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提高通用技术课教学有效性和趣味性的探究

 lztiandi 2016-06-29
关于提高通用技术课教学有效性和趣味性的探究

  

 

摘要: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这门课程能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终身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必将引领教师与学生进入一个崭新的多彩世界,我们的期待着,努力着,以使这门全新的课程变得更有效,更有趣味性.  

关键词 :通用技术   教学有效性 趣味性

背景:

我们所在的学校位于杭州市江干区城郊结合部,是省三级重点中学。本年度高二年级共8个班,从这一学期开始将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周课时2节。为方便课改能顺利实施,在教学环境方面,我校为所有班级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这为通用技术课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校选用的通用技术教材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问题的提出:

通用技术课程属于这次高中新课程八大领域中的技术领域,是一门新课程。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我的课堂中来并且学有所用。做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学生开始是会感觉新鲜的。然而几个星期下来,学生的兴趣可能就会消退很多。一方面是学生对这门课程可能会有误解,以为技术课就是动手操作,老师没必要讲太多理论;另一方面,学生也可能认为,这门课程高考又不考,何必花那么多功夫学它?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渐渐不再乐意参与课堂活动了。只有少数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大部分只是听老师讲,显得很被动,而有的学生可能干脆在课堂上做起英语、数理化等作业。

对此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好通用技术这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通用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既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本次课程改革实施的难点之一,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他呢?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

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学中做。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4.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课程价值        

技术学习领域设有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科目。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迅捷、应用广泛、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的技术。这里,通用技术是指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就具体技术而言,通用技术具有相对性。技术课程具有以下独特的价值:

1.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通过技术学习,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生产、了解职业,了解它们与技术的联系;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3.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三、通用技术课程教学

1、把握教材。

《技术与设计》教科书的使用,教科书是理解课程标准和把握教学特征的重要载体。

教科书侧重于从以下几点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

与相关课程的学习进行综合

以多层次的学习活动呈现内容

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播技术文化

把教材通读,对每一个基本概念都梳理出来,进行消化、理解、深化。同时在通读教材、理解课程的基础上,参考了较为详细的课件,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2、撰写教案。

在写教案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就教材而写,还对照课标内容,加深对课标的理解和认识。除了做好教学设计外,按照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八个环节写出教案。

3、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不应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在浓重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体验和理解技术的价值。

4、教学形式多样。

组织学生案例分析,不要局限于书本上的案例,利用网络和阅览室等查阅资料,将一些最新的技术方面的信息摘录到一个小本上,为课堂教学积累源头活水。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变化对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哪些改变。在讲到技术的两面性时开展辩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还是带来灾难?正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给人类带来进步。 反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给人类带来灾难。学生从一次性筷子到农药、炸药、电等争辩,从网络技术好坏联系到学习。

5、利用教学情境

一是对教学对象的观察,熟悉他们课堂内外反馈来的信息,并据此作出应有的判断以调整技术课堂的教学,二是对同伴的观察,寻找机会观摩同伴的教学,他人的课堂是自己教学的一面镜子,三是对物化教学环境的观察,教室内外、学校内外,寻求为我所用的有价资源。

6、关于案例如何使用的问题

1.吃透教材,深挖案例中蕴含的技术原理、思想和方法

为了更好地使用案例,教师在教学前应仔细阅读案例,并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1)案例提供了哪些事实材料;2)案例涉及到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3)案例与上下文的关系;4)教材中案例安排的用意;5)案例与学习目标的关系。为了更深入地分析案例,教师可以阅读与案例相关的其他材料,了解其理论背景、实践情况,这些材料不仅来源于教参,还存在于报刊、论著和网络等。

2.案例使用形式的多样化

在使用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除了对学生进行提问外,还应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尽量融入情景中,像一个真正的技术工作人员、设计师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讨论中或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一定的点评。点评应回到学生的学习目标上,其重点讲清案例所贯串的知识点、所蕴含的原理、思想和方法以及处理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了解和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步骤,使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7、教师的提问技能

1.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

2.提出的问题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

3.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面广;

4.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提供知识获得的科学途径和策略,有助于学生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各层次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5.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师生之间多次质疑、交流、评价,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映、生成状态等,对于学生对问题思考引发新的有效问题进行及时的再组织利用。

总之,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学科,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学科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努力工作,不断创新,才能承担起我们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