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竹里舘 2016-06-29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位于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自古就是山川通达之处,天下形胜之所,兵家必争之地。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汉中志》中说:“其地东接南郡,南接于巴,西接武都,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南宋人张浚曾上书宋高宗曰:“汉中实天下形势之地,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于兴元积粟理财以待巡幸,愿陛下早为西行之谋,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天下大计,斯可定矣。”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古代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碰撞融合之地。从先秦到明清,汉中有多道路通往各地。向南有翻越巴山通往巴蜀的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向西有翻越西秦岭通往秦陇的祁山道;向北有翻越秦岭通往关中及中原地区的陈仓道、褒斜道、灙骆道、子午道;向东有横贯东西通往荆襄、连接长江的汉水航道;西部的还有自北向南的嘉陵水道。汉中人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汉中又是丝绸之路的源点城市。汉中也是从长安到成都、昆明、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是北方茶马古道的起点。汉中位于这些水陆通道的中央,是古代中国西部名符其实的交通枢纽。这些道路为古代中国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李白《蜀道难》诗出现之后,中国人心目中就有一个印象,认为从中原、西北通往四川的蜀道真是“难于上青天”的畏途。位于各条秦蜀古栈道之中的汉中也被人们认为是落后、闭塞、荒凉之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虽然蜀道蜿蜒崎岖、坎坷难行,但并不是李白夸张的那样“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自有文明史以来,地处西南的巴蜀地区的中华先民就与中原河西北西北地区的各部族人民有着密切的联系。

陈仓道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陈仓道因古陈仓县而得名。这条道路的起点在今宝鸡市陈仓,从陈仓出发向西南登秦岭,出大散关,沿嘉陵江上游河谷至凤县。这条古道在命名之前就已经是秦蜀沟通的重要道路。陈仓道曾演绎了无数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

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及尧、舜、禹各个时代各部族的人们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比如历史上的夏朝的疆域就很小。历史学家童书业先生认为:“夏之疆域,东似不能过郑州,西似不能过华山,南似不能过伊水流域,北似不能过今天山西长治县”。但是建立夏朝的开国之君大禹曾任舜帝的司空之职,因治水有功而获得天下的爱戴后建立夏朝。大禹则出生于西南的古羌族,而《史记·夏本纪》说:“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司马迁还列出了大禹的族谱世系,黄帝——昌意——颛顼——鲧——大禹。唐代张守节所撰的《史记正义》云:“父鲧妻脩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大戴礼云‘高阳之孙,鲧之子,曰文命’。杨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於石纽’。”唐初李泰主编的《括地志》云:“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在中国古人看来,三皇五帝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祖先,就连长期与中原人为敌的匈奴人也与华夏民族有共同的祖先,《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自然出身于羌族的大禹也属于正统的华夏民族。尧、舜、禹时代,中国人口的迁徙范围就已经很大了,出生于西南蜀地的大禹到舜帝的都城(今山西省永济县境内)作司空,可见人才流动的范围之大。这样远距离的人才流动,自然有流动的通道。大禹和他的父亲鲧就是从川西北翻越巴山、秦岭到达中原地区的。据《尚书·禹贡》和《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曾到汉水源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使得汉中地区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大禹从舜帝的都城来到汉中,应该是再次翻越秦岭。

《华阳国志·蜀志》中有古蜀国国君“卢帝攻秦,至雍”的记载,说明那时的蜀国非常强大,其军事力量能翻越秦岭到达渭水流域。而蜀军攻至秦地,必然经过汉中地区,并翻越秦岭。卢帝率领的蜀军的攻到雍城(今陕西凤翔),其进军路线应与后代的陈仓道、嘉陵道相一致。

汉高祖刘邦采用韩信之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散入秦夺取关中。曹操翻越大散关,平定氐羌,夺取汉中。诸葛亮陈仓道出兵北伐曹魏。安史之乱唐明皇仓皇西逃,陈仓道雨打梧桐,悲泪霖铃。

褒斜道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褒斜道是秦蜀古道中最著名的道路,也是北栈中较为平坦的一条。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经户县折西过周至、眉县,由斜谷口入秦岭,沿斜水东侧南行,经鹦鹉嘴、下寺湾,越老爷岭入桃川谷,西过灵丹庙、杜家坪,登五里坡,进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红岩河上游(今太白县城所在地嘴头镇),再折向西南行,经两河口、关山街、古迹街、西江口镇、孔雀台、马道镇、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经褒城到达汉中。《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读史方舆纪要》称:“褒斜之道,《禹贡》发之,而汉始成之”。是秦汉时期咸阳、长安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驿路。

西周初年,周天子使臣来汉中祭祀旱山,留下著名的诗篇《大雅·旱麓》。周幽王时,周朝发兵进攻褒国,褒国国郡献美女褒姒而免去兵祸。

《华阳国志·蜀志》还记载了周显王时,蜀王与秦惠王相会与褒谷之事。蜀王能率大军与秦惠王大军相会于褒谷,说明巴山、秦岭中已存在了可以调动大批军队的通道金牛道和褒斜道。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南进计划,逐渐吞并蜀国,有计划地修筑这条栈道,《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史记》所说的就是褒斜道指的就是褒斜道。后世多次对褒斜道进行修筑,东汉永平年间褒斜道上开凿的了世界第一条人工隧道石门,后代石门周边出现了上百通摩崖石刻书法作品,其最著名的是石门十三品,褒斜石门成为世界书法艺术的宝库。

褒斜道也曾发生了中国军事史上无数著名的战争,如建安二十四年春,曹操率军从褒斜道进军汉中,与刘备蜀汉军对峙汉水后无功而返。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声东击西,声言从褒斜道进攻郿,而出兵祁山道,因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兵败,赵云、邓芝据守褒斜道箕谷以作策应。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兵由褒斜道进攻曹魏,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秋八月病死前线,后杨仪、姜维率军沿褒斜道撤军。

陆游从戎南郑期间还曾多次经褒斜道翻越秦岭到关中侦察敌情。他在《忆昔》一诗中说:“屡经汉帝烧余栈,曾宿唐家雪外城。”诗人还在临终前一年所写的《远游二十韵》中说:“筑坛访遗址,烧栈想烈焰。……旧史所登载,一一尝考验。”

后修建的连云道连通了陈仓道和褒斜道,明清以降,从宝鸡经凤州过留坝至褒谷口接金牛道成为川陕间最重要的通道,许多文人骚客如郭元柱、何景明、王士祯、郑日奎、张问陶、林则徐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诗篇,可以说这条道路是诗歌之路。

灙骆道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灙骆道是古代汉中与关中交通又一重要通道。灙骆道北口骆谷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南口灙谷在今洋县北,又称骆谷道。从周至骆峪关沿骆峪入山,经厚畛子、都督门翻越兴隆岭至华阳,到华阳后,又有不同的路径到洋县,一是翻越牛背梁,至铁河沿灙水出灙水谷口到洋县,此路路程较近,但因翻越山脊,道路较险。一是沿酉水至茅坪、八里关到洋县。灙骆道翻越秦岭时最靠近主峰太白山。《水经注》载:太白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途中要翻越太白山周围的五、六座险山峻岭,路途山高水险、荆棘遍野、渺无人烟、猛兽出没,是所以翻越秦岭道路中最捷近也最艰险的一条。

灙骆道三国时期就是魏蜀之间的一条战略通道。但由于道路太险,这条道上发生的战争并不太多。据《三国志·曹爽传》记载,曹魏正始五年(244),魏大将曹爽从长安率兵六七万人入骆谷道伐蜀,进入骆谷道数百里后,因山路崎岖艰险,运输后勤物资的牛、马、骡、驴死伤甚多,加之蜀军已有防备,据险设伏,使曹爽无法进军。曹爽只得听从参军杨伟的建议从骆谷撤军,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三国志·姜维传》记载:蜀汉延熹二十年(257)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姜维乘魏国之虚从骆谷道发兵攻魏,进军到渭水边的芒水。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朝廷征调民力整治疏通了灙骆道,在北口设置了骆谷关。唐代是灙骆道通行条件最为完备的时期,灙骆道上也有三十里一驿站,十里一邮亭之说。唐代有许多重要的人物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泾原兵变,叛军占领长安,朱泚称帝。唐德宗李适经灙骆道过洋州仓荒逃到汉中。李晟等将领平定叛乱后,李适回到长安后下诏改改梁州为兴元府。据《资治通鉴》记载:“用帝王年号令府名始此。又升南郑为赤县,又日次畿县,与京畿长安县同等”。唐德宗长女唐安公主时年23岁,因经受不了一路的风雨,到洋州后不久暴病身亡,安葬在洋州40里的马畅镇。

唐代宗永泰元年寒冬十一月,岑参离开长安经灙骆道到四川赴任嘉州刺史。途中曾作《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汉川山行,呈成少尹》描写灙骆道之险恶。诗人在《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诗中描写了骆谷道的险恶及秦岭深处独特的风光。骆谷道中千崖万壑、林木苍莽,山崖壁立千仞、道路纡回曲折,冬日的坚冰使得车轮打滑行进艰难,密集的竹林常常挂住行军的旗帜。进入山林中天昏地暗分不清早晚,行走在山崖悬空的栈道上令人心惊胆颤。山中的飞雪冻得马都缩卷了毛,凛冽的山风吹在身上如同刀割一般。仰望攒集的山峰直插云霄,直到正午时分山谷中才能见到一线阳光。晓行晚宿、十分辛苦。山中的景色十分奇异,潺潺的泉水流入石罅之中,雷电劈打使千年古松树心枯焦。

唐宪宗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任监察御史的元稹奉命经灙骆道前往剑南东川查办节度使严砺及属官任敬仲等人的贪渎案。诗人过秦岭时作《使东川·南秦雪》描写春天秦岭灙骆道风光,诗云:“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唐代以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灙骆道失去官驿大道的地位,逐渐衰落,但明清之际,灙骆道一直都是商贾行旅的一条重要道路。

子午道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子午道是由长安向南进入秦岭子午谷,翻越秦岭通往汉中、安康以及巴蜀的一条重要谷道。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四月刘邦无奈地率军到南郑。关于刘邦入汉中的路线,《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从《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看,刘邦入汉中时所走的道路是由杜南过蚀中到汉中的道路。这条路就是子午道。《史记》中所说的杜南,是指汉代杜陵县之南,在今西安市东南,杜陵县曾是西周时期杜伯的封地,秦国曾建杜县。《史记》集解的解释说“蚀,入汉中道川谷名。”《汉书·王莽传》说:“(元始五年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石门颂所说的“道由子午”印证了《史记》关于刘邦入汉中路线的记载。出散入秦正是韩信向刘邦献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进军关中的又一表述。汉初之际,翻越秦岭的子午道就成为长安直达汉中的重要通道。

这条道路上也发生过多次战争,如三国时期蜀后主延熙七年(244)春,魏大将曹爽率步骑10余万伐蜀,兵由骆谷、子午道并进,蜀大将王平曾建议派兵阻截于黄金、兴势山等地。东晋永和十年(354)桓温率兵由武关道北伐前秦,命梁州刺史司马勋从子午道北进策应。

子午道上最著名的战争是宋金之间的饶风关之战。绍兴二年(1132)末,金将撒离喝为占领汉中、川北的“剑外十三州”,派兵从秦州、熙和等地向和尚原进发牵制吴玠的宋军主力。金军主帅撒离喝率军迂回长安东南经商州直取旬阳,进攻金州(今陕西安康)。绍兴三年(1133)二月,金军占领金州(今陕西安康)后,直扑洋州。兴元知府刘子羽得知金州失守,急派统制官田晟率兵扼守饶凤关(在陕西石泉县西北),阻击金军,并驰报吴玠求援。吴玠当即率数千军自河池(今甘肃徽县)“日夜驰三百里”赶赴饶凤关。同时,金、均、房州安抚使王彦所率领的八字军和洋州(今陕西洋县)义军共3万余人也赶到饶凤关抗敌。二月初五,金军在完颜杲督令下,人披重甲,登山攻关。吴玠令所部及前来增援的宋军凭借险要地势,以强弓劲弩,轮番发射,顽强坚守六昼夜,金军伤亡惨重,屯兵关下。十一日,吴玠部下一名因违犯军令的下级军官投降金人,引金军沿山间小路绕到饶凤关后的高地。金军居高临下,前后夹击饶凤关宋军,宋军腹背受敌。宋军支持不住,纷纷溃退。吴玠“斩之,不能止。”只好收拾残部退守西县(今陕西勉县西),王彦率军退守达州(今四川达川市)。刘子羽坚壁清野,金军攻城前,撤离百姓,焚烧兴元城后率余部退至三泉(今陕西宁强西北)。十三日,金军攻入兴元府。后来金军因粮草不继、无所掠夺、杀马而食。加之疾病流行,刘子羽凭险据守潭毒山(在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附近),吴玠屯兵仙人关,金军进退维谷,不得不从褒斜道撤离汉中。在武休关又遭遇吴玠伏击,损失惨重。

金牛道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金牛道是汉中与四川交往的一条最重要通道。这条道路从汉中城北褒谷口向西,沿汉水河谷过勉县至嶓冢山下的金牛驿(今宁强大安镇烈金坝村)。后代道路有所变化,一是向翻越五丁关过宁强城经七盘关到广元,过剑门关到成都,一是向翻越汉水和嘉陵江的分水岭嶓冢山到阳平关乘船到昭化,过剑门关到成都。

关于这条道路初名应是石牛道,关于石牛道之名的来由,有个非常生动的石牛粪金的故事:《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王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水经注》也有类似的记载,《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广之矣。”《华阳国志·蜀志》还记载了五丁开关之说。“周显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川平石上为望妇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李白《蜀道难》诗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今108国道宁强五丁关之名由此而来。这条道路修建前,已是汉中与四川之间重要的通道,只是战国之际修建后,更加便捷、通畅。石牛道修通之日,便是蜀国灭亡之时。《华阳国志·蜀志》说:“周慎王五年(前316)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逄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孙启祥先生认为,石牛道改名金牛道,是从唐代开始的,《元和郡县志》记载:“武德二年,分绵谷县通谷镇置金牛县。”后有金牛道之称。

金牛道是川陕间最重要的通道,历朝历代,这条道路上爆发的血雨腥风的战争、演绎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吟咏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

米仓道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米仓山属大巴山的一部分,位于川陕边界。米仓道因翻越米仓山而得名。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米仓道。自南郑而南,循山领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为米仓道。”

据一些学者根据出土的甲骨文研究得出结论,早在公元前13世纪, 中国最早的女性政治家、军事家妇好与其丈夫武丁妇好曾征率军征讨褒、蜀、巴方,鏖战于汉中。武丁妇好能率大军翻越秦岭到汉中,说明那时已修筑了能通过大军的道路。巴人到汉中,必须翻越米仓山,汉中通往巴的道路追溯到商朝武丁时期。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伐纣之时,就有庸、巴等方国人参与。《华阳国志·巴志》也说:“周武王伐紂,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⑸

居住在大巴山区的賨人(巴人的一支)是中国古老的射虎民族,《华阳国志·巴志》说:“专以射虎为事。……故世号白虎复夷。今所谓 头虎子者也。”这个民族剽悍骁勇、能征善战,曾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楚汉相争之际,賨人在阆中人范目统率下,手执弓弩、板楯(由于賨人常用板凳为盾牌,所以又称板凳蛮)高唱战歌,跳起激越的巴渝舞,向三秦军冲杀,所向披靡。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封范目为长安建章乡候,意在留住这支賨人军队护卫长安。但賨人思乡心切,希望回到巴蜀地区生活,刘邦先将范目改封为阆中慈乡侯,范目不愿接受这一封号,又将将范目改封为度沔县侯,让賨人驻扎在汉家发祥地汉中勉县。

《华阳国志·巴志》说巴地生产的许多土特产自古就是向中央王朝进贡的物品:“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这些物资从巴地运往长安,必然要翻越米仓山经汉中中转。

米仓道应该是从汉中翻越米仓山的道路的统称,其道路有多条。

据《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建安二十年征张鲁,七月夺取阳平关后,曹操大军迅速占领南郑(今汉中市城区)。张鲁翻越米仓山逃往巴中,十一月出巴山向曹操投降。张鲁逃跑的路线就在今天的南郑大河坎至牟家坝、小坝至四川南江的道路,这条路上今天还有张鲁营的地名。这条道应是汉中通往巴中的主要道路。而在这条道路的西面,还有一条容裘谷道。《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上》记载:“沔水又东径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这个东乐城并不是后代的城固。根据《水经注》的描述,容裘谷应是今天勉县漾家河。从漾家河溯流而上,可到南郑,翻越米仓山到南江。今南江的牟阳古城,大约就是《水经注》中所说的诸葛亮所“筑以防”的小城。《三国志·武帝纪》和《三国志·张郃传》都记载了曹操平定汉中之后,派张郃率兵进攻巴东郡、巴西郡之地的记载,“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于汉中。”张郃进攻巴东、巴西,也翻越了米仓道。南宋开禧二年,吴曦叛宋,引金人入凤州。兴元统帅程松连夜带兵从米仓道逃往阆中、重庆。南宋绍定四年,蒙古入攻入洋州后,分遣其将莫哥自洋州翻越米仓山到巴州(今四川巴中市)。

荔枝道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荔枝道是汉中东部通往巴蜀地区的一条古道。这条古道因唐玄宗时为杨贵妃运输荔枝而著名。这条道路的走向大致是从重庆涪陵经垫江、四川的达州、万源,到陕西镇巴、西乡,接子午道达长安,道路全长2000多里。

古巴地荔枝生产有悠久的历史,《华阳国志·巴志》说:“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向中央朝廷进贡荔枝,东汉就有。《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驿站),五里一堠(瞭望堡),奔腾阻险,死者继路。”唐羌接任南海县令后上书朝廷陈述进贡荔枝、龙眼的弊端,汉和帝才下令停止荔枝进贡。宋代苏轼在《荔枝叹》中说:“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新唐书·后妃传》中有关于杨贵妃嗜好荔枝的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旧唐书·后妃传》则没有这条记载。祝穆的《方舆胜览·卷六十一》引用《图经》的记载说:“相传城西十五里有妃子园,其地多荔支,昔杨妃所嗜。当时以马递驰载,七日七夜至京。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方舆胜览·卷六十八》引用《洋川志》说:“杨妃嗜生荔支,诏令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俱未变。”祝穆引用的两条材料中一说七天,一说三天。看似矛盾,但其实是合理的。祝穆意谓从涪陵到长安送荔枝需七天,到洋州后入子午道,只需三天可到长安。荔枝道兴盛与唐代。

后代许多诗人作诗讽刺唐明皇、杨贵妃的骄奢淫逸、劳民伤财,抨击了千里迢迢进贡荔枝的弊政。晚唐杜牧《过华清宫》吟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宋代诗人晁说之《荔枝送郭圆机戏作》诗吟道:“荔枝一骑红尘后,便有渔阳万骑来。”

宋代荔枝道已不是官驿大道,原先的邮亭驿站已经破败。《方舆胜览·卷五十九》引用常氏《马鸣山记》的记载说:“水航于蜀,陆肩于雍,持金易丝枲者不绝于道。”祝穆《方舆胜览》的记载说明从达州到陕西的荔枝道是只能肩挑背驮的山间道路了。明清时,荔枝道成为川陕往来客商的重要道路,此道再度兴盛,川陕客商来往于这条路上,贩运的货物有盐、茶、丝、麻,各种山货,《三省边防记》称荔枝道为“川陕要道”。现今荔枝道上仍保存着许多古道遗迹和传说。

祁山道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祁山道从汉中西行至略阳,向北翻越青泥岭(或溯嘉陵江而上至白水江、经大河店)到甘肃徽县,沿西汉水过成县、西和,翻越祁山,经礼县达天水的道路。祁山道开通的历史非常悠久。天水师范学院的苏海洋、雍际春先生认为从夏代就有了经天水、陇南进入四川盆地的线路。而从天水经陇南到四川包括汉中的路径,在秦汉时期十分成熟。东汉建宁三年,李翕任武都郡太守,知本郡通往梁州、益州道路上有鱼窍峡峡谷逼仄、山势险峻、道路险恶。李翕率部属整修鱼窍峡道路。路成后,下属摩崖刻石记述李翕的生平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鱼窍峡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这记述李翕功绩的《西狭颂》摩崖石刻是举世闻名的《汉三颂》之一李翕所修西狭路则是祁山道的一部分。李翕还于建宁五年疏浚了西汉水河道,重修了嘉陵江边的郙阁栈道,有《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简称《郙阁颂》摩崖石刻记述此事。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一生只有五次北伐。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一次北伐建兴六年春,出祁山,动静最大,因马谡失街亭而功亏一篑。第四次北伐建兴九年二月兵出祁山,粮尽退兵,于青封设伏射杀张郃。

古代从汉中向西经祁山道也可连接到丝绸之路,是汉中走向西域的又一通道。

北方丝绸之路的源点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汉中也是丝绸之路的源点城市。汉中人张骞用双脚丈量了从长安到西亚的沙漠、戈壁、雪山、草原,让西域各民族看到东方民族的果敢、坚韧、诚信。他把中国丝绸、瓷器、铜器及冶铁、开渠等技术传到西方,带回了西域的葡萄、核桃、石榴等,使天马、骆驼、狮子陆续来到中国。他让中国人欣赏了西方音乐、舞蹈、绘画艺术的精彩。他凿空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与古罗马文明融汇交流。张骞,两千一百多年前从汉水之滨走出的年轻人,让世人看到汉中人的广博瞻望、胸怀天下。汉中既可以通过翻越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灙骆道、子午道与北方丝绸之路相连接,也可以经祁山道翻越西秦岭抵达秦州(今甘肃天水)与丝绸之路连接。

南方丝绸之路的节点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汉中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夏(西域古国,在中亚阿富汗一带)国见到邛竹杖和蜀布,听大夏人说这些中国商品来自身毒(印度)。说明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民间已经形成一条从成都经西南过印度通往中亚、西亚的南方丝绸之路。张骞比较了北方与南方通往西域的道路的优劣,认为南方通往西域的道路有许多便捷之处,“从蜀,宜径,又无寇。”汉武帝听从张骞的建议,下令派四路使者,“出駹,出莋,出徙、邛,出僰,皆各行一二千里”。以期打通从西南到西域的新道路。在张骞出使西域前,司马迁担任郎中时曾:“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而在司马迁之前,汉武帝曾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出使,交通西南夷,使西南少数民族内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厓、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司马相如打通的这条道路就是从长安出发,经由汉中、成都到云南各地,而后到东南亚、西亚各国的南方丝绸之路。

北方茶马古道的起点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汉中也是是宋明茶马贸易中茶叶的重要的集散地和贸易的中心城市。汉中南部的巴山自古物产丰饶,并且是是茶叶的重要产地,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西周时汉中巴山茶就是向中央王朝进贡的物品。唐代汉中茶叶又是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绢马贸易的重要物资。

宋代国土大面积缩水,产马的西北华北、东北草原多被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及后来崛起的蒙古王朝占领。马是冷兵器时代军事作战中重要的战略装备,禁止私人交易茶叶。神宗时实行“茶马法”,大量收购茶叶运往西北换马。汉中府属县所产茶叶因其质优、产量大,路途近,转运捷便倍受重视。熙宗十年(1068)特设茶马司于汉中,收购茶叶运往熙河(今甘肃临洮)换马。《宋史·食货志》载:“汉中买茶,熙河(今甘肃临洮)易马”。据《舆地纪胜》所引用的《中兴小历》记载:南宋建炎之后在川峡地区设立了两个“茶马司:一在成都,一在治兴元府。兴元的茶马司主要收购汉中川北之购,至购买西和之宕昌寨,阶州之峰贴峡等处的马。今甘肃陇南等地的茶马古道,其源头在汉中。由汉中起源的北方茶马古道向北一直可通河湟地区,并翻越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上的丝绸之路连接。

汉江水道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汉江发源于汉中宁强,自西向东横贯汉中东西。这条河流对应着天上银河,古称天汉,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一条文化河流。中华民族许多最古老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华胥氏诞生等就产生于汉水流域。汉水流域也是中国农耕文明最早成熟的地区之一。《尚书·禹贡》说:“嶓冢导漾,岷嶓既艺。”汉水又是沟通中国东西的水上通道。汉水的航运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战国策·燕策二》说:“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这段话是以秦王口吻对楚国人说的。说那时秦国的军队从汉中乘船离开巴山,顺汉水而下,四日便可进入长江中下游的五湖地区。

明清之际汉中的航运十分繁荣,汉中及关中、甘肃的生漆、木耳、药材、桐油、生姜、竹木等土特产经汉中运往汉水下游,汉口的棉布、沙糖、烟草、染料及日用杂货运往汉中,再转运川北、陇南、关中。清代诗人王士祯康熙十一年(1672年)受命典四川乡试,他于这一年闰七月到汉中,在《汉中府》一诗中这样描述了汉中码头繁忙的运输景象,“万叠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

随着现代公路、铁路的修筑和水利大坝的修建,汉江航道被人为割断,今天的汉江已不再有当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景象了。

嘉陵江水道

嘉陵江上游的水运自东汉时期就已形成。东汉时期虞诩任武都太守时为了防御羌人叛乱,加强驻军的后勤供给,疏通从略阳到成州的嘉陵江航道。据《后汉书·虞诩传》记载:“先是,运道艰险,舟车不通,驴马负载,僦五致一。诩乃自将吏士,案行川谷,自沮至下辩数十里中,皆烧石剪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于是水运通利,岁省四千余万。诩始到郡,户裁盈万。……盐米丰贱,十倍于前。”

唐代中期兴州刺史严砺再次疏通嘉陵江水道,柳宗元的《兴州江运记》详细记叙了这次疏浚的情况。由于嘉陵江两岸“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负重而上,若蹈利刃。盛秋水潦,穷冬雨雪,深泥积水,相辅为害,颠沛腾藉,血流栈道”。疏浚的艰难其情形可想而知。人们采用“转巨石,仆大木,焚以炎火,沃以食醋,摧其坚刚,化为灰烬”的方法清除水道中的巨石,疏浚水道。严砺疏浚二百里水道后,嘉陵江边兴州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

南宋时期嘉陵江上游的水路运输是宋军的重要的后勤补给线,当初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时,宋军就是靠这条水路补给前线宋军后勤物资的。这条水路可以通航到鱼关。鱼关在今甘肃徽县东南,是嘉陵江上的第一个水运码头,也是军需物资的中转站。钱仲联先生引用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记载:“嘉陵江,<图经>云:‘其源出大散,至鱼关,始通舟楫。’”为大散关前线的将士运送粮草、武器等军需物资的船只常常云集在鱼关码头。陆游多次沿嘉陵江到鱼关,他用诗歌记述了鱼关军运的繁忙景象,“千艘冲雪鱼关晓”(《纵笔》其三)、“千艘粟漕鱼关北”(《怀南郑旧游》)。诗人还在距鱼关不远的秦岭深处的小县两当住过一晚,他在晚年回忆南郑经历时吟道:“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雪夜感旧》)

虽然今天在嘉陵江上游已经看不到桨影船帆,但略阳县城的江神庙及嘉陵江边依然传唱的嘉陵江号子便是古兴州码头繁忙的见证。嘉陵江航运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

综上所述,可以说古代汉中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今天的汉中,逐步形成高速、快捷的立体交通网。汉中城固柳林机场已开通飞往京、沪、深的直达航班。公路交通并形成京昆、十天、宝巴高速为主干,108、210、316国道及其他省道、县道为辅助公路网。已有的阳安铁路和即将建成的西成高铁、汉巴渝高铁连接襄渝、宝成、西康、兰渝铁路,使汉中成为西部铁路网中重要的枢纽站。位于西安、成都、重庆、兰州、武汉等大都市之间的汉中区位优势已经显现,将再次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参考书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班固. 汉书[M] .杭州:浙江出版社,2000.

[3]陈寿.三国志[M]. 杭州:浙江出版社,2000 .

[4]范晔.后汉书[M]. 杭州:浙江出版社,2000 .

[5] 孔融等.建安七子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常璩著.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7]郦道元著.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李白.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 .

[11]杜甫.杜甫全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6 .

[12] 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0 .

[13]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4]祝穆.方舆览胜[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1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16]严如熤.汉中府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17] 童书业.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M].北京:中华书,2004.

[18]李青石.鸿泥雪爪觅诗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19]李青石.行吟在诗意时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

我要投稿

小编微信号:379889082

邮箱:auld.langsyne@163.com

猛戳↙↙“阅读原文”进入投稿页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