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王石:山高人为峰

 齐一摄现美 2016-06-29



王石,

自由摄影师,十几年的摄影实践及创作。

1977年   兰州铁路学院给排水专业本科毕业;

1984年   组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任总经理;

1988年   任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0年—至今    任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职务;

1999年-2002年   任中城联盟首任轮值主席;

2007年-2009年    任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

2010年-2014年    任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

2012-2013年       担任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轮值主席;

2009年-2013年    担任香港科技大学EMBA兼职教授;

2012年-2015年    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2014年4月   当选为企业家摄影(深圳)协会主席;

2014年9月   其个人摄影画册《风光极限》斩获美国印制大奖优异奖;

2014年10月  参展2014平遥国际摄影展,荣获“优秀摄影师”称号;

2014年10月  当选亚洲赛艇联合会主席



极限运动摄影的取与舍

  王 石    

我从少年时就喜欢上了摄影,17岁到新疆当兵,5年后复员,领取了180元的复员费。就用其中的120元买了一台上海产的海鸥牌120照相机,又花了30多元买了一套冲印设备。

那时候刚刚复员回来,在工厂里当工人,业余时间的一个喜好就是拍照,回来就冲印,记得当时跟我弟弟住一个房子,晚上下班回来冲洗照片的时候,还要把他们轰出去,冲印完后才放他们回来。

那时对摄影没有系统的学习,主要靠实践中的摸索和对报上优秀作品的学习,看的多了,自己也蠢蠢欲动要投摄影稿,当时杂志很少,主要是报纸,铁路上的报纸要摄影稿,我就频繁投过去,当然结果参差不齐,每当看到自己的照片印在报纸上,内心总是喜滋滋的。这段投摄影稿的经历,对我最终形成摄影兴趣非常关键。我开始意识到,摄影不只是操作照相机的技术,更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呈现方式和传播媒介,它能捕捉到我们人眼看不到的瞬间,讲拍摄者的理念“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观看者,而拍出好照片尤其是人物类好照片的关键,就在于按下快门的一瞬间,你必须与被拍摄者合为一体,将被拍摄者自己也没意识到的诠释角度,永久刻在底片上。

这样一直做了差不多一年,之后就去上大学、参加工作、创业,虽然越来越忙,也逐渐喜欢上了登山、滑翔机、赛艇等运动,但摄影方面的钻研一直没有放下。

到了深圳之后,离香港近是一个优势,可以接触到最新的设备和观念。在我没到香港前,就托人到香港买了台奥林巴斯的135照相机,虽然不是顶级,但一直用到95年,然后开始换尼康的F2,之后一直是用尼康,2000年之后又开始用莱卡,现在专业摄影场合用的是莱卡和尼康。现在随时iPhone在手,用来记录你的生活写入微博很合适,但对于专业摄影来说,新的拍摄工具和习惯带来了一种风险:过于轻率地按下快门,导致思考的草率。

1997年开始准备西藏之行,开始一系列登山探险活动,这时开始思索,如何把摄影不仅仅当做平时生活的记录,而是把它和探险过程结合起来。回顾人类摄影史,那种把日常生活拍出别样美感的手法当然是一种风格,但我以为,如果能赋予作品更多的时间性和不可重现性,作品会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丰富的维度,比如罗伯特·卡帕拍的西班牙内战、布列松镜头中的二战等,摄影与绘画虽然同为视觉艺术,但它们有本质的不同,绘画做的是加法,而摄影考验的是减法,所谓“在一张照片的范围内、在某个处于展现在我眼前的过程中的情景的范围内获得全部精华。”以有限的几个瞬间,调动起观看者对整个事件的回忆与想象,是摄影的奇妙之处。

摄影的这种减法思维,与做企业的专业化战略是相通的,也与我从事极限运动摄影的感悟相符合。登山这项运动和其他运动不一样,环境非常寒冷,需要严格控制体力消耗。在山上,你手指伸出来就很容易受伤,所以不要说拍照,哪怕稍微不注意,比如伸出手系一下帐篷的扣,时间长点就会冻伤,攀登8000米以上的山峰时拍摄,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但我还是喜欢拍照,从骨子里觉得这是必须记录的内容,所以在山顶,必须综合分析判断各种情况,权衡是否是冒这个风险,把手套摘下来拍照。除了冻伤风险,超低温环境下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设备失灵,在珠峰顶上,不要说数码照相机,就算用纯机械照相机(像尼康F2、莱卡),都可能失灵。

我曾经于2003年、2010年两次登珠峰,目前是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中国人,在这两次登珠峰的经历中,有一次我放弃了拍摄机会,还有一次没放弃拍摄机会,带来了很大的损伤。

第一次登珠峰,在海拔7900的位置上,因为明天准备冲顶了,我在帐篷中放松休息。这个时候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养精蓄锐,一切为了完成明天的冲顶,但当时一个队员在外面说,晚霞的景色非常好,必须拍摄,我当时明白,任何体力的损耗都会影响登山,为了保存体力,我在帐篷里始终没有动。因为那位队友单纯是拍摄风景,而我更在乎对于“人”的拍摄。结果第二天我登顶了,前天晚上那位非常兴奋拍晚霞的队友,由于体力消耗就放弃登顶了,这是我一次放弃。

7年后第二次登珠峰,就没有放弃,那次是从南坡。登顶之后,突然发现左眼供血不足暂时失明了,右眼又严重雪盲,那个时候由于雪盲,再加上戴着墨镜,你什么都看不到,但我被大家登顶之后互相交织的情感所打动,一时间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只是凭着一种“不拍便会抱憾终身”的冲动,冒着另外一只眼睛也失明的风险,掏出相机拍照,紧张感、兴奋感、恐惧感和成就感一齐涌上来,以最快的动作操作,完全忘记了山顶的温度。等到下撤的时候,眼睛基本上已经什么都看不到了,下撤到冲锋营地8000米的位置,双眼暂时失明。但我心里特别平静,我不认为是我多拍摄2张照片造成了损害,在突击营地紧急处理,眼睛全蒙上强行吸氧,休息了4个小时,之后右眼开始慢慢恢复,然后紧急下撤,现在回顾那段经历,不免有些后怕,但我在心里假设,如果再有一次类似的情况,我是否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当你把拍摄当成生活一部分的时候,就不能完全用理性来解释了,极限运动摄影中那些取那些舍,你未必很清楚,更多是凭着一种本能,既然走上这条路,你这样做就很值得。


2006年10月18日,参加“玄奘之路”文化考察活动。


2010年5月15日,珠峰南坡大本营海拔4600米处,见到许多悬挂的经幡。


2005年4月19日,北极点,直升机接队员返程降落前,掀起巨大雪雾。


2005年12月29日,在南极点等待前来接应的小飞机。


2005年12月29日,在南极点等来了接应的小飞机,随行队友玩起了空翻。


王石曾经于2003年、2010年两次登珠峰,目前是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中国人,在这两次登珠峰的经历中,有一次他放弃了拍摄机会,还有一次没放弃拍摄机会,这却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损伤。

王石这样讲述了他第二次登珠峰时拍摄的情形。“第二次登珠峰,我没有放弃拍照,在登顶之后,突然发现左眼供血不足暂时失明了,右眼又严重雪盲,那个时候由于雪盲,再加上戴着墨镜,你什么都看不到,但我被大家登顶之后互相交织的情感所打动,一时间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只是凭着一种“不拍便会抱憾终身”的冲动,冒着另外一只眼睛也失明的风险,掏出相机拍照,紧张感、兴奋感、恐惧感和成就感一齐涌上来,以最快的动作操作,完全忘记了山顶的温度。等到下撤的时候,眼睛基本上已经什么都看不到了,下撤到冲锋营地8000米的位置,双眼暂时失明。但我心里特别平静,我不认为是我多拍摄2张照片造成了损害,在突击营地紧急处理,眼睛全蒙上强行吸氧,休息了4个小时,之后右眼开始慢慢恢复,然后紧急下撤,现在回顾那段经历,不免有些后怕,但我在心里假设,如果再有一次类似的情况,我是否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当你把拍摄当成生活一部分的时候,就不能完全用理性来解释了,极限运动摄影中那些取那些舍,你未必很清楚,更多是凭着一种本能,既然走上这条路,你这样做就很值得。”


2010年4月24日,在珠峰营地训练,夜幕降临,峰顶向阳光依依不舍告别


2008年9月11日,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半途拍下这张鸟瞰图。


2005年12月28日,南极的暮色。


2005年12月28日,在南极点看到了中美两国的国旗。


2010年7月23日珠峰



2006年,澳洲科修斯科山海拔2100米处。


2006年10月27日,印度加尔各答港口的胡格里斯河沙滩。“玄奘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的终点,拍下脚印留个纪念

2008年9月25日,从珠峰冰塔林下撤途中

2008年10月2日,希夏邦马峰海拔7900米处。

2010年4月8日,在珠峰南坡训练,随行的尼泊尔向导。

2010年4月26日,珠峰营地猎猎起舞的五彩经幡.

2010年5月15日,在珠峰营地训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冰柱托石的奇观.


主要成就与荣誉


2014

9月,大型典藏画册《风光极限》荣获第十四届平遥国际大展最佳摄影画册大奖;同月,《风光极限》获美国65届“班尼”大奖优异奖;

2007

《超越极限》被连州摄影博物馆收藏;

2006

《颠峰在望》荣获特别贡献奖;

《颠峰在望》、《阿旺》获藏金珠杯“爱我西藏”双拥摄影展览优秀奖;

2004

获得“第六届万科出国考察人员摄影展”之“员工最喜爱的摄影作品评选”一等奖;

2003

《无题》、《直岛日落》、《涟漪》、《杉》等作品多次展出并获奖;

2002

《洞》、《多瑙河的傍晚》、《重复的砖块》、《在住宅墙面上的风景》等作品多次展出并获奖;



王石先生颁发聘书给中国摄影师协会秘书长梁榕刚,聘请梁榕刚秘书长为万科杯摄影大赛的评委。


王石先生与梁榕刚秘书长在一起点评参赛的摄影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