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在路上
——记2016苏州青年视觉影像作品展
□郁岚
和其他门类的艺术相比,摄影因它的即时性、纪实性以及融合性而被赋予了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一幅摄影作品,通过它的画面感,往往传递了一些它想要叙述的另外的东西,让人去探寻,也即所谓内涵。纪实类摄影如此,艺术类摄影同样如此。这说得也许太沉重太严肃了。作为一门艺术的摄影,它同样需要信息量、涵盖面,要有意味,可以让人百读不厌。所以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面对一幅构图、用光都无可挑剔的照片时,却觉得味同嚼蜡。 5月28日开幕的“探索 梦想——2016苏州青年视觉影像作品展”是苏州市摄影家协会第二梯队九位成员的实验作品汇报展,也是苏州市摄影家协会首次以这种形式办展,从内容到布局都打破了以往影展的传统模式,没有统一的主题,更没有整齐划一的版面,自由度高,可观性强,让人耳目一新。 九位青年摄影人分别以自己的影像语言及风格表现作了多维度的尝试,这些作品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并不苍白。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照片背后的思索,感受到了他们力图突破习惯性的视觉程式,用另一种角度来发现真实、让照片更为有趣的努力,触摸到了他们的探索和梦想。 有探索就会有思考,有梦想的地方就有希望。 他们探索,图像时代的摄影,如何将文化的种种观念引入其中,让其穿透表象,呈现更为丰富的内涵;他们探索,摄影不仅仅参与当下,而能够对现实世界进行阐释;他们探索,让手中镜头拥有自己的风格,用独特的语言去揭示周围世界的种种真实和微妙。 一个有为的摄影人总是埋头循着自己的内心去拍摄,为自己内心灵光闪现的各种念头找到合适的体现手法和途径。 九零后卢小平在“新浪拍照吧少年”第三季的招募中,经过角逐,从近万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入选的九名学员之一,非常不容易。他这次拿出的参展组照《飓风来临》貌似稀松平淡的风光照,实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系列作品,细细品味,他的选景、用光,无不包含着生死、时空、价值、情感的思索,“事情的方向开始突变时,大部分人选择了抱怨,只有个别选择了安静,静静等待着无法抵抗的力量,而那山间的羊却比人显得从容自若多了。”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五色斑斓的绚丽,在这组具有某种超现实意味的灰调子照片中,我们内心的某些东西得到了释放。 蔡秀怡的《无处躲藏》是一组关于现代女性面对生活、工作、学习以及感情等诸多压力话题的观念作品,作者以5秒钟时间完成的荒诞离奇的各种躲藏状态,来体现鸵鸟般的藏头露尾顾此失彼,看了这组作品你真是该有所释然:躲避解决不了问题,何不摆脱完美主义的束缚? 入围2015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重要学术品牌活动TOP20·2015中国当代新锐摄影展20位新锐摄影师之一的顾畅,其作品《我来自朋友圈》是四幅九宫格形式的手机朋友圈截屏图组照,从形式到内容,新树新花,视角独特,他说“某天,在整理手机相册时,我发现占比很大的一类居然是各类手机截屏,于是,我对手机截屏这种影像获取方式产生了兴趣,有了用截屏制作一个图片专题的想法……互联网惯用的九宫格图片排列方式更能体现图片之间的关联,与传统单排并置的效果截然不同。那些质量不佳的图片与文字在编排处理后让人眼前一亮。”独特的想法和运用,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打破了人们对照片的习以为常,他也正是以《朋友圈》入围了中国当代新锐摄影展。 一尊未完工的木雕佛像被拍成八张一个系列,佛像的胸部是一个长方形空洞,仿佛一扇窗,窗台上,从木雕匠的一个茶杯几件工具,到一碗菜、一碗饭、一瓶酒,到一个空碗、几只前来觅食的麻雀、一只挠着痒的猫、一团随意放置的衣服,到最后的空空如也,是寓意某一段光阴?是一生?随你怎么感受,佛,都容纳了。同一个影像语言,同一个模式,重复,再重复,似乎没有理由,却让你看了又看,它要强调什么?作者杨晓征的《胸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九位作者各有千秋,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代表。在苏州,还有许多年轻的摄影生力军正在路上,对于摄影,他们既激情,又理性;他们视野开阔,善于汲取。为了拍出“一幅有力量的照片”,道路还很漫长,他们会懂得坚守自己的立场,磨炼个性化的表达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们的信念,也包含了大家的期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