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人为善,是一种付出

 虹72 2016-06-29


与人为善,是一种付出


     一个人的宽容来自一颗善待他人的心;一个人的涵养来自一颗尊重他人的心;一个人的修为来自一颗和善的心。眼里容得下别人的人,才能让人容得下他;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柔和待人的心态常伴让自己处处祥和。

     与人为善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个人内心世界一片广阔的视野。

     与人为善有利于增进团结。地球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现在,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因为不团结,形不成发展的合力,贻误了发展的时机;因为不团结,造成了一些工作难以推进、许多问题久拖不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党的形象;因为不团结,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影响了一些同志的成长和进步。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人甚至是个别的领导不能做到与人为善,不能以宽广的胸怀去善待别人。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与人为善,使人与人之间少一点轻蔑与猜忌,多一份尊重和信任;少一分挑剔和苛求,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少一分掩饰与冷漠,多一份坦诚和关心。

    与人为善有利于促进和谐。实现社会和谐,共建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的身心之间的和谐、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和谐等等,其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到用与人为善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单单是行动上做出来的,更是从心底流出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与人为善,就要用心去和他人交往。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任何人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应该想方设法获得周围人的支持和帮助。而这一切获得的前提就是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状态。与人为善是善于合作的人共有的秉性,学会尊重、学会分享、学会诚信、学会宽容,就会在生活中收获到理解和成功。

    生活就是这样:对别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生活中还是让我们从与人为善做起吧!
   
 与人为善,就是为自己种下福田。
  
 一户农家合家幸福,夫妻和乐,男耕女织,又有三个孩子,活泼可爱。隔壁的地主却很嫉妒这一家人,特别是地主婆,她一直没有产下一儿半女,看着农妇的儿女着实眼红。因为农户租种她家的土地,她一直都跟农妇摆脸色,故意挑毛病。
   
 一天,农妇因心地善良感动了神仙,神仙说:“我可以实现你一个愿望。”农妇想了想说:“我的家庭很幸福,我们靠着自己的双手也能吃饱饭。但是,我隔壁人家的主妇却一直没有孩子,闷闷不乐,请赐她一双儿女吧。”
  
 “可是,她不是经常找你麻烦?”神仙不解。
  
 “那都是因为她没有子女的缘故啊。”农妇说。
  
 “你再好好想一想,你真的不缺少什么吗?”神仙问。
  
 “我不缺什么,您还是去帮助最需要的人吧。”农妇快活地说。
   
 后来,在神仙的显灵下,隔壁家的地主婆果然生下一双儿女,当她听说这都是因为一直被自己轻视的农妇,大为感动。刚巧这一年是荒年,农妇家的田地里不长庄稼,地主一家不但减免了他们的地租,还送了很多粮食给他们一家五口。
  
 “福田”是佛教中的概念,既可以指人的布施,对他人的一种帮助,也可以说一个人如果以平等善意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就能得到善果。像是故事中的农妇,她不计旧恶,一心一意为邻人着想,在满足邻人愿望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好运,这就是善因带来的善果。倘若农妇心存计较,诅咒隔壁的地主婆,荒年到来之时,她得到的就不是投桃报李的救济,而是冷眼旁观的漠视,甚至落井下石的敌意。
   
 与人为善就是耕种“福田”,与其说“为善”是一种付出,不如将它看做是一种回报。试想我们从小到大,接受过多少人的善意?和我们陌生的师长,给我们谆谆教诲;与我们不相识的同学,成了我们的好友;甚至那些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也曾给我们帮助。多少次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感到他人的爱心?有人感叹人情冷漠,但这样感叹的人,也不是一无所得,他也曾在摔倒时,靠别人伸来的手重新站起。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懂得“给予”的人,往往是收获最多的人。表面上看来,他损失了很多东西,甚至会有人觉得他“太傻”,可他因此收获的心灵上的满足,旁人真诚的敬佩与感激,难道能以物质衡量?何况善良的人,更容易得到好人缘、好人脉、今后的机遇,他得到的东西远比失去的更多。
  
 古人说“日行一善”,就是通过每一天帮助别人,培养自己的道德,让自己能更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就像故事中的杰克,他的快乐是看到孩子的笑脸,而小男孩则更高尚,他想到的都是别人的开心,这是真正的善良。
  
 给予是一种智慧,当你给予别人的时候,也是在成全自己。一位名人的父亲从小就教育他:“不论你想要谁帮你达成愿望,记住,你先要帮那个人达成愿望才行。”给予并不是一件非要沾染功利性的事,但是,人与人的关系的确遵循着“付出——回报”的平衡,没有人想只付出得不到收获,也没有人能一直收获,什么也不必做。否则,前者早晚会累死,后者早晚会被人认为“自私”,最后被孤立。
  
 在佛教里,给予就是慈悲,佛家并非无情,而是“有情”之上的“情”,是一种无声的大爱,它的基点在于“慈悲”,我们不必探讨深奥的佛教观念,只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慈悲很简单,却也不简单。它不只是对他人的怜悯同情,还包括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亲善,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有前去扶持的意识,这些都是慈悲,都是善念。
  
 与人为善,就是在别人的心田里播下爱心的种子,也许他们未必会领你的情,偶尔还会遇到“恩将仇报”的情况,但旁人将你的爱心看在眼里,那个受到恩惠的人,早晚也会想明白。等到这颗种子茁壮成长,你的名誉也随之一步步拔高。相反,如果你播撒的是恶意、仇恨的种子,那只会给自己带来厌恶,让你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必须小心提防,才能不被人心的荆棘刺伤,而那荆棘,其实都是你亲手种下的,最后伤到的还是你自己。
  
 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他人有过不究,于人有恩莫念,爱人先爱己,责人先问心。地至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对待伴侣需要包容,对待朋友需要宽容。君子有容人之雅量,不会为小事而一争高下。

  人人都如同有缺口的杯子,只要你不从缺口处去看,杯子就是完整的。朋友对你说了慌,应考虑他是否有难处;他人给你带来麻烦,应换位淡定面对。看事不要武断,做事不要赶尽,智慧不生烦恼,慈悲没有敌人。真正的爱心,是照顾好自己这颗心;真正的慈悲,是在日常的一言一行里。

  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烦恼如风,无根而起;忧愁似雪,无源而来。为他人想,为自己活,做事不占全利,为人不求苛尽。路要用心去丈量,人生要靠自己完成。入目的即是风景,原谅的即是宽容,退让的即是慈悲,不争的即是智慧。

  做事,进有招退有术;做人,心无边行有度。看淡纷扰,看轻得失,来了、去了,随缘随喜。功名利禄皆为过眼云烟,不是自己的不要强求。真正的君子是,明知有机可投却不为所动。做人不求问心无愧,只求无愧于心。

  所遭所遇皆看成难遭难遇。跌倒,只为更坚强的爬起;挫败,只为更好的成功。朋友背叛,应心生欢喜,总比到最后知道的好;遭人背后使坏,不要生恼戳穿,让你看清人的真面目。

  以欢喜心看事,事事为我而生;以感恩心待人,人人皆是我师。亲人让你懂得大爱;朋友让你知道感恩;对手让你知道包容;小人让你知道看清。好心情来自好素养,好素养来自好心态。眼宽能容人,心宽跳出三界外。安然,自然;豁然,悠然。

感悟:心素之人内心恬淡、纯净、平和、内敛,不为外界所扰,心虽素,却似深谷幽兰,透出一种幽兰般的气度,排开世俗,清雅散淡,纯美无瑕。浮华尘世,当漫漫简行。一生爱恨,一世浮沉,皆过得如行云流水般自在,于质朴中透着柔美,在静谧中带着安详。心简而不枯,如兰滋长,动静相容。人生当无利无欲,在世如莲,净心素雅,不污不垢,淡看浮华。当看尽一切浮华万种,潮起潮落,心灵才能恢复宁静,身体才能恢复简单。把握住自己的心,让心境清静,安宁,不扰不乱,才能找到个人与世界的平衡,走出困扰,收获幸福人生。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