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的婚房:钱钟书故居绳武堂图游 走到哪,聊到哪

 向雲樓 2016-06-30


杨绛的婚房:钱钟书故居绳武堂图游 走到哪,聊到哪

点击查看大图

小记:今次“旅行天下”的目的地,将从北美飞跃重洋回到故土。走走聊聊从未有过如此跨域。原因是稍后几天便是乡贤杨绛先生往生后的五七祭日,欲借此凭吊她的亡灵,并追忆其夫婿钱钟书。钱氏夫妇,可谓中国传统士大夫,作为学者和作家,以道德文章而立身传世,不似那些虚名之徒靠作秀和出位而刷存在感。杨先生有一段百岁感言在坊间流传。其最后一段为:“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有人说这是伪作。不管真伪与否,感言的立意无不贯穿先生的文字。这些文字将陪伴无数人走过人生的边缘。

点击查看大图

钱绳武堂是一组典型的江南厅井式民居,由钱钟书祖父始建于1923年,其叔父增建于1926年。黛瓦山脊,青砖粉墙,外加马头墙,石砌护墙和厚实木门,是江南民居的外貌,显得低调质朴。

点击查看大图

大门挂有“钱钟书故居”牌匾。其实,从这个大门走出的名人是一个硕大的群体,很多人的成就并不低于钱钟书,只是作家的名声更易于传播。此群体中,作为人文学者的有其父钱基博,侄儿钱佼汝;科学家有堂兄弟钱钟韩,钱钟教,钱钟鲁,钱钟毅和钱钟泰;工商人士有叔父钱基厚和堂弟钱钟汉。

点击查看大图

大门内庭安放着钱钟书青铜胸像,戴着眼镜,笑眯眯的,和蔼可亲:

点击查看大图

像后有木刻屏风。屏风上高挂“钱钟书纪念馆”匾。

点击查看大图

纪念馆设有“敏而好学 人中之龙”、“辛勤耕耘 文学大师”、“著作等身 学术泰斗”、“饮誉全球 光照后人”和“钱氏家族 英才辈出”五个展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钱老的生平,成就及家族:

点击查看大图

他所读的东林小学就设在挂有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书院:

点击查看大图

展厅里,自然也少不了杨绛先生的资料陈列。照片里那年轻时的聪慧,敏捷,锐利和洞察一切,毫无疑问地一直延续到了杨先生的最后一息:

点击查看大图

绳武堂落成后,钱钟书在此渡过了青少年岁月,乃至外出求学期间的节假日。

点击查看大图

杨绛家后来从无锡搬去苏州。新婚时,钱把杨从苏州接来无锡绳武堂完婚。如今,钱杨新婚房间和婚床也如旧陈设。

点击查看大图

故居占地约一千六百平方米,面阔七间,前后三进深。

点击查看大图

因建造时为民国初,所以钱宅在传统明清建筑的基调上还适度增添了一些西洋建筑特点,当时这种手法在江南颇为流行。

点击查看大图

整个钱氏老宅除了小部分被拆毁,基本保存完好。如图中庭是经典的江南民居天井:

点击查看大图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相邻的无锡中医院曾有心吃下钱宅盖楼。在红色”拆“字已刷上墙的紧要关头,是那些有志保护文脉的义士挺身而出,老宅才得以幸存。

点击查看大图

钱氏故居的主要建筑是中堂:

点击查看大图

堂名也是其祖父所定,典出《诗经·大雅·下武》之“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点击查看大图

由时任江苏省长韩国钧所书:

点击查看大图

除了高悬”绳武堂“匾外,还挂有多幅长短对联,均为钱钟书祖父集经史而撰: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中堂外景:

点击查看大图

江南民居少不了串连起各组建筑功能区的长廊和备弄。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长廊木门上也有对联,为深宅增添了无穷的书香: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钱家是大家族,人口众多,所以灶披间,厨房,餐室和柴房都不小: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钱宅虽然不是豪宅,没有建有亭台楼阁的园林,但是仍有小小的后花园。

点击查看大图

高墙深院内的一角花草,往往是旧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点击查看大图

钱钟书父亲钱基博和叔父钱基厚是双胞胎。钱基厚家孩子较多,屋舍不够。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便在后院西北角添建西式楼房一栋,取名“孙庵”。

点击查看大图

因园内有红梅一树,故亦名“梅花书屋”。门楣砖雕“梅花书屋”四字为高攀龙后人亲笔。

点击查看大图

现在,绳武堂和梅花书屋均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点击查看大图

(原图文刊于北美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