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述园讲义诗经(一)

 爱雅阁 2016-06-29
述园讲义诗经(一)

    从今天开始 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和了解诗经。

只要是中国人,都对《诗经》不会陌生,即使不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也能知道其中的一些诗句。比如这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几句谁人不会,哪个不晓?还比如那首《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也是流传甚广的。《诗经》里面的内容,其实大量的都是非常现实的生活写照,写人们的现实生活,写人们自然的情感活动,可是为什么要把这些古老的诗集称其为呢?而且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四书五经中的第一经,是儒家之重要经典之首?其实,它的重要性不是教你什么道理,不是给你上什么儒家思想学说的教育课,它的重要性,是让你学会乃至习惯一种优美而文明的说辞,也就是说,教你如何语言美。《诗经》的重要性,其历史意义先不说,它之所以被奉为,就是先教你如何说话。先体会汉语的语言美,这关过了,然后再告诉你该如何如何地学其他的儒家经典。所以,古人文化学习是从孩童时开始就要背诵《诗经》的。《诗经》是诗歌之本源,其实是最基础性的教材,我这样说说,你是不是觉得可以接受?说明了《诗经》的重要性,

1、诗经概说

它是从西汉时开始被称为《诗经》的。诗经原来都是配有音乐的歌,音乐失传了,只留下歌词了,就是《诗经》它了。其实,儒家学说里,原本应该有六经,分别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那个《乐经》是被秦始皇一把火给烧了,当年的大运动可是焚书坑儒啊,(所以就剩下五经了),顺便说说,《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但没烧完的,民间散在的多的是,可以重新整理出来,《诗经》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风》、《雅》、《颂》,《诗经》被称之为。但有经就有纬,那对应的是什么?是赋、比、兴。这风、雅、颂其实也都是各有其文体的,我们要先熟悉这种体,才能去赏或作《风》或《雅》或《颂》。赋、比、兴则是对应的表现手段。风的是什么?它来自民间歌谣,比如我们开始说的《关雎》是属于周南,周南就是大周朝是南方吧,还有《齐风》《魏风》《郑风》《秦风》《卫风》等等,都是当时各诸侯国的地方小调。再比如前面说的那个《硕鼠》就是《魏风》里的。但是,不仅小平头百姓要吟歌咏诗啊,那些当官的,奴隶主们,公卿大夫们也要咏歌哦,他们因为是统治者,所以就要在歌咏里说些道理,先讲理,再说情,奴隶主们,公卿大夫们写的歌词就被称为《雅》。说的大事宏观一些的就被称为《大雅》,小事就叫《小雅》。用于祭奠宗庙所用的词,和神明对话的,主要是歌颂美德,或者夸耀成绩的这类的唱词,就叫《颂》。《诗经》里的《风》《雅》《颂》大致就是这么来的分类的。《风》也叫《国风》,是老百姓的歌儿,老百姓说的都是大实话,有啥说啥呗,直言其事,那就叫。《雅》是当官的写的,比较能装,矫情,有话不直接说,东拉西扯地做比喻,这里就多是用的,比喻.《颂》因为是夸成绩啊,所以得先摆成绩,然后再夸功德,不管是夸神明还是夸君王,都得借事说事,这样的说话方式,就是”“”“”“”“,一为经,一为纬,也就是体例体裁和手法的的关系。这六个字,是当时周朝时周官诗的六义。我们今天说的修辞手法”“”“,还是有来头的,很古老哦,其实,如果具体地把《风》《雅》《颂》和赋比兴一一对应起来,是不确切的,只是想说一个大体的宏观的比对概念。大体的概括是不错的,具体在《诗经》里没我说的这么简单,赋、比、兴具体的表现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赋中有比比中有兴兴又再比种种手法琳琅满目,比比皆是,《诗经》它在造句上,主要以四言为主,叠句的形式比较多,抒情效果特别显著。回旋跌宕,使人印象深刻,便于记忆,便于流传。所以,秦始皇可以烧了《乐经》却烧不了《诗经》,《诗经》是刻印在人们的心里的。说《诗经》是来自民谣也好,士大夫的写作也好,其实,这些诗歌都是经过那时的文人收集整理过的,属于贵族阶层的产品,而绝不仅仅是某些地方的民谣原样照搬上来的。奴隶制的社会中,奴隶们是没有地位的,人微言轻,没有士大夫贵族阶层们的整理加工,也保留不下今天所谓的《诗经》,即使侥幸留存,也不会有如此的艺术价值。《国风》来自民间,多是男女情爱之歌,真正定型的,谱上乐曲而保留起来的,却是周王室贵族阶层,是那些士大夫们的提炼进而艺术化。我们现在可以再把注意力放在N多年以后的东汉末年。因为这个年代产生了我们至今都比较熟悉的《古诗19首》。

而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陈俊英的《诗经释注》


2、背景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

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史记·货殖列传》)あ。由此可知,周代已是一个农业社会。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不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这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来看,周族确是靠着农业而兴盛发展起来的。《豳风·七月》则完整地叙述出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另外,在《诗经》中的《南山》、《楚茨》、《大田》、《丰年》、《良耜》以及《周书》内的《金滕》、《梓材》、《康诰》、《洛诰》、《无逸》等篇中,都有农事的记载。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宰我曾问孔子何谓鬼神,孔子回答说:"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并且进一步解释:"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官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返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礼记·祭义篇》)以此了解《诗经》中的颂诗、雅诗,便可以得其要领。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一系类连贯的形象反应铸就了《诗经》这一伟大诗篇,开创了诗的领域,自然而成为了性灵诗词。无论诗还是词,首先把握的是一个“心”字,诗心即人心。诗词创作的根本动力和目的是情,也就是生活,大家认识上升到这个层面,才算真正滴面对诗词,不要把它学术化,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而生活又具有社会历史特征。我们研究《诗经》,首先要注意产生《诗经》的历史社会基础。

 

3、现在开始讲的是《风》的部分。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风》,是商周时期各地的民歌。历来对风的说法不一,不过在古代都是基本上按照毛诗的说法。

我们常常说诗经也说毛诗。为什么说毛诗啊,我们知道在秦始皇时代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焚书坑儒,诗经也是在被焚烧的范围。所以在秦代诗经的文本是不存在的,好在秦代时间不长。人们就靠着记忆和一起的背诵复原一些古代文献,这里包括许多儒家经典,当然诗经也是在里面。

由于每个人的记忆不一样。记述也会有一定偏差。所以诗经在西汉时代就出现了四个版本。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毛诗》。三家即鲁诗(申培公所传)、齐诗(辕固生所传)、韩诗(韩婴所传)不过后来的三家都失传了。我们现在看见的诗实际上是毛诗。不过我们看见的毛诗和现在流行的诗经不一样。

《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不过现在的一般版本是省略了这些的。

从唐代,《毛传》和《郑笺》成为官方承认的《诗经》注释依据,受到后世推崇。所以《毛传》和《郑笺》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 称为“郑笺 ”。到唐朝孔颖达为传笺做了注,现在就是我们看见的疏,既是“孔疏”。所以、《毛传》和《郑笺》《孔疏》成为我们后来学习研究《诗经》的基础。

我们现在很多注解抛开了这些。有时候是不符合原文的意识的。我们不可以说毛诗是多么符合孔子的成书。但是我们可以看见的是,《毛传》和《郑笺》《孔疏》是接近原来的。

我们先看诗大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段话揭示了诗的产生心理原因,指出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把情与志统一了起来,它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起,是志意怀抱。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我们看《诗大序》是非常简单的文字,但是我们却很熟悉。我们要学诗,《诗大序》是不可以不认真学习的。大序在《关雎》之前,我们必须认真理解《诗大序》,《诗大序包括什么》?

第一,诗说什么?《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这里从《关雎》开始说,

关雎是说后妃的德,也是风的开始。这里的风是风行的意思,所以说后妃的德风行天下,从后妃的德到诸侯夫人的德,到大夫夫人的德,到士夫人的德。最后到平常人德。

亚圣孟子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个就是风,也是就是世风。统治者老婆有德,天下的女人好德。统治者老婆好财,天下老婆好财。当然不可以一竿子打翻所有的的人。我们是说的风气,流行。关雎是说的后妃的德。也从这里流传天下了。所以说是“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第二,诗是什么?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已强调多次,诗是我们的思想感情付诸于文字。然后用文学的方法去表现我们对事物认知和感情。但是必须是哲学的思想。所以诗可以用在歌颂也可以用来批评。

第三,怎样才是诗。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是一个国家和一个人的应该的事情这个叫风。当然孔子时代的国家很小的。差一点等于故乡概念的。可以说这个的国是相当于一个地区。

雅呢,类似风,但是可以说到天下。可以说王政的废兴。这里的王是说周天子哦,天下唯一的王。也就是后来的皇帝。因为政治的事情有大小。所以雅 就有区别。所以雅是宴会生活的诗,颂是给先祖听的。

诗之至也。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然后又通过关雎这个例子说到前面论述。从关雎说道,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是一种意义。

4、今天我们先简单看看《古诗19首》其中两首为例:

其中的第一首《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看着很熟悉吧?对了!琼瑶大姐的歌词《青青河边草》就是从这摘去的: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倒……”
看,把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给摘来了,我们有时看港台艺人唱的歌歌词挺美,那些词作者水平真的很高吗?高,实在是高!高在哪呢?高就高在他们知道在祖国的古典文化宝库里寻找营养和灵感,
我为什么跳着说这些?就是想说明祖国的古典文化宝库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多多从中去寻找营养和灵感
 
第二首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什么叫古体诗?这就是古体诗!层层递进而圆润舒展的笔法,意象的合理搭配,造就了感人至深的动人意境。
《古诗19首》产生的年代,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政治混乱,群雄争霸,战争纷起的魏晋时期。


以上内容为我所收集整理,其中也掺杂了我个人一些见解,有出入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指点。以下由述一老人对此节课内容的进行补充:


述一(翠微散人):对此节课内容的补充
 

下面我补充几句。

第一,关于诗经的作用。詩,持也。承也。---说文解字。这是诗这个字的本义。用来写这一类的文体,也就称为诗了。在前三代(夏商周),诗,主要是用来通信的。夫子说,不知诗,无以言。当时,大臣向国君进言、与同僚门客交流以及对民众的教化,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我们现在看到的305首诗,很多是经过那些文化人整理后的通信。

当然,国风部分的来源主要是民间。包括周公在内的大臣整理好了呈给君王看,并向老百姓颁布。原来采集到的远不止这么多。但是内容良莠不齐,有一些不利于教化。所以孔子进行了整理。这就是孔子删诗之说。
   
经过孔删的诗经,有什么特点呢?一句话:思无邪!所以可以兴、可以怨、可以群。兴,就是自我抒发。怨,就是可以反映情感。群,就是可以教化众生。教化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有尊卑、有秩序、知礼仪的太平盛世。
然而一直以来,多数学者都片面强调了最后这一条

让诗仅仅称为统治者的政治工具。这是不够完全的。有学者就申明:两千年来,根本就没有一个人真正读懂了诗经。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毕生治《诗》的朱熹。对此,我也有同感。朱熹是理学大成者。他重视诗的社会功能,是有所故意的。但是他不能解释为什么当时的那么多小国,而写诗(或者通信的)为什么只有那么几个人?这就说明,诗,只有诗人才能写。因为其审美功能也是不可轻视的。

第二,关于《毛传》《郑笺》《孔疏》。孔子删诗的蓝本,并没有完整记录下来,多亏口碑相传。毛苌通过“传”的方式记录了大部分,所以具体的一些作品就有了错误。这就是《毛传》.

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也就是在书本上做批注, 称为“郑笺 ”。到唐朝孔颖达为传、笺做了考据和解释,既是“孔疏”。这三种文献都是我们研究诗经的主要参考。

第三,关于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谓之诗“六义”。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归类。

赋比兴,是诗歌的三种写作方法。风雅颂,是诗歌的三种体式。顺便说一下,据马王堆等出土材料显示,“雅”是“屋”之讹。所谓“大雅”“小雅”其实就是大屋小屋的意思。。在大屋里议论国事,自然也成了“大雅”,在简单的屋子里议论也就是“小雅”了。所以这六义,其实可以分开说:三体三式。

第四,诗三百不一定都是关于教化的。自有纯艺术成分在。比如“国风”“郑风”等篇什里,大量存在世态炎凉。男女欢爱的篇章,硬是说与政治关联,显然有失客观。

第五,“诗”之所以被称为“经”,除了其中表达了大量的社会道德、政治理念的内容外,还记录了很多社会事件。

第六,诗经的语言,因秦的干预,已经面目全非。我们现在用之后的语言理解,错误时难免的。更不用说用现代汉语了。

所以,不去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地理乃至民情风俗,是无法读懂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