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应对Amazon和eBay的恶劣买家(续)

 跨越亚马逊 2016-06-29


滥用退款

       eBay和Amazon实施有利于买方慷慨退款政策,这很容易被买家利用。最常见的退货原因为“与描述不符”。这赋予买家无偿的退货权利,然而这些退货的真实原因往往与投诉的完全不符。在一个论坛主题中,会员seller252gregb说;“买家曾以货品实际颜色与显示层不符为理由要求我无偿退货。当我收到包裹后发现货物被用了至少一次,但又无法找到有效证据。”

      退回用过的货到是时装业一个常见现象,甚至有一个专有名词wardrobing(偷衣贼)。消费者购买的最初意图就是用后退货,这是一个常见现象,有1/6的女性承认,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属于欺诈。Wardrobing很难证明。买家会尽量在使用中保持货品原始状态,保存标签和仔细的包装货物,但是仔细检查不难发现用过的迹象。这很可能导致无法再次以新品身份出售,但这些证据可能不足以向eBay和Amazon证明你被骗了。

      即使通常诚信的人也会试图退回用过的货品,但其他人会做的更离谱。买家以“与描述不符”为理由与退换原始状态完全不同的货品的情况并不难碰到。在他的博客中,技术顾问兼作者Jeff Reifman 讲述了他与Amazon针对不正当索赔的斗争。Reifman以$199的价格出售了一个二代苹果电视,但却被买家用外观几乎相同的价值仅$65的第三代苹果电视代替退货。然而,Amazon拒绝相信卖家并否定了他花了一年时间向买家索赔的行为。

解决办法

       滥用退款规则,尤其是wardrobing的现象更是猖獗。你和买家的对话并不能解决问题,除非有确凿的证据。

       从本质来说,你应拿出两件事情:1.你发货的物品有一个特定的质量状态;2.买家退回的产品是另一种状态(用过或损坏),或者完全是另一种产品。尽管这种做法厚颜无耻,但是一旦退回的包裹被打开,那么证物就不再可靠。

       让企业记录每笔订单的包装和发货情况是不现实的,但是你需要提供发票来证明是采购于自己的供货商。对于中高端商品,在发货时记录产品序列号或IMEI(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是一个很重要的做法。

        当你收到退回的货物时,用录像去记录开箱过程、称重、打开和去除包装是很好的方法。Bigian13介绍了此方法并称:

“eBay的条例允许客人退货并让我们买单。有一次退回的货物装在一个大信封中,这立即引发我们的注意,因为我们从不销售小型商品。幸运的是,我们用视频记录了产品开包装之前和之后的状态。大信封是用一个2寸的胶带和泡沫包装的”,而我们发货前测量了产品本身尺寸为30“×20”×8“。最终eBay选择支持我们。”

        像这样的措施能节省很多争执的时间,但没人能保证你会赢一个明显欺诈的顾客。

无法拒绝退货?

是否需要接受退款应参照以下两点:

1.遵循你销往的国家的法律

2. 遵循你所处平台的规则

       根据英国法律,线上卖家可拒绝接收退货,所以这一切都取决于市场规则。在eBay是否接收退货是自愿的,但是从2016年5月1日起,高信誉卖家必须为了保住市场地位而遵循30天退换原则,然而Amazon设置了跟高的门槛,不允许卖家拒绝退货。

        因此,即使、eBay卖家可以在技术上拒绝接收退货,他们也肯定不被鼓励拒绝。提供慷慨的退货政策是良好的商业惯例,这可使买家相信他们不会因为买你的商品而吃亏。尽管如此,对于很多卖家来说,即便可能导致销量降低,也要与恶劣卖家抗争来保护自己。
总结

        在被买家欺诈后,卖家为了讨回贷款或商品与平台争执无果的故事比比皆是。很多卖家抱怨说,市场总是站在消费者的那一边,除非他们能证明消费者有错——卖家自己做侦探。eBay总是自豪的介绍自己的卖家保护机制,但Amazon并没有提及同样的服务。

        两个交易平台都声称恶意索赔事件和恶劣买家是“罕见”的——很多卖家会选择不提及和骗子斗争的故事。因此,他们继续苦逼的抗争,目标只有一个——不诚实的买家不能放纵。

        其他卖家学着不私自解决,而是可以面对无良买家冷静的做财务决定。欺诈变成另一种业务成本。无论退的货是否已被用过(很多人认为这种行为已构成犯罪)这都是赤裸裸的盗窃。从一开始买家就是有目的的订购,并声称未收到。
即使你收入的50%因欺诈而损失,花费数小时的调查和回复争论而成功追讨损失的希望是渺茫的,这一切的争斗是否值得呢?

        对于很多卖家来说,和无良买家的战斗仍在继续,即使它们有经济意义。为什么呢?好吧,因为我们都是人。大脑会告诉我们,这是不值得的,但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知道这不应让坏人得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