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文茜:为什么我们总是如此愤怒?

 汕头能率 2016-06-30


文 | 陈文茜

图 | 网络


我们的时代,以愤怒为名。


如果以失业率计算,我们已经比2008年好太多,当时仅3.91%;更甭提上个世纪经济大萧条或者我的父母辈经历的战争时代。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回忆上世纪的大萧条,他在美国洛杉矶度过一个难忘的圣诞节,街道上满是伸手乞讨的人,眼光绝望且恐惧。


而即使是曾发生政变革命的乌克兰、泰国,或者让甘地家族统治彻底崩溃的印度,经济均未出现负增长,印度甚至仍保持5%的经济成长率。


但世界各地仍充满了愤怒。众多原本善良的灵魂,感觉自己正被逐寸逐寸辗碎。所谓「岁月」,其实是一台不肯停止轮转的辗纸机,把人生切得愈来愈碎。我听见曾经平静的心灵,在狂风中渴求依归,在喘息中发泄无奈。


是的,我们还活着,好似活在一个小幸福的世界。可是我们被巨大的不安包围着,心中曾有的温暖、勇气、信赖,渐渐被冰封。即使在高温的春天。


我们的时代,正和「安定」道别。少数维吾尔激进分子寻找数百年前历史的仇恨,四处疯狂屠杀。叙利亚的人民即使历经内战,侥幸活下来,也只能在坟墓堆里找树叶吃,饿着肚子勉强活下来。你哪里需要再翻阅《大江大海》这样的书,那些因战乱、屠杀、革命形成的所有悲剧故事,都在当代上演。只是这回人们何以如此愤怒,许多人不解。尤其台湾统治者,他们面临民众对体制的不信任、矛盾的尖锐化、社会的不安情绪,简直到了洪荒处境,束手无策的状态。


我的答案之一:我们的年代,是一个已经进行全球化约半世纪的年代。但除了少数人在过去半世纪曾对「全球化」中的「贫富结构」及「年轻人疏离」提出警语外,我们对全球化的价值,其实一直是以拥抱韩流偶像歌手一般的相同趣味,毫无思考,全盘接纳。非常少政治经济学家或历史学者告诉众人真相,「全球化的特征之一即:除了少数特殊能力或行业者获利及薪资愈来愈高外,低薪本是全球化的常态。而且未来必然愈演愈烈。」


台湾相当流行的一句话:我们的平均薪资,已退回十五年前!「搞什么!」「太悲哀!」



美国福特汽车的工会干部含泪控诉,他的薪资,若依物价指数换算,已退回三十多年前。他们誓死反对美国与日本再签订TPP,降低日本汽车关税。他们明白地指控白宫被收买,并要求:我们有活下去的权利。


半世纪的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多数时刻所向披靡,但那是对跨国公司而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工厂大量外移至亚洲,包括台湾,而我们正是那一波「美国工厂大外移」的受益者。我们因此毫不自觉,有一天,工厂也会从我们这里移走。


如果有人指控今天是「大陆人」「偷走」了台湾人的工作,比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七十年代的日本、台湾、韩国、香港人……集体相继从美国蓝领工人或者黑人手中「偷走」了他们的工作。我们以低薪、勤劳,加上灵活的存货管理(日本人的发明),夺得全球化的第一棒,然后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惊人的劳动力出现,曾经我们一度「偷来」的工作,交棒了。如今是蠢蠢欲动的东南亚等国更廉价的劳动力,甚至尚未完全释出的非洲工人,将一步步「抢走」中国大陆人的工作。


2014年我于台大授课时,曾问国企系学生,支持昂山素季的请举手,当然全班举手。问支持缅甸开放的人,还是全班举手。接着我告诉他们,缅甸的民主化与政经改革,代表当地丰沛的劳动力释出,约3500万缅甸人将加入廉价劳动市场。缅甸2014年的人均GDP914.9美元,换算成时薪等于越南工资的一半,中国大陆工人薪资的四分之一。而按照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统计,全世界尚有约13亿劳动人口尚未整合于全球化劳动市场。说完了,我再问学生,「你们还支持昂山素季吗?」全班300多个学生哄堂大笑,然后可爱地说,「还是要支持。」



如今出现于亚洲社会所谓「年轻人疏离」的现象,对美国社会学家来说一点也不稀奇。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早已陆续出现此现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了报告,在 1983年即相当忧虑「年轻人大量失业」,「可能会造成其与社会有经验者日渐疏离」、「世界逐渐分裂成他们和我们」。而所谓「他们」,指的便是美国工厂外移后,工作保障及经验皆不足的年轻世代。OECD的结语是,「这样一个社会,当中一定会有某种危险存在。」


OECD的忧虑,最终并未全然酿成危机。很大的原因来自于网络科技的创新。它不只解决了八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彷徨,也使比尔·盖兹、乔布斯一一驰骋商场。但是底特律工人、底层服务业及制造业工人可没那么幸运,他们的窘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始终没有解决。


根据统计,1970年1980年,美国长途电话通话次数增加三倍,接线生却锐减40%,到了2000年几乎锐减80%。发达国家的工人数不断缩减,而且随着全球新兴劳动市场掘起,速度愈演愈剧烈。


焦点转回亚洲。当全球化把主要的目光一度转向亚洲时,我们也同时复制了美国战后「黄金年代」对美好假象的错误认知。我们误以为「一切就会如此美妙下去」,年年「自动加薪」理所当然。我们是时代的男主角女主角,只要我们够努力。


全球化的结果,固然带来世界经济不断扩张,但同时贫富差距及不同国度的劳工被抛弃也在同一时间以加速度进行。曾经风光的不再;以为美好,空留回忆。日子如流沙,一点一滴逝去。不服气的人们,制造骚乱,无论号称的「革命」成功与否,一切都会回复到原始:那台从来不会停转的残酷资本主义辗纸机。


就是这样了。


呼啸之后,世界静寂了。周遭的喧闹总会散去。但关于「全球化」的故事,不论发生多少事件,它只会暂时放缓脚步,不会结束。有什么事情发生过吗?什么尖锐声音喊叫过吗?连发动革命的人,都已学会了「淡化」。我们改变不了全球化的轨迹,世界各国政府皆俯首称臣;愈愤怒的,反而愈走不远。不如面对这场「物竞天择」的规律,找回自己强壮的肩膀吧。


在春夏之交的暴雨中,过往的美好,今日的苍茫,都会被洗刷干净。全球化或许留给许多国家的政治地层巨大裂痕甚至移动,但寻找答案的方法是,把自己从单一一个小点中抽离出来,尝试从历史脉络中理解发生于我们当代的现象,并正确地提出改革方案。


可悲的是,多数国家反而出现回头拥抱「旧政治」的现象,尤其拥抱排他性的「认同政治」、「民族主义」,并以民粹性质的社会运动煽动渲染,同时敌视外来移民,或攻击其他崛起的经济体。这种愤怒,在我们的时代只会形成更大的灰白与空茫。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