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获诺贝尔奖的“三无”科学家与科学院院士的关系

 澳洲梁博士 2016-06-29
当一个在中国名不经传的“三无”科学家(无硕士博士学位,无海外工作学习经历,无中国科学院院士头衔)屠呦??获得了中国本土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时,许多人开始对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机制冷朝热讽甚至横加鞭挞,对屠呦呦没能被选上院士一事耿耿于怀。

难道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一定会是院士或科学名人吗?答案显然不是!如若不信,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的日本和另一个西方的澳大利亚便是二个很好的例子。

当诺贝尔奖委员会正式宣布,日本的田中耕一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时,整个日本陷入了极度的震惊之中!每个人都在问谁是田中耕一的问题,最后通过人肉搜索,突然发现田中君竟然只是一个在日本岛津公司打工的小工程师。与屠呦呦相比,田中耕一才是一个真正名符其实的'三无”科研人员!这个获奖深深地震惊了科学界,大众也对日本科学院院士的评选机制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无独有偶,当澳大利亚的一名普通科学家马歇尔先生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时,也不是什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学历也只是一名研究生。当然,对于象澳洲这种相对成熟的社会,对于他的获奖显然不会哪么大惊小怪。

其实,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只是在幸运的时间,在幸运的项目上做出了一个特别幸运的发现,因此也用不着对诺奖获得者特别的迷信和崇拜;反之,要获得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则需要长期的耕耘和方方面面的拼搏奋斗!

套用小布什的一句话:选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好样的,祝贺你;没选上院士的,也照样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