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花小鼠 2016-06-29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清代宫廷珠宝

为具有尊贵身份的象征符号,新崛起的社会名流或富商巨子,群起仿效,比附无上的尊荣,形成一股竞相逐艳的流行风尚;

欧洲宫廷珠宝

,是整个国家权力的象征,君主王侯与后妃借由华丽辉煌的珠宝炫示,彰显自身的财富与权势。美丽的珠宝,不仅能闪耀光芒,烘托佩戴者的气质与风范。当珠宝与使用者联结,在特定的历史场域中现身后,珠宝本身又蕴化成一种文化符号,象征使用者的身份与权势,不断地有意识地运用,成为约定俗成的珠宝语汇。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清 黑貂饰如意花卉红绒结顶帽 附龙纹垂带

材质:貂皮、碧玺、翠玉、米珠、绸带

尺寸:帽径2332cm 全高12.532cm 垂带长32cm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代宫廷的珠宝

清代宫廷的珠宝从来不只是为了表现矿石的美丽,因为单纯的美丽隐约指涉着奢侈与肤浅,珠宝被珍视的原因在于它的德性和内涵。东珠因为产于满洲龙兴之地而尊贵;青金石、蜜腊、珊瑚、绿松石因为材质色泽的比附,用以祭祀天、地、日、月诸神;饰品的纹样设计往往具备福、寿、平安等吉祥或节庆的意涵。除了宝石本身不仅只于其稀有性与晶莹感,伽楠木、果核、菩提子等植物材质,因为特殊的香味或与宗教意义关联,而普遍地被制成朝珠、手串等饰物;翠鸟的羽毛,则因其无可取代的鲜艳色泽,受到仕女的青睐。黄金,更以其币值身价,一直是国人永恒的最爱。

清代宫廷珠宝的发展中,属于礼制规范者的,往往谨守不变;但是妇女平日的装饰,在不违背满洲传统的原则下,风格日趋华丽与夸张。又因截取汉妆特色,运用西方珐琅、玻璃材质,并吸取西洋宝石切割与镶嵌技法,使清代宫廷珠宝的样式呈现多元面貌。

皇家礼制的珍宝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清 无款 高宗孝贤纯皇后朝服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郎世宁 清高宗皇帝朝服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高宗于乾隆42 年(1777 年)敕修完成《皇朝礼器图式》,其中四卷规范君臣后妃的冠服,依地位高低和祭祀吉庆场合,合宜的穿戴。运用耀眼的黄金与珍奇的珠翠宝石,铺排色彩,组合以满洲传统为主的固有纹样以及特定模式,共同构成皇家无可比拟的至上尊荣。

最能体现皇家礼制的最为奢华的饰品可谓非朝冠莫属,朝冠是大典时佩戴的礼帽,历代后妃都以百鸟之首的凤鸟为主要代表身份的纹饰,清代也不例外。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清 红宝石冠顶

材质:铜镀金、红宝石、翠羽

尺寸:底径4.36cm 全高11.5cm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清 皇贵妃夏朝冠

材质:金、东珠、青绒、朱纬

尺寸:外径31.5cm 含帽顶高31.5cm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代皇贵妃夏朝冠,青绒斜顶的圆冠,冠外覆以红色的丝纬,朱纬之上环绕凤鸟7只,凤鸟的头、颈、背及双翅饰东珠9颗,展开如屏的尾翅上饰小东珠20颗。高耸的冠顶由三层金凤组成,每一层之间以东珠间隔,凤鸟身上、尾部同样嵌饰东珠。不仅如此,朝冠正后方的凤鸟鸟身特别镶猫睛石,冠后垂挂三行珍珠,中央以青金石横向联结,珠串末端缀着珊瑚坠角。凤鸟以金累丝制成,东珠是清代特有的用材,稳重的红色与金色为主调,搭配醒目的白色珍珠,庄重而华丽,充分展现皇家尊贵的气质。根据《皇朝礼器图式》的记载,清代后妃的朝冠冬以貂、夏以青绒为之,形式相同,惟冠后珠串,皇后为五行二就,护领垂明黄绦,皇贵妃、贵妃为三行二就,护领垂金黄绦,由此可推断该作品应属皇贵妃身份所用。

钿子是当时妇女在隆重场合时的盛装打扮,也是后妃搭配吉服时的冠饰。钿子以金属丝或藤条编成覆箕状,缠上绸或缎,再固定上各色簪饰而成,依礼制,凤钿、满钿和半钿分别为九钿、八钿和五钿。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清 铜鎏金点翠囍字满钿

材质:铜鎏金、翠羽、珊瑚、珍珠

尺寸:长32cm 宽19cm 高17cm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 铜鎏金点翠囍字满钿”除顶部及钿口之外,正面最上层一排由7片方形钿饰组成,中央为圆形钿3个,两侧及下侧各一长椭圆形钿,每一钿饰以银镀金片锤制成的流云纹为底,上嵌珊瑚囍字,字心再饰以东珠;纹饰虽满,文样排列井然有序,钿口垂着珠翠流苏,半遮着佩戴者的额头,显得活泼而含蓄。深浅两色变化的点翠,色彩鲜明;珊瑚色调稳重而喜气,珍珠的莹白提升了整体的亮度;样式端庄,作工规矩,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作品。

各类头饰呈现的绝代风华

清代满族在社会中形成特殊的族群,满族女子平日梳理“两把头”,装饰各色簪花,独树一帜。簪饰的风格,无论清代前期的金累丝、道光朝时大片的点翠,或是同治朝之后的嵌宝石与串珠,无不呈现清代仕女的绝代风华。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清代前期 金累丝蝴蝶面簪

材质:金、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东珠、翠羽

尺寸: 全长1 7 . 3 c m 宽8.5cm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代宫廷后妃们的首饰由广储司和造办处的撒花作、累丝作、玉作、牙作、瓖嵌作、珐琅作等处承做。这些宫廷首饰造型高贵典雅,做工细致入微,所用金银珠宝的数量之巨难以数计。这些精美绝伦的饰品,以金银、翠玉、珍珠及各种质地的宝石来制作,精雕细琢,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累丝、瓖嵌等手法,再加上清代特有的掐金丝和点翠等工艺,使清代的宫廷女子们显得更加高贵典雅,美丽动人,也体现了匠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平。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清 银镀金点翠嵌珠宝松鼠葡萄簪

材质:银镀金、东珠、红宝石、蓝宝石、碧玺、翠玉、翠羽

尺寸:长21.5cm 宽8.7cm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头簪的原意是连缀,因戴冠于发要用工具,以后就把这种工具称为簪了。簪后来又变为妇女头上的装饰品。贵族妇女“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驱”,喜以满头珠翠为荣耀。清代宫廷发簪,最精美的有翠嵌珠宝头簪、银嵌翠蝴、蝶簪、银镀金嵌珠宝点翠花簪、铜镀金点翠珠宝簪等。发簪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先用金银制成特定形体的簪架,簪架周围高出一圈,中间凹陷的部分粘贴羽毛,它是用翠乌蓝,紫色羽毛绒古称“点翠”,再配上一圈“金边”,嵌翡翠、珍珠、碧玺、珊瑚、宝石等珍贵材料,再饰以美满的吉祥图案。

清代另一种常见的头饰是结子,结子原是固定于钿子或遮眉勒一类织品上的发饰品,清代前期使用较为普遍。结子常运用点翠的装饰手法,纹样以花卉为主;样式多种,这类造型呈两头尖的椭圆形的样式也甚为常见,侧面呈拱形以适用于头形。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清代前期 金镶钻石菱花结子

材质:金、钻石、东珠、红宝石、翠羽

尺寸:长10.8cm 宽4.85cm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代前期金镶钻石菱花结子”以点翠表现卷曲的云纹,云纹镂空的花样上下左右单元相同,显得对称稳定。中央菱形的花卉区,以镶钻石的花卉纹为主角,特别以点翠衬底烘托钻石的闪亮,菱形四面各镶一朵纍丝嵌红宝石三瓣花,花朵之间饰珍珠、红宝石和绿色宝石,明艳动人。从背面的构造可看出,结子是以相同的单元组合而成,云纹、花朵等配合金属丝支撑、焊接为造型底座,宝石则是置于金属托座上,并穿金属丝固定;做工坚实,不愧是清代盛期的工艺成品。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彰显欧洲王者气派的珠宝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比利时王后伊丽莎白(Queen Elizabeth)佩戴着卡地亚1910年定制的由铂金镶嵌着钻石的花环风格冠冕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玛丽· 波拿巴( M a r i e Bonaparte),嫁给希腊国王乔治一世次子。图为其佩戴着由希腊乔治王子委托卡地亚为她制作的花环风格铂金钻石橄榄叶冠冕

欧洲的宫廷珠宝,是整个国家权力的象征。自16世纪以来,西班牙、葡萄牙、英格兰的海外殖民地便开始将它们的黄金、宝石回献母国。巴西、印度、南非所产的璀璨钻石,照亮了王室的珠宝。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全身披挂最耀眼的珠宝,在凡尔赛宫接见外邦使节。精美的衣袍上缀满钻石,熠耀生辉,令来客为之目眩。这等前所未有的排场、气势,震撼了全欧各国君主,争相效尤,纷纷以凡尔赛宫廷为师。而头冠权杖珠宝,则是彰显欧洲王者气派的重要装饰。

18世纪期间,欧洲君主王侯的珠光宝气之盛,往往不下于他们的妻子。当时的画作显示:这些贵族男性也戴耳环、挂项链、佩胸针。其中对珠宝喜爱最为显著的可算是法国国王,但是法国国王喜欢致赠贵重礼品、珠宝给他国君主与外交使节,以贺对方王室的婚礼、洗礼等喜庆大事。原本沉重硕大的古董珠宝形制,如项链、胸花、头冠,渐渐变为轻盈优雅。新式设计纷纷出笼,在原有的花卉和动物母题之外开创新意,灵感来源往往取材自织锦挂毯的图案:诸如花环、缨彩、垂坠、流苏等。巴黎珠宝业者也在此时开始在国际上声誉鹊起。

然而进入19世纪,欧洲君主王侯却几乎不再佩戴任何珠宝,最多只在隆重场合为之。因为此时的君主多以军装形象现身,改采佩剑、勋章、钻扣或镶钻鞋扣为饰。与此同时,华丽璀璨的珠宝则由女人负责炫示,以视觉形象证明其夫君的雄厚实力。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1902年滚动条(涡卷)式冠冕

材质: 银、金、枕形圆

形旧式切割和玫瑰式切割钻石, 种子式镶嵌(millegrain setting)

尺寸:中心高 8.05 cm

卡地亚典藏( C a r t i e r

Collection)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1906年 蕾丝缎带胸针

材质:铂金、金,枕形、马眼形、圆形旧式和玫瑰式切割钻石

尺寸:17.1cm x 6.45cm

卡地亚典藏( C a r t i e r

Collection)

皇帝的珠宝商——卡地亚

1847 年,路易·法兰梭·卡地亚(LOUIS-FRAN?OIS CARTIER)在巴黎的蒙托格尤大街29 号(RUE MONTORGUEIL)创办了卡地亚珠宝,并于第二帝国期间(1852–1870)繁荣成长,旋即迁至皇宫区核心地带的义大利道。卡地亚迅速扩展,显赫客户遍及法兰西、欧洲、俄罗斯各地。玛蒂尔德公主(拿破仑一世的姪女,拿破仑三世的堂妹)和欧珍妮皇后(拿破仑三世之妻)也很快加入贵客行列。英王爱德华七世(登基时间1901–1910)曾惊叹:“卡地亚——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他的王后丹麦公主亚历山德拉,也是卡地亚的常客。

随后贵族也纷纷效法英王,向卡地亚订购昂贵华丽的珠宝,一以证明自己的上流身家,一以在官方场合向他们的君王增光致敬。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1932年 项链

材质:铂金,圆形旧式和玫瑰式切割钻石、枕形抛光祖母绿一颗重143.23克拉

尺寸:中心高 8.80 cm

卡地亚典藏(Cartier Collection)

中西皇家风尚对决战:清代宫廷风范 VS 西方贵族奢华

1907年 三角胸衣胸针

材质:铂金、梨形蓝宝石1颗、枕形蓝宝石7颗、圆形旧式和玫瑰式切割钻石、全部蓝宝石总重约51克拉

尺寸:21cm x12.9cm

卡地亚典藏( C a r t i e r

Collection)

1904年至1939年间,卡地亚便夺得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罗马尼亚、希腊等15国王室的委任。卡地亚服务的对象还包括印度的富裕王公,后者急于向世界展示他们令人瞠目结舌的华丽项链与雄厚的珠宝实力,将自己最美丽的宝石付托卡地亚,请其重新镶组成摩登款式,而且放弃了黄澄澄的旧金座,改采纯白诱人的新铂金。

-END 喜欢不如分享-

编/雨葭

图文/鸣谢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