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庄类型及其区域分布

 经纬博览 2016-06-29
村庄类型及其区域分布
2016-03-27
字号:
    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且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差异。不计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仅以人口密集的汉族居住区为例,中国乡村社会就有十分不同的村庄类型,且这种类型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致说来,有两种不同的区域因素对乡村社会性质具有影响,并因此决定了村庄的不同类型,这两种不同的区域因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东中西部农村与南中北农村的差异。

    过去十年,我及所在学术团队重点研究中国农村存在的南中北的区域差异,我们发现,中国农村可以依据村庄结构的差异划分为南方农村、北方农村和中部地区的农村。南方农村村庄结构的一个显着特点是聚族而居,宗族结构比较完整,宗族力量比较强大,一个村庄也往往就是一个宗族,村庄与宗族同构,从而形成了团结型的村庄结构。比较典型的南方农村如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湘南、鄂东南地区。

    与南方农村不同,华北地区村庄内大多是分裂的结构,一个村庄内存在着众多“门子”、“门派”等小亲族结构,即使同一祖先而来的村民也大多以五服为限,分裂为互不相关的不同“门子”、“门派”。村庄内众多分裂结构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了华北农村特定的治理状况。华北农村的村庄结构因此呈分裂状,是分裂的村庄结构,我们称之为分裂型村庄。不仅华北地区的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皖北、苏北农村多为分裂型村庄,而且西北地区的陕西关中等地也大多是分裂型村庄。华北、西北地区可以称为北方农村,我们因此说北方农村多为分裂型村庄。

    以长江流域为典型的农村,村庄内缺少强有力的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行动结构,农民往往以户为单位行动,甚至兄弟分家之后也缺少责任连带关系,村庄内部高度原子化,这样的村庄内不仅缺少宗族结构而且缺少具有行动力的小亲族结构的地区,就是原子化程度很高的农村,我们称其为分散型村庄。地处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农村大多为分散型村庄结构,典型如云贵、川渝、湖北大部、安徽大部、江浙、湘中湘北。此外,东北地区的农村,因为开发时期比较晚,建村时间比较短,其村庄结构与长江流域极为相似,因此也被我们划入中部分散型村庄中。

    中国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具有显着的区域特征,这是与历史、地理、种植结构、战争以及开发时期等等有关的。无论如何,从村庄社会结构维度可以将中国农村划分为南方农村、北方农村和中部农村三大区域。

    在村庄结构的维度以外,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这个区域差异的典型表现不是南中北而是东中西的差异,即总体来讲,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是人口流入地区,而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慢,人口大量从农村流出,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仍然占有相当比重。因此,从经济发达程度可以大致将中国农村分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东部地区数量不大,但地位重要,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津京唐地区,以及山东、辽宁、福建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大都以农业为主,属于传统农业型地区,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近郊农村,都属于中西部地区。

    从经济发展程度上划分东中西部,落实到村庄层面,就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即在村庄内部会出现因为村民收入差异而来的分层的差异。总体来讲,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展,农民收入比较高,但也因为经济发展比较快,获取收入机会多,村庄中有一些村民通过办厂经商成为年收入百万甚至千万亿万元的老板,大部分村民的收入来自务工收入,另外加上外来人口租房的不多的租金收入。这样,在东部沿海地区,村庄内普遍出现了两个差异越来越大但都共同生活在村庄中的村民群体,一是人数比较少、能量比较大的老板群体、富人群体,二是人数比较多,收入有限的一般村民群体。

    与东部地区不同,因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中西部农业型地区大量农民都已离开村庄,进入城市或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经商,农村出现了空心化趋势。中西部农业型地区也有农民通过办厂经商致富,但这些办厂经商致富的农民大都是在村庄之外的城镇发展,村内根本没有发展的机会。致富之后,有能力进入城市生活,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脱离自己的家乡,进入城市,而与家乡村庄缺少有机联系。中西部地区农业型村庄的一般农户大都存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即家庭中的年轻人进城务工经商,年龄比较大者留村务农。在已经形成全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面,外出务工收入相差不大,按人均分的土地使留村务农收入也相差不大。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来自不同家庭周期中劳动力所占家庭人口的比重。因此,除极少数身体智力残疾引起的贫困以外,一般农户收入相差很少。

    也就是说,在全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村庄中,一方面,真正高收入的群体很小,这个群体的主要收入是从村庄以外的城市获得的,他们的主要居住地、生活地和收入来源都与村庄极少关系,他们的收入与生活世界都不在村庄,对村庄治理不关心,很少会对村庄治理和村民生活产生影响。他们是从村庄中产生出来的,但他们现在已是富人、城市人,已成为村庄中的外人,或者与村民生活无关的成功人士。绝大多数的一般村民收入差异不大,村庄中的村民收入呈现出高度划一的状态。这个意义上讲,当前全国中西部农业型地区的村庄中,农户之间缺少分化,是低度分化的。这样的低度分化的村庄,我们称之为低度分化村庄。

    相对来讲,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因为整个地区已是融入到城市带中,成为城市带的一个部分。这些沿海地区村庄往往办有企业,大量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来到这些企业就业。经济发展和融入城市带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村庄中的基础设施条件,而且使之前农民自住的住房变得有价,农民因此花费力气建设了很好的住房。也因为经济发展,村庄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办厂经商的机会,一部分村民通过办厂经商致富,他们仍然生活在村庄中,参与到村级治理里面,因为他们所获收入与村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在村庄中就有了一个数量不大能量很强的老板群体。在当前阶段,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创业机会骤减,一般农民再通过办厂经商来致富的机会显着减少,村庄中绝大多数村民成为了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获得收入的务工群体,这样,村庄中就开始形成两个明显分化且越来越固化的群体或阶层,一是富人群体,一是一般村民群体。在有些东部沿海地区,富人群体与一般村民群体因为收入差距大,而越来越在品位、消费、娱乐、认同等等方面区隔开来,从而形成了高度分化的村庄分层。

    还有相当一部分东部地区农村中,村庄内的经济分化已经开始,但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未大到不可比拟,或者富人群体与一般村民之间仍然有着较大互动空间,在村庄中的象征争夺等等方面,富人群体与一般村民仍然没有决出胜负,富人继续求异,以摆脱一般村民的追赶,而一般村民在场面消费上向富人看齐以求同,村庄内的消费竞争十分激烈。这样的村庄分化,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度分化。

    这样,我们就以东中西两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将中国不同区域的村庄划分为三种类型:低度分化村庄,中度分化村庄,高度分化村庄。其中中西部农村大多为低度分化村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则有更多的中高度分化的村庄。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个不同类型村庄主要分布区域的表格:

   

    大体说来,依据村庄经济社会分化程度和村庄社会结构,大致可以划分出六种不同类型村庄及其分布主要地区,分别是:1、经济社会分化程度高的团结型村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福建沿海、浙东南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村庄的宗族组织或者宗族认同比较强;2、经济社会分化比较高的分裂型村庄,主要分布在华北的津京唐地区和山东沿海地区;3、经济社会分化程度比较高的分散型村庄,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4、村庄经济社会分化程度比较低的团结型村庄,主要分布在江西、广西、粤西粤北、海南、湘南、鄂东南地区;5、经济社会分化程度比较低的分裂型村庄,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农村地区;6、经济社会分化程度比较低的分散型村庄,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

    因为村庄结构的差异,各种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政策和制度落地就会有相当不同的实践过程、机制和后果。又因为不同类型村庄的分布具有显着区域特征,就必然会产生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不同人返回不同区域的家乡也会看到十分不同的改变。乡村治理正是在不同的村庄结构上进行的,研究村庄结构及其上各项政策、制度落地的实践,就是要研究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没有对地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中国不同区域农村的深入理解,我们就很难真正理解中国农村的乡村治理,就无法真正建立好的社会科学理论,也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微信订阅号:caogenzhiku

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或许贺教授的研究只是一个起点。如果能够深入分析各种类型的村庄的社会运行样式,应该能够为我们的社会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政策基础。
    2016/3/28 22:18:48
  • 用社会地理学的考察视角去观察中国社会,比较独特。
    2016/3/28 21:55:16
  • 贺老师的这篇发过了。每篇必看。这篇和以前发过的基本相同。有印象。
    2016/3/27 23:50:11
  • 贺教授的考查、研究很有价值!
    2016/3/27 23:18:03
  • 【管中窥豹--我的家乡在赣中,房族成村多认同】 读贺雪峰《(中国农村)村庄类型及其区域分布》】附言:
         我的家乡在赣江中部,是以族群(同姓)积聚、房挨房、屋连屋,成排通巷、布局紧凑的村庄,最小的100人上下(同“房”不同公),最大的3000人以上(分为若个“房”),地处“小平原、近河流的地方,村庄越大,姓氏越单一;山坑、偏远地方,村庄不大,姓氏也杂。(多半是旧社会逃难或逃荒者落脚建立的棚户演变而成)
         我们这里的村民,从初高中毕业(肄业)就外出打工,有的干到五六十岁(小老板或包工头)还在外漂泊,有些在外买房安居,少半在县城帮子女买了1--2套房,家里多半还建了别墅式楼房。无论家在村庄的还是在外定居的,对村庄都有一份认同感。在本县市定居者,过年都要回村庄“拜年,有的过年不回,清明节也要回家扫墓(认祖归亲)。属于“团结型”-“低度分化”村庄类型。
          我们这里自然条件较好,在家务农者多半是老年人和带孩子读书的妇女,还有种田几十亩的专业户,再就是泥工、木工、石板材工、水暖、电工月收入5000以上)、镇村商户;在外打工者,以石材小老板居多,各行各业都有,收入高低不一,多者年收入百万以上,一般五六万,少的净赚1-2万。整体上还比较富裕,80%以上新建了别墅式楼房,3-4层300-500平米,造价25--60万元/栋,除极少数贫困者外,整体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县是有30万人口的小县,仅县城聚集超十万以上人口(户籍人口8-9万),车流量大,部分路段上下班拥堵。在县城开店务工、带小孩、陪孩子读书等农村户口有2-3万,家在农村,在外工作或打工而在县城购房者还有1/3左右(户人口约六万),整个县城可容纳15-16万,城镇化率达50%以上。

        比较认同贺雪峰对中国农村《村庄类型及区域分布》的调研分析报告。
          
            朱正阳  2016.3.27-12:30-15:25  于江西 吉安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