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别再自责了!孩子这些问题真不是你的错...

 崔素梅 2016-06-29

辛苦的家长

中国家长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家长。从孩子呱呱坠地到长大求学,再到结婚生子,父母一直在为子女忙碌着……

 

可一旦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所有的诘难都指向了父母:肯定是父母教的不好!家长们何其委屈啊!


文字|胡西

图片|网络

爱子心切

饱受折磨的中国父母


有个单亲妈妈曾经打电话给我,向我哭诉:


虽然我和前夫和平离婚多年,但是这些年一直没阻止他们父子情感。可以这么说,虽然我们离婚了,但两个人对孩子没少爱一分。周末,我们还会相聚带孩子一起出去玩。我们一直在引导儿子成为一个阳光、健康的男孩。


但这次儿子班主任打电话过来,说儿子晚自习放学时经常吓女同学,用假蛇、虫子和出其不意的叫声吓唬她们。有个女孩被吓到后,夜里惊厥,第二天就病倒了。女孩家长要求我们道歉,当面还说了一些很难听的:难怪你孩子心理黑暗,原来是有个单亲的妈。


我很难过,难道是因为我们的婚姻导致了孩子这样吗?孩子以后是不是因此心理有阴影?……




作为一个心理老师,我经常收到父母彷徨困惑的电话。从夫妻矛盾、亲子矛盾到心理疏导不一而足,这些情景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边想尽办法对孩子好,又生怕自己的不当行为或负面情绪给孩子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哪怕这些父母已经做的尽心尽力了,还是不住地害怕、焦虑、自责。


有多少家长如同这位单亲妈妈一样,孩子一有问题就被归咎父母的责任。别人的看法,父母自己的内疚似乎都在宣告这样一个教育理念:孩子的问题都来自家长,孩子出问题了必定是家长的教育不当。




可真的是这样吗?父母或许的确有责任,因为家长的教导的确能影响孩子身心的成长。

 

但这不是全部啊!我们的孩子除了子女这一个角色,还有其他属性:隔壁小孩的玩伴,同龄人的同学、某女孩的男朋友,老师的调皮学生……这么多环境下的角色都足够影响孩子性格形成以及身体发展。




孩子问题≠家长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


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环境比家教对于人格形成作用更大。后天环境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远远不及社会影响力对人格形成的作用。

 

孩子早期在家庭中习得的经验,当他离开家庭到社会上后,可能会很轻易的抛弃。儿童可能在家庭和社会中,具有双重人格。家里称王称霸的小孩,在学校里可能是个温顺的小孩。儿童善于建构不同环境下使用的不同人格。


这就意味着,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很有可能是从学校或者社会上学来的。比如我有个朋友的女儿在大家面前是个“乖乖女”,可谁知乖乖女竟与一起校园暴力牵扯一起。在问及她为什么扇打同学时,孩子竟然回答:“学姐她们也是这样的,我跟着学的。”


父母千教万教,却没想到孩子的问题却来自同龄人。




同伴、环境远胜于父母

孟母三迁


正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在家和学校有着双重人格,所以对他的行为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出了问题,家长把原因归咎到自己的管教上是没有用的。


这是徒劳的,因为在不同年龄,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的主要因素都不一样。清楚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纠正他的成长路线,而不是大人一味地自责。

1-3岁的儿童开始学习模仿,并开始交朋友产生友谊。孩子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游戏团体中,而非家庭中。


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独立自主阶段,所以可以上幼园。儿童的行为模式是模仿大一点的孩子的,他们会修剪自己的行为以便和团体一致。团体意识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




小学的6年是最重要的6年,人的人格形成、社会化,都发生在这段时间。人类的团体意识开始起作用。


同伴的重要性远胜于父母。没有父母的孤儿,如果有同龄朋友的童年,长大后人格并不会出现异常。因为他们有彼此。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孩子是好是坏,还在于他和什么样的同龄人在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