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袖雅物:扇子

 花小鼠 2016-06-29

怀袖雅物:扇子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简单平白道出扇子的形态、功用与时效。伏日炎炎,酷热难耐。扇子拿在手中,轻轻一摇,清风自来,实在方便。邻人来借,不好推脱,只好借个理由,立冬再借罢。

对于今人来说,扇子多半已“弃捐箧[qiè]笥[sì]中”,而对效法自然的古人来说,扇子却是“引风纳凉”的好友。

本文首发于沉木花香,微信号:cmhxtop

从古至今,民间产生诸多脍炙人口的扇谣与扇谜。如:“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等待梧桐落叶时,主人送我入冷宫。”、“有风我不动,一动我有风;若想不用我,只有到深秋。”这些歌谣,皆生动说明扇子的扇风功用与使用时间。

“打开半个月亮,收起袖内可藏;来时石榴花开,去时菊花开放”、“有朵花、不常开,半截纸、半截柴,严冬它在柜中放,盛夏无风手中载”、“合起像把尺,展开如半月;人家笑它冷,它笑人家热”。这三则谜语的谜底都是折扇,巧妙的比喻,使得谜语生动形象、朴素自然。

从现存的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使用应不晚于新石器时代。古书有“黄帝作五明扇”、“舜始造扇”的记载,距今有逾三千年历史。沈从文所著的《扇子史话》写道:“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两件长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

这个时期,扇子的用途并非拂凉驱暑,而是为帝王遮阳挡尘的“仗仪扇”。又名“障日”、“障扇”。障扇皆是成双成对,用彩帛制作,上绘云纹,由侍者执之,藉以体现王者威仪。这里,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古装剧中,常有太监或宫女手持障扇,站于帝王后侧作遮护状的场面。障扇用时,左右开合,像门,这是为何“扇”字,从“羽”和“户”旁的缘故。

战国至两汉时期,扇子开始流行,用以纳凉消暑,在民间渐成风尚。当时的史书记载:“以龙致雨,以扇逐暑。”古人赋予扇子诸多美名,如“摇风”、“凉友”、“快哉风”等等。明代有位文人支廷训,以拟人的手法,为扇子写过一篇传记,名为《持风使者传》,详细讲述扇子的历史、功用、种类和特性等。从此,人们又将扇子称为“持风使者”。

古人变着法子来改良扇子的容颜,于是出现竹制的竹扇、羽毛制的羽扇、罗纱制的纨扇、纸制的折扇等等。

怀袖雅物:扇子

其中,以竹扇使用最多。顾名思义,竹扇即以细竹篾制成,取材容易,制作不难,故而上至帝王祛暑纳凉,下至奴仆烤肉、灶户熬盐,无一例外使用竹扇。东汉班固《竹扇赋》即称: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避暑致清凉。

竹扇之外,民间使用较多的还有蒲葵扇。“摆臂清风至,迎来暑气消。文人娱纸绢,壮士爱芭蕉。”蒲葵扇俗称芭蕉扇,当然,并非芭蕉叶所制,而是与芭蕉叶十分相似的蒲葵叶。蒲扇式样朴素,可扇风,可垫坐,可遮日,可挡雨,故而使用者甚众。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街道上执蒲葵扇者不止一人,其中有举扇遮日者。雍正《耕织图》中,皇帝本人自扮的老农亦拿蒲扇。

怀袖雅物:扇子

羽扇,以竹木为骨架,上糊以娟绸,再在末端饰以羽毛,以鹅毛扇和雕翎扇最多,是最为鲜亮的。羽扇,代表绅士风度,饱含群雄气概,乃风流名士的物什。

羽扇名人当属“羽扇纶巾”的公瑾侯,及其政敌诸葛先生。遥想当年,诸葛先生轻摇羽扇,妙计横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无法想象,若是丢了羽扇,丢了纶巾,诸葛先生的风采,恐怕是要大打折扣。

当然,真名士自风流的精神意味,该从羽扇最早的使用者宋玉开始。晋代陆机所写《羽扇赋》云:当年,楚襄王与各路诸侯会面时,宋玉手持一柄用白鹤羽毛制成的扇子赴宴。此时,羽扇尚未风行。宋玉此举,被手执塵尾的各国大夫讥笑,认为楚人粗鄙。宋玉岂能示弱?就此发表一番高论,口若悬河,舌战群儒,终于令各国大夫折服。于是,他们纷纷带着楚国的羽扇回到各自的国家。

宋玉可谓开羽扇使用的先河。头带纶巾,手执羽扇,乃魏晋三国时期,用以显示指挥千军万马,胜若闲庭信步之大将风度的标配。

晋代永嘉元年,老将顾荣平叛,陈敏所率的叛军欲渡河,顾荣一挥羽扇,叛军很快溃败,此即《晋书·顾荣传》所记: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

怀袖雅物:扇子

这里要荡开一笔,对于孔明、周瑜所执的羽扇,曾有学者怀疑并非真正的羽扇,而是一种佛尘、扇风两用的“塵[chén]尾”。嘲笑宋玉的各国大夫,手中所执即是塵尾。塵尾形状似扇,这里的塵,是一种驼鹿,体型较大,尾巴较长。与群鹿同行,塵尾摇动,可以指引鹿群的走向。故而,塵尾有指挥、领导之意。只有一定身份的名士,才配手执塵尾。且不能随意将此物给予他人,或是谴侍从代为掌握。

执塵清淡,曾是魏晋名士的一种风度。自“汉末三国,以迄六朝,凡高尚风雅之士,轻摇羽扇,助兴清谈,无间朝野,几人手一柄。”旧语“麈尾时挥”即谓某人学问渊博,文才横溢,已为当代名士。

怀袖雅物:扇子

(唐 · 孙位《高逸图》,左为手持塵尾,面露微笑,神情悠然的阮籍,右为手捧酒杯,回首作呕吐状“嗜酒如命”的刘伶。)

怀袖雅物:扇子

(唐 · 阎立本《历代帝王画卷》,孙权亦是手执塵尾。)

席地而坐,侃侃而谈,手中塵尾缓缓拂动,以助清谈,真是优雅得紧。正所谓:匣上生光影,毫际起风流。魏晋清谈之士王蒙极其喜欢塵尾,每次清谈发言,皆会事先举起塵尾,然后发一通高论。临终之前,他凝视着心爱的塵尾,黯然神伤。在他去世后,刘淡将一把犀柄塵尾作为陪葬,以慰亡灵。

然而,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于是,古人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再配上竹子、象牙作扇柄扇骨,即为纨扇,是最为贵气的,多为宫中女子或富贵之家所用。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这里所说的“小扇”,便是纨扇。纨扇又名“团扇”,轻便雅致,多用“圆如满月”式样。

羽扇深得名士喜爱,纨扇则深得闺阁喜爱,古代诗词多有反映。“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既可平添女子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少女天真活泼的情态。

怀袖雅物:扇子

宝钗于蜂心桥扑蝶时,用的就是纨扇。整部《红楼梦》,持重老成的宝钗流露少女情怀的地方不多,纨扇扑蝶,即是一处。书中把宝钗比作杨妃,丰腴端庄,如果使用骨重身宽的羽扇,用来扑蝶,动作幅度过大,自然失了娇羞轻灵。纨扇扑蝶,却有天真烂漫、妩媚动人的少女气质。

同样是纨扇扑蝶的场景,《金瓶梅》写的却是潘金莲的妩媚与情欲。第十九回云:“惟有金莲,且在山子前花池边,用白纱团扇扑蝴蝶为戏。不妨敬济悄悄在他背后观戏,说道:‘五娘,你不会扑蝴蝶儿,等我替你扑。这蝴蝶儿忽上忽下,心不定,有些走滚。’……原来两个蝴蝶没曾捉的住,倒订了燕约莺期。”

再一次是第五十二回,几乎与第十九回如出一辙,亦是陈敬济借潘金莲扑蝶挑逗她。两次扑蝶,皆引出潘、陈私通,是“狂蜂浪蝶”的露骨表现。

怀袖雅物:扇子

至于纨扇本身的意味,则是又凉又苦。班婕妤名诗《团扇歌》云:“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弃捐箧奁[lián]中,恩情中道绝。”美人的容貌会随时光流逝,她预感自己终将被新宠代替。就如搁置于箱匣中的团扇一样,被人遗弃,幽居冷宫。

夏日炎炎,用时则亲之、宠之,秋日生凉,不再需要,便弃之,丢之。故而,古诗常用纨扇来喻弃妇。闺阁仕女更是将其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愁思的寄情之物。

或许因为纨扇可做女性的寄情之物,故而又被称为“合欢扇”。汉代女性赋予纨扇“合欢”、“团聚”的内涵,唐代女性则发掘出了纨扇“遮面”、“护颜”功能。唐代诗人王建《调笑令 · 团扇》有言:“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古代女子提倡笑不露齿,且不宜与男性直视,于是,纨扇成为上佳道具。纨扇因此有了“屏面”、“障面”的雅称。观唐宋时期的仕女图,便会发现,图中佳人大多手持一柄团扇。

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载有著名诗人柿本人麻吕的一首和歌:《献忍壁皇子一首·咏仙人形》,其中写道:“不论终冬夏,常常四季同。著裘兼握扇,大有仙人风。”冬裘夏扇,正是中国古代的衣冠制度,忍壁皇子冬披裘而夏执扇,俨然中国士人风范。柿本人麻吕咏之为“大有仙人风”,露出对于中国风物人情的憧憬和向往。这里,忍壁皇子所执之扇亦为团扇。

怀袖雅物:扇子

宋元后期,开始使用折扇。折扇又名撒扇,开合折叠,藏袖即可,是最为潇洒的。但在其出现之初,并未广泛流行,直到明代永乐年“朝鲜进撒扇,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从此折扇始大兴。”时下古装或武侠剧中,但凡名士或侠士,哪一个不拿把折扇秀秀潇洒呢?

折扇开合自如,开之则用,合之则藏,有进退自如,逍遥自在的寓意。加之易于携带,故而成为文人雅士掌中爱物。明宣宗对折扇爱不释手,做诗赞道:“湘浦烟霞文翠,剡溪花雨生香。扫却人间烦暑,招回天下清凉。”并下令宫中匠人制作。

折扇扇面多用纸裱,故而便于书画。自此,扇子从招风纳凉的实用器具,逐渐发展成为内涵丰富的文化器物,集书画、雕刻、刺绣、装裱、剪纸等艺术于一身。明代官绅所用折扇用料考究,扇柄刻镂精致,除刻诗词字画外,有的甚至镂空填以异香,柄下饰以玉坠流苏。因其造型优美、制作精湛,现代诗人郭沫若曾赋诗赞曰:“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

给扇子施以书画,始于三国时代。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汉桓帝曾赐曹操一柄名贵的“九华扇”,曹操请主簿杨修为其画扇。作画时,一滴墨点落到扇面上,杨修急中生智,顺势将墨点画成欲飞的苍蝇,此即“误点成蝇”的故事。

东晋时,书圣王羲之为卖扇老媪题扇的故事广为流传。据说,王羲之在蕺[jí]山遇见一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仍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由此可知,古人绘画、书字于扇面的历史,相当久远。

怀袖雅物:扇子

(北宋 · 赵昌《茉莉花图》)

明清时代,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所画题材十分广泛,风格多样。鱼虫走兽、人物肖像、田园山水都可入画,正、草、隶、篆皆能成书,可谓千姿百态。明清的沈周、陈洪绶、文徵明、唐伯虎、任伯年等书画名家,皆有不少扇面佳作,使得画坛一时竟有小品胜于大品之说。

当然,扇子的功用不止于此。它还可以是传情道具,可撕,可咬,可指指戳戳,可故意煽情。扇子定情,最有名的莫过于《桃花扇》,侯方域送给李香君“宫扇一柄”,“永为定情之物”。后来,李香君抗拒权奸,血染扇面,由杨龙友点染,画成一柄桃花扇。如果说香君撕扇,映出的是心内成灰,那么晴雯撕扇,彰显的便是女子性情的刚烈。前者悲壮,后者张扬。

古人使用扇子,亦分三伏,分身份。大抵是初夏时用折扇,仲夏用团扇,盛暑用羽扇,稍凉复用团扇,至折扇而捐。僧道用折扇,农人用蒲扇,道人用羽扇,文人用折扇。

如今,扇子已经很少见到,人们早已习惯使用电扇、空调。然而,古人在荷塘凉亭,焚香煮茗,持扇纳凉,清风徐来,此等心境,岂非碌碌世人,在空调冷气间所能营造的?不如,回到乡间,持一蒲扇,看天光柔静,享熏风爽朗,偶有流萤一闪,便是我心在野的美好心境了罢!

作者:小瓷

微信订阅号:沉木花香(微信号:cmhxtop),涵盖诗词歌赋、国学经典、风俗礼仪、文化知识等,欢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