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情嫉妒的认知神经基础 | 前沿

 汉青的马甲 2016-06-29


爱情嫉妒情绪主要参与的脑区为基底神经节


  


恋爱中的男女几乎都有过“吃醋”的体验,适当的嫉妒是恋爱关系的催化剂和粘合剂;病态的嫉妒情绪也是引发两性关系中恶性事件(如家庭暴力、情杀)的元凶。


近来,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周晓林教授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时杰研究员合作,首次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情景想象法,发现在恋爱关系中感受到的幸福感越强烈,则在恋爱关系受到威胁时的嫉妒感越强烈;相较于暧昧追逐阶段,恋爱关系明确后对于爱慕对象与情敌亲密接触的嫉妒更为强烈。


这一研究于2016年6月7日在线发表在自然科研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北大医学部助理研究员孙艳,北大心理系博士生于宏波和北大医学部博士生陈洁。


在本研究中,共40个正在或曾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男女各半)参加了实验。他们根据恋爱经历在脑中设定好爱慕对象、异性好友和同性情敌三个角色,然后根据情景事件的描述进行想象,报告嫉妒感程度(如“看到你的情敌和你的爱慕对象/异性好友在舞会一起跳舞时,你的嫉妒程度打分是多少?”)或根据情景事件,想象自己分别与爱慕对象/异性好友在一起时的幸福感程度。研究中使用的情景分恋爱关系未确立的暧昧时期和恋爱关系刚确立时期。


研究发现,不论是在暧昧时期还是恋爱关系刚确立时期,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与恋爱关系受到威胁时的嫉妒情绪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即一个人在恋爱关系中感受到的幸福感越强烈,则在恋爱关系受到威胁时的嫉妒感越强烈。从发展变化来看,相较于暧昧追逐阶段,恋爱关系明确后对于爱慕对象与情敌亲密接触的嫉妒更为强烈,两阶段嫉妒水平变化越大的个体越容易发生攻击行为(即在攻击可能性测评中得分越高)



爱情嫉妒情绪的阶段变化


图a表示,较于暧昧阶段,恋爱关系明确后对于爱慕对象与异性亲密接触的嫉妒更为强烈,对异性朋友与情敌的亲密接触的嫉妒降低;图c表示,两阶段嫉妒水平变化越大的个体在在攻击可能性测评中得分越高。


脑成像结果显示,嫉妒情绪发生时,大脑基底神经节(包括众多与奖赏相关的脑区,如纹状体、伏隔核、尾核、壳核等)等区域显著激活,腹内侧前额叶则是评估恋爱幸福感的主要脑区。将恋爱阶段因素考虑其中,发现苍白球和纹状体在确立恋爱关系后的嫉妒情绪中激活更加显著,其激活模式与嫉妒情绪的评分模式一致。


该研究揭示了恋爱嫉妒情绪的神经影像学基础,提示不同恋爱阶段中嫉妒的变化程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未来两性关系中出现暴力攻击行为的倾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