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課五十四:《甲乙經序》

 为什么73 2016-06-30

文課五十四:《甲乙經序》

2016-06-30 魏晉.皇甫謐 徐文兵

1:00 0630 来自徐文兵

注釋
①〔咨訪〕詢問。諮徵詢。訪,問。
②〔本性命〕根據生命的規律。本,依據,根據。
③〔亞聖〕指才智次於聖人的人。
④〔湯液〕《湯液經法》。相傳伊尹所作。《漢書·藝文志》未署明作者。
⑤〔經理〕研究原理。〔識本〕辨識本原。
⑥〔其他〕據上下文義,疑為「華佗」二字之形訛。
⑦〔直〕通「值」。〔祭酒〕官名。此指博士祭酒。〔畏惡(wu誤)〕畏懼和厭惡:指思想情志不順心。
⑧〔侍中〕官名,侍從皇帝左右,備應對顧問。〔王仲宣〕即王粲,東漢宋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⑨〔五石湯〕古代方劑名。
⑩〔忤(wu五)〕逆;抵觸。指逆耳。
(11)〔言〕一本作「信」。
(12)〔加〕超過。
(13)〔性惡〕指性格清高孤傲。
(14)〔論〕研究。     〔廣〕推衍;擴大。     〔數十卷〕一本作十數卷。
(15)〔選論〕一本作「遺論」。
(16)〔指事施用〕一本作「皆可施用」。
譯文
醫學產生於久遠的上古時代,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遠古時代的神農第一個品嘗草木的味道,逐漸認識了各種草藥的性味功效。黃帝同岐伯、伯高、少俞等人共同研究,考察人體內在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對外綜合了經絡、血氣、色脈的各種變化,再將自然界的變化與人體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參照驗證,全面徹底探究了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的規律,從而產生了針刺治疾病的理論。針刺理論是非常深奧微妙的,雷公將它繼承下來,並傳給後世。伊尹憑藉他僅次於聖人的聰明才智,並依據《神農本草》的理論,編撰而寫成了《湯液經法》。
中古的名醫有俞跗、醫緩、扁鵲,秦國有醫和,漢代有倉公,他們的論述都能夠探明醫學的原理,認識疾病的本質,並非僅僅是一般的診冶疾病而已。華佗、張仲景都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華佗救治疾病的方法很多,有些非常奇特,可惜這些方術技巧都未能詳盡地記錄傳流下來。據載有一個叫劉季琰的輪值祭酒博士,因情志不舒而患恐懼證,華佗將他的病治好了,並預言說:“九年以後,劉季琰的這種恐懼證還會復發,發作前有預感,發作後一定會死。”其後,劉季琰果然如華佗所言而死。侍中王仲宣,當時二十余歲,張仲景見面後對他說:“據我觀察,你體內有病,四十歲時會掉眉毛,眉毛脫落半年後就會死去。"隨後取出五石湯給與王仲宣,並告訴他服用方法,同時叮囑他說,只有這樣才能免除一死。王仲宣嫌張仲景的話不好聽,雖然接收了藥,卻未服用。三天后張仲景又見到王仲宣,便問道:“服了湯藥沒有?"王仲宣回答說:“已經服過了。"張仲景說:“從面色看我就知道您根本未曾服過藥,您為什麼要輕視自己的性命呢?"王仲宣仍然不相信張仲景的話。十二年以後,王仲宣的眉毛果然掉了,掉後一百八十七天就死去了。兩位醫家真是料事如神,即使是扁鵲、倉公在世也未必能趕得上啊!可惜華佗終因自恃醫技高超,性情清高孤傲,惹怒了曹操而被殺身亡。張仲景充實並發揮了伊尹的《湯液經法》,編為十幾卷,用於臨床多有效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重新輯整理了張仲景的遺著,選注十分精當,其理論都可用於指導臨床,其方法都能直接用來治療疾病。
注釋
①〔針經〕《靈樞》的早期名稱。
②〔遐(xiá霞)遠〕指廣博高深。遐,遠。
③〔稱述〕敘述(理論)。一本作「稱引」
④〔切事〕指切合臨診實際。
⑤〔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古醫書名,今佚。
⑥〔選事〕一本作「遺事」。
⑦〔同歸〕同一歸屬。指同一旨意。
⑧〔錯互〕錯雜。互,錯雜。
⑨〔甘露〕三國時魏高貴鄉公曹髦的年號,公元256~260年。
⑩〔風〕風痹病。據《晉書》本傳,皇甫謐患風病,半身麻木,右腳偏小,達十九年之久。
(11)〔百日方治〕四字義不連貫,疑有脫誤。
(12)〔要〕總之。
(13)〔易〕《周易》。以下引文見《周易·萃卦》,原文作「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意為覌地萬物之所聚,可知其異同吉凶等情況。
(14)〔物理〕事物的道理。
(15)〔先人〕指亡故的父母
(16)〔赤子〕本指初生嬰兒。這裡泛指百姓。〔塗地〕猶「塗炭」。塗,泥潭。比喻遭受災難困苦。
(17)〔精思極論〕精密思考,透徹論述。
(18)〔論〕通「倫」。次序;條理。
(19)〔近事〕當前的實際情況。            
(20)〔撰覈(hé 合)〕編輯校訂。 覈,考核。 〔教經〕指醫經的教木。
譯文
根據劉向《七略》和班固《漢書·藝文志》的記載,《黃帝內經》共有十八卷。現存《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合計十八卷,這就是《內經》的全部內容,但其中也有部分篇目已經亡失。《內經》的理論深遠廣博,原則性的理論論述較多,臨床治方面的內容較少,而且沒有編排次序。《素問》對於病理的論述精深細微,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載,他們的醫學理論都淵源於《素問》。《靈樞》是探究經絡脈理的著作,它的含義深奧、不容易閱讀。另外還有一本《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的書,也是黃帝、岐伯留傳下來的。這三部書殊途同歸,意旨同一,但文字多有重複,錯亂的地方也不少。甘露年間(公元256一260年),我患了風病,加之耳聾失聰,病痛困擾長達一百多天,多方診治,均不見效。於是我就潛心研究這三部著作,並對它們進行整理編輯,刪去了書中一些浮誇的言辭和重複的內容,對其重要和精粹的部分加以闡述說明,然後分門別類,重新排列,編定為十二卷。《易經》曾說:“觀察事物聚合的情況,就可以看清天地間的情理了。”所謂聚合,就是按事物的分類而排列有序的意思。天地間的事物都可以通過觀察其聚合情況來瞭解,更何況是一般事的道理呢?人從父母那裡獲得了身軀,逐漸成長壯大,雖有八尺之軀,但不懂得醫學知識,這就如同沒有靈魂的軀體一樣。如果不精通醫學知識,雖然懷有忠君愛國、孝敬父母之心,同情憐憫百姓之情,但是當國君與父母被疾病所困擾,百姓遭到病魔殘害而危在旦夕之時,也沒有辦法去救助他們。正因為如此,古代的聖人和賢人才這樣精心地研究醫學理論,透徹地闡明醫學道理,從這方面來說,我們又怎能忽視它們呢!這些醫學箸作內容豐富,文句流暢,條理清楚,雖有部分內容未能完全切合當前醫療實際,還是留待後人研究為好,這裡也不作過多的刪節了。如果確實想閱讀其中精粹扼要的內容,那就等我今後有了空閑時間,再重新編纂校訂這些書,用來作為醫學理論的教材吧。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白雲出岫誦讀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