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名贯京华,被誉为“当代中医圣手”。普天下被他治好的病人有多少?别人数不清,他自己也难以记得,只有天知道!每每他在国内演讲,还是出海讲学,都会博得医学界人士的掌声与称道…… 他的论文专著《中医内科概要及形象图解》、《中成药入门及形象图解》早由日本东洋医学临床出版社出版;有60多篇单项论文发表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他的“益胃通宁机理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北京市和国家科技成果奖;他的学术思想、临床技术经验是继我国中医前贤之后的又一位集大成者…… 他叫张炳厚,曾任北京中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现任北京中医大学客座教授、方剂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国家第二、三批中医药继承工作专家,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杂志副总编辑,中国老教授学会医学委员会常委。 2009年岁初,笔者走近他,了解到神医背后的足迹…… 1937年,张炳厚出生于北京房山一个革命家庭。他的父亲南开大学毕业,是我党的一位地下工作者,1948年被捕于北京良乡,后被敌人杀害于房山;他的大哥是八路军的一位参谋长,解放后当过通讯兵部的研究室主任;二哥是朝鲜战场上的一位志愿军战士,归国后做了一名人民教师;他的嫂嫂也是一位军人,退伍后在地方当过区委书记。张炳厚从小受家庭影响,当过儿童团长、曾为八路军放哨、送水送鸡蛋…… 如此的家庭背景和童年经历,对张炳厚的思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要是听到谁说共产党不好,准会跟他急!……” 中学时一次次意外的事故,使张炳厚走上了从医之路。一次上体育课,他在双杠上练倒立,一不小心胳膊没撑住栽了下来,造成了严重的脑震荡。石景山一位老中医只扎了两次针便使他病痛痊愈!这让张炳厚非常感激和惊讶,并由此对中医产生了兴趣。高中毕业考大学时,他毅然报考了北京中医学院,结果天随人愿一举考中! 志向与目的使张炳厚在校学习刻苦而又认真,再加上天生聪明、悟性过人,他的中医学得很不错!每逢寒暑假回村,他看好了不少老乡的病,老乡们有的请他吃饭,还有的给他买酒喝,这使他感到欣慰。有一件事张炳厚至今还记得很清楚:他的家乡有一位女孩被诊断为“石女”,几次婚姻均因此告吹。女孩与家长十分苦闷。张炳厚为其司药治疗,调理身体,临走时给她开了药方。结果女孩回家误用了比方子大十倍的麝香,痛得在炕上直打滚,但却意外地治好了病。后来女孩不仅结了婚,还生了孩子。这件事给了张炳厚一个启示:“中医用量不传之秘”。同时,更增添了他对中医学的兴趣和热爱。 张炳厚的这种兴趣和热爱,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为一种执着的追求与探索。张炳厚大学毕业后去新疆“下过乡”,后来回北京工作,其间他任过多种职务,有技术方面的,也有行政方面的。但是,无论职务怎样变化,他对中医学的热爱、探索始终不渝。 在新疆,他呆了15年。15年中,他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去树林读书,背药方,无论是天气寒暑、还是文革动乱,始终不变;白天,他为病人看病,夜里,一两点钟了,他屋里的灯光仍然通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