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鲁《黄河飞荡图》

 百了无恨 2016-06-30
 

石鲁(1919~1982)黄河飞荡图 
设色纸本立轴 
1971年作 
款识:黄涛飞荡天地动,长夜独闻龙吟声。辛亥秋写于长安也。石鲁。 
钤印:石鲁(朱) 
出版:《石鲁书画集》第一册P131,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说明:此图作于1971年文革中,是石鲁生命与艺术双双传奇的转折点。 
1970年夏,51岁的石鲁被省斗批改领导小组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上报省政法小组,要求判死刑。十一月第二次被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第二年即1971年因精神病医院的证明,省政法小组未批准死刑,暂搁置此案,逐躲过一劫。六月出院回家,是年秋后,创作了大量与黄河有关的狂放山水,此图即为其一。 
而1972年的奔走相告,至73年又得以重新被政府聘用,为外贸出口作画。以后则又倾向作些花卉兰石,或更为抽象的小景,或装饰意味较重的人物。如此大尺幅,如此狂放之黄河山水可谓不复有。况且此图流传有序,80年代末至90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召得其家属、以及吴冠中、赵朴初等一批艺术界的精英在香港印行此画册。殊是十几年来艺术市场中难得一见的巨作。 
SHI LUWAVES OF YELLOW RIVER 
Ink and colo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Illustrated: Collec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by Shi Lu,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volume I, P.131 
154.5×83cm 
RMB: 1,800,000-3,500,000

作者简介:石鲁,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美协陕西分会主席、书协陕西分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黄涛飞荡天地动长夜独闻龙吟声 
——读石鲁《黄河飞荡》 
◎周懿 
石鲁作为一代绘画大师,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舍弃安逸的生活,毅然奔赴延安追求崇高的革命理想。作画不受传统绘画的条框束缚,大胆独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冯氏画风。那敢爱敢恨、敢怒敢骂的强烈个性,让他敢写敢画,光明磊落,威武不屈。由此在这《黄河飞荡》上自题“黄涛飞荡天地动,长夜独闻龙吟声。”借以黄河发出生命的呼喊。 
石鲁原名冯亚珩(1919—1982),四川仁寿人,祖籍江西景德镇。因崇拜石涛和鲁迅而更名石鲁畅行天下。他才华横溢,在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书法、诗词、文学方面皆独具一格,造诣颇深。建国后作为西北美协主要领导人,负责开创和发展西北美术工作,也从此开始国画创作,并寻求中国画的变革。然而政治上的强烈风暴使得石鲁的探索不得不中止,直到1971年返回家中(《黄河飞荡》即创作于此年)。 
从1964年创作《东渡》开始,在政治生活上石鲁接连遭受沉重的打击,身心俱痛。1965年石鲁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后入院治疗,1966—1970年期间,被“造反派”强迫带出精神病院遭受残酷批斗和人身虐待与管制。1971年经历生死大劫,由于精神异常和医生证明,堪堪躲过死刑。6月从精神病院一回到家中,即躲在那间阴暗潮湿的“芦屋”里进行书画创作。由于文革中被抄家,以前的画作、手稿、绘画工具几乎全部佚失,还要面对房屋漏水严重等种种极不理想的外部条件,石鲁都慨然处之。“9月份的一天上午,被下放的陕西日报记者叶坚来拜访石鲁,进门就关切的问道:'石老师,房子这么透风,下雨漏吧?’'当然漏!’石鲁苦笑着回答说:'一场大雨,床上、桌上、地上都得放上盆子接水,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嘿,现在谁管!’这短短几句谈话所体现的条件之艰苦,可见一斑。由于多年的荒疏和病痛折磨,他的手指僵直,几乎不能运笔。为此他每日坚持作画,先是写字,然后画些梅、荷、菊以及鸡、猫等动物,山水画画得很少,这一批新绘制的作品,也是石鲁后期创作的发端。 
70年代前后,尤其是他的作品受到批判以后,其画风发生急剧变化,从写实型向写意靠拢,抽象意味、隐喻进一步增强,情感深沈凝重、意态激烈,许多作品倾向于自我感情的抒发,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较前相比,他没有功利性。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石鲁失却了任何展览乃至于卖画的机会,他在这时所画的一切画,都只能是孤芳自赏,至多拿给知己好友欣赏。石鲁对黄河、黄土高坡情有独锺,在他的创作生涯裏,“二黄”是最主要的素材基础和构思源泉,其代表作《转战陕北》、《黄河两岸度春秋》等,毫无例外地都与这“二黄”有关,画黄河、黄土高坡是他独特的情愫的强烈表现。黄河自古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活水和文化象征,奔腾磅礴,气势撼人,石鲁借它来表达内心追求自由,不屈不饶的意志质量。且以朱笔表现河水的流势,一是隐喻革命之源生生不息,二是在阳光照射下河水呈现出自然的淡红色,再加以两岸重山密岭的辅助更加突出黄河的勃勃气势及水流湍急。《黄河飞荡》绘制于辛亥秋,回到家中几个月,石鲁觉得自己的功力有所恢复,有必要继续探索山水画的变革问题,《黄河飞荡》便应运而生,当时石鲁的作品多是写意花卉,鲜有山水,而《黄河飞荡》这样的巨幅山水,更为珍贵,此次遗珠自海外续缘,回归国土,机会甚是难得。

斯人已逝,黄河仍昼夜不辍。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伟大的美术作品无不寄寓艺术家崇高的理想、真诚善良的人格、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石鲁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但他不屑为奴,至真至性的品格必为世所重,为人所敬。如同生生不息的黄河,流传永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