以养心除烦,平肝安神;下肢浮肿较甚者,加木瓜、薏苡仁以健脾渗湿,宣痹通络;湿邪内停兼血瘀不行者,加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使血活瘀化;偏于阳虚兼见肢冷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化气行水;湿重苔腻者,加厚朴以行气导滞,化湿行水。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49岁,2012年3月17日初诊。

患者主诉眼睑、双下肢浮肿反复发作、逐渐加重4个月。从2010年出现月经衍期而至、月经量多、经前腹痛腰坠等症状后,每劳累则在月经前一周左右出现感冒症状,月经过后身体疲乏无力。近4个月来反复出现眼睑和双下肢浮肿,自觉面部虚浮木胀,午后足踝处酸乏、皮肤紧绷不适,伴见心烦、多梦、纳呆、便干。一月前做健康查体,肾功、肝功、血常规、尿常规、甲状腺及心肺功能均正常,曾服用西药利尿剂,水肿减轻但出现乏力加重。末次月经3月9日,经量多、色暗、有瘀血块。刻诊见患者形体虚胖,面淡无华,目窠微肿如卧蚕起之状,两足踝轻度凹陷性浮肿,舌质淡,舌体胖、边尖有齿痕及小瘀血点,苔白,脉沉细。

依据舌脉症状,辨证属气虚体质,脾虚则痰湿易阻,气滞不化而留驻局部,又处更年月经紊乱之时,肾精渐亏,气不化水,氺液停聚,变生它病。脾肾失调为本,水液不行、瘀血为患为标。治宜益气温阳,化气行水,利湿消肿,活血散瘀。方用升阳化气汤为基础,倍白术以增加健脾利湿之功,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通络消肿;加木瓜以芳香醒脾化湿。

处方:黄芪30克,白术30克,桂枝15克,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陈皮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木瓜30克。取药6剂,水煎2次,取汁400毫升,分两次早晚温服。同时嘱其保持心情舒畅,低盐、低脂饮食,可用山药、薏苡仁、赤小豆、黑豆与燕麦片等煮粥作为食疗。

2012年3月23日二诊,患者浮肿现象基本消失,面色红润如常人,自述身轻神爽,体重减轻1公斤,睡眠改善,纳食馨,二便调,查舌质淡,舌边齿痕减轻,舌尖散在紫瘀点,脉细缓。效不更方,继予上方6剂巩固之。其后患者长期食疗,偶有劳累和睡眠不足出现眼睑浮肿,短期内可自行消失,至2014年3月来述已闭经5个月,无明显不适感。

按:对于水肿的治疗,常规以利尿消肿为主,但单纯利尿易伤阴,而通过益气温阳、行气化滞法,使利水不伤阴,祛邪不伤正,可在短期内通过扶助正气,驱邪外出而病愈。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多吃黄豆制品,目前研究证明,黄豆含有类雌激素样作用,可以改善更年期女性内分泌紊乱造成的不适感,山药、薏苡仁、赤小豆三味药物均有健脾、益肾、利水的功效,治疗脾肾亏虚造成的水肿、无力、消瘦、疲乏等,效果也佳。

(刘荔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刘启廷名医工作室)

颜德馨经验荟萃—水肿证治(转载)

颜德馨教授,幼承庭训,潜心钻研歧黄之道,行医五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笔者有幸,侍诊在侧,获颜老治疗水肿心得亟深,临诊收获卓著。今不揣浅陋,兹就其论治水肿的经验作一介绍。

       颜教授治水肿有宣、祛、湿、化等方法。他善于调动机体内在的功能,扶正祛邪,旨在利尿退肿而不伤正,故疗效显著且巩固。

       (一)提壶揭盖,治肺利水

       体内之水常则为津液,变则为痰饮为肿。《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指出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离不开肺、脾、肾三脏的功能。肺失宣肃,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不健运,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失开阖,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邪内停而成肿。中医治疗水肿,不离肺、脾、肾三脏。颜老认为,治肿从脾、肾论治为正治大法,但也常取治肺以利水,尤其是腰以上肿及头面肿明显者。他尝谓“肺为水之上源,上源壅阻,郁闭,水何以成流,源头开启,方能水流涓涓不息”。宣散,肃降交替而作是肺功能活动的基本状态,肺有宣肃之动,才能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会百脉之功,肺气宣散,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肺气肃降,废弃之水液下输膀胱而排出。肺容不得外来之邪气,亦受不得他脏之病气。外邪淫侵袭,痰浊阻滞,肝火上刑和肺之气阴两亏都会使肺之宣肃失职,导致水道失于通调而成肿。颜老治肺退肿,既注重祛除外邪,蠲除痰浊,平降肝火,补益气阴等病因治疗,又注重恢复肺之宣肃功能。肺气壅塞不降者,颜老常用苏子、杏仁、桑白皮及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利水。肺气郁闭而不宣者,他习用生紫菀、薄荷、蝉衣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宣肺利水。颜老认为治肺利水犹如提揭壶盖,壶盖一开,则水流通畅。

       (二)水为阴邪,得阳则化

       体内津液的气化,输布和排泄有赖于肺之通调,脾之转输和肾的蒸腾气化,而之些功能都是阳气在各脏腑的体现。“阳气不能宣泄,二便不通,形乃大伤。”脾阳不运,不使津液之精上散而归于肺。清精不升,浊液不降,水湿郁滞于中焦而不化,则困阻某脏;为痰为饮上犯于肺,则为咳;弥漫全身,则成肿。肾阳虚衰,则水液失于蒸腾气化,清浊不分,精微混杂于尿液之中排出体外,或膀胱开阖不利,水湿外泄不畅,停聚成肿。水为阴邪,水湿浸淫,阳气亏损,阳虚又使水气不化,互为因果,相反相成。肿者多阳虚,症常兼见畏寒,肢冷,短气,乏力。从脾,肾入手乃治肿之正治大法,但无论治脾,抑或治肾,颜老认为其法都不离温阳,他推崇前人“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训,常用附子理中丸,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五皮饮温运脾阳,通阳利水;用附桂八味丸,济生肾气丸加利水之品,或用真武汤等温肾利水,颜老善用附子温阳,认为此药大辛大温,为温阳之要药。水肿者,阳气内盛,病重者非附子莫属,水阴得阳气温熹而化为气,再经肺,脾之转输和通调,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恢复如常,水肿自消。

       (三)血水同源,常变皆然

       血是津液中最精专的一部分。《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曰:“……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灵枢·疽第八十一》又曰:“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金匮玉函经》也认为“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水并非血,但也不离乎血,血水同源,津液的多少与血液盈亏相互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颜老认为,人之气、血、津液贵在流通,只有气、血、津液的周流不息,才能健康长寿;并认为气、血、津液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其一失于调畅而郁滞,则其他二者也必受累,就血和津液而言,则是“水病不离乎血,血病亦不离乎水”。颜老经常引用古人之谓“血不利则为水”,指出阻于经络以致水液停留于局部,形成血病及水之证。他还常谓“水必夹瘀”意指水湿蕴于体内,日久不退,水病及血,致使血流不畅而成瘀。故无论是由血瘀致水肿,还是由水肿致血瘀,颜老治水肿,久治不效,必从血分求之。常用的药物有水蛭、水红花子兰、益母草、凤尾草等,并常采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的方法。活血化瘀,化血为水,血脉流畅使泛滥于肌夫的水液得以渗利而外泄。

       (四)气载水阴,化气行水

       水津在体内四布,并能五经并行,全赖气之运行。气载水阴,气行则水行。周身内外,四肢百骸,气无处不到,水依气行,才能无处不达,濡养筋骨、关节、孔窍、皮毛、髓腔。气载水阴行于上,则蒸腾而为津液;气化于下,则水道通利而为尿。如气滞壅遏,则可引起水液积蓄而成肿。水肿的出路有发汗、利尿、逐水,其中尤以利尿为主要。利尿既仰赖于肾气的开阖,也靠膀胱的气化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气化不利,则水道不通,水溲或癃,或闭,津液不能出。积滞于体内的水液无外出之途,水肿亦难消退。颜老认为,化气行水是治肿的一个重要方法。膀胱气化不利之缘,或由于气化受阻,或由于气、阳不足引起的气化不及,对于前者,他常用小茴香、泽泻、厚朴、琥珀、沉香等行气导水;对于后者气虚则益气,阳虚者温阳,益气温阳以助气化,气化及于州都则将贮藏的尿液排出体外,水有出路,肿可消退。颜老认为,滋肾通关丸中之肉桂温阳不在散寒而在资助气化,而黄耆防已汤中的黄耆益气而使气化有及。

李中梓治水肿医案(转载)

武林(地名,杭州)有位钱赏之,秋天开始肚子胀,等到冬天,全身就开始水肿了。请来医生一看,钱赏之已是“脐突背平”(就是肚脐突出来了,后背也肿的平了)。“脐突背平”在古代被称为“死症”,一般老师在教弟子的时候都会仔细地告诉弟子,反死症不要轻易下手,这“脐突背平”就是死症之一。

当地的医生全都摇头走了。患者的家属就托人把李中梓从上海请来了。李中梓也不知道患者到底病得有多重,一路风尘仆仆地来了。他一检查,就发现这是一个重症患者,李中梓犹豫了,患者全家就围着李中梓,“举家叩首求救哀迫”。

李中梓只好静下心来,告诉老钱的家人:“别担心,我虽然没有起死回生的丹药,但是一定会尽力(我非有起死金丹,但当尽力图之耳)!”

李中梓在诊脉之后,开出了金匮肾气丸的方子,加大剂量,熬汤药。同时开的还有理中汤。这两个方子服用了整整五天,患者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一点都没有改善的迹象。李中梓的心,再次跌倒了低谷,就建议患者找个权威的医生来看看。患者全家再次哀求,李中梓的心里感到了一阵温暖,患者的家属如此的信任,自己怎能不尽力呢?于是,他加大了药量,人参一次用到了一两,生附子用到了三钱,牛膝、茯苓各用到了五钱。这个药喝下去以后,大家都瞪着眼睛看着,李中梓的心也是悬到了嗓子眼,到底能否见效呢?没多久,仆人突然从内室跑了出来,说开始尿了!三天之内,患者一共尿了四十多碗,肚子也开始出现皱纹。李中梓此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多日的疲劳一起涌了上来,正想闭眼休息片刻,突然一阵响动吓了他一大跳,回过头来,只见钱家上下全都跪拜于地,感谢他的“再造之恩”。

然后他继续给患者开方子,这个病最后一共用了人参四斤,附子一斤,干姜和肉桂各一斤,治疗的过程长达半年,最后患者终于痊愈了。

李中梓在医案后总结说这是治疗水肿的虚证方法,如果是那种突然水肿的实证,就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治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