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对玩不感兴趣?原来错在不了解他们喜欢“怎样玩”!

 大海拾金 2016-06-29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倾向,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玩的。


如果孩子对玩不感兴趣,那一定要了解为什么会这样,或者了解孩子不喜欢“怎样玩”。同孩子玩时,常常会发生下列情形。


家长为中心的游戏

会抹杀孩子玩耍兴趣


1让孩子压力倍增的功利性游戏



“你来玩这拼图啊!你看颜色多鲜艳,图案多有趣,还可以训练脑筋!”“我们来玩配对卡吧,那么多各种各样的鱼的图片,很有趣,可以训练记忆力的。”“我们来玩猜谜语吧,看你能猜出多少,看你聪明不聪明?”


若家长想孩子玩的是带有功能性目标的游戏,正所谓“从游戏中学习”,学习是目的,游戏是手段,在游戏的过程中,就会要求孩子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


这样规范性的游戏,家长似乎只为了要孩子学到什么,做到什么,而不是为了有趣,孩子并不觉得是游戏和玩耍,就提不起劲来玩了。


市面上有很多益智的游戏玩具,本来的功能都是为了发展孩子的潜能,但家长给孩子玩时,若过于着急让孩子“做到”,那么“玩耍”就变成了“工作”。


两三次后,孩子便感到压力,没有乐趣,最后,再提不起任何兴趣,就不想玩了。


2让孩子逃避的比赛类游戏



“我们来玩跳棋吧,可能这次你会赢的!”“我们游到对面去,看谁快一点?”“我们玩积木,看谁叠得高?”


若是玩比赛性质的游戏,其本意是提高孩子的兴趣,但是结果有输赢的游戏,孩子可能会觉得有压力。


尤其是跟大人玩,明知道多半是会输的。假若赢了,不知是幸运还是对方故意让的,比赛没什么意思,也不想玩了。


即使跟同龄的儿童玩这类比赛游戏,有时候心理状态未准备好,不想面对压力,也就逃避了。



以上两种情形都是以“家长为中心”的游戏。家长提出一些游戏,期待孩子按照要求来做,如果孩子不是按照要求来做,就觉得不是在玩耍了。


玩拼图游戏时,可以随意把拼块排列,砌成不同形状、不知名的东西,这不行吗?拿起配对卡,就不能只是看看,欣赏那些鱼的颜色和线条吗?游泳就是游泳,你陪我游过去,游回来,浮浮沉沉的,踢踢水,泼泼水,不可以吗?


在这些情形下,家长带孩子玩耍,不要过分带有目的。无论孩子怎样玩,都要欣赏孩子的反应,引导孩子发挥自己,让孩子做主导,提出玩什么,怎样玩。


什么是玩耍?玩耍应该是自由自在的,没有压力,用自己的方式自发自主地去做,自由发挥创意,觉得自己能够做得好。


游戏过程中充满喜悦,觉得有趣味。如果家长能够做到让孩子不带目的、自由自在地玩耍,孩子会没有兴趣吗?


孩子为中心的游戏

让宝宝玩耍更加投入


1爸妈陪伴并鼓励的游戏



“这里有很多的玩具,你就随自己喜欢玩吧!”孩子竟说:“怎么玩?我不会。”“你随意在草地上走吧,多大的草地啊!”孩子说:“怎么走?有什么好玩的?”


如果你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他却不玩,是什么原因?


每一样游戏都有一个特定的玩法,孩子经常重复地玩同一类型的游戏,习惯了一定模式的游戏。当改变游戏内容,要自己想办法玩耍时就好像不会了。


另外,让孩子自由玩耍,并不是单独去玩,游戏时有伴儿才好玩的。孩子最爱爸妈陪着一起玩,让孩子大胆地按自己的方式玩。


父母跟着孩子玩,孩子当领袖,就玩得特别投入。在公园里,孩子溜滑梯,你也溜滑梯,跟孩子一块儿攀钢架,一块儿跑跑跳跳。


见孩子用劲地攀,用力地跑,你加油打气,做拉拉队员,孩子就会觉得很兴奋,很开心。


内在的潜能都玩出来了,怎么会不感到自豪,不提升自信心呢?


以后,孩子就更喜欢玩,也更易投入到各种不同的活动之中。


2符合孩子兴趣氛围轻松的游戏



孩子有自己的爱好,如绘画、音乐、运动或看书,而对其他活动的兴趣不大。那么,画画就是孩子很享受的游戏了。


大半天地玩羽毛球,或许是孩子的最爱;大半天地看着书,让孩子觉得最满足。


即使如此,对于孩子不太感兴趣的活动,当有好的游戏气氛时,孩子还是会喜欢的。


如果家长营造大家一起玩游戏的轻松气氛,孩子会很喜欢与家人在一起的亲密感觉,也会投入地玩耍。


玩耍是快乐的事,哪有孩子不喜欢玩呢?除非是觉得游戏变成了一种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