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十三辙运用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体会

 莫愁文苑 2016-06-30

摘要:在表演和教学中,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难点在于对句尾音的处理,即对“辙”的处理,将句尾音以“十三辙”分类,对字的“归韵”做详尽的分析,并以口腔状态的实际保持和变化为切入点,以意大利

语五个元音为基础,处理好中国歌曲中出现的十三辙。

关键词:十三辙,归韵,发音过程,收音

中国人肩负着弘扬本民族文化的义务,特别是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来说唱好中国艺术歌曲更是责无旁贷。我国的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中国的文化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们肩负着继承和发扬我国的艺术歌曲,并向全世界推广和传播我国的艺术歌曲的任务,用中文唱好中国声乐作品对于声乐专业学生来说已是一种必然的要求。然而,经常能听到学声乐的学生抱怨中国的艺术歌曲太难唱了。有些学生甚至对唱中国艺术歌曲有恐惧心理。经常会听见有人把“中国的土地”唱成“中国的土爹”,把“白云下面马儿跑”唱成“马儿爬”的情况。

语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勿庸置疑。民族唱法的演员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功:一是歌唱方法的基本功;二是风格润腔技巧的基本功,二者缺一不可。语言是歌唱的基本,一切歌唱技术都要围绕语言这个中心来训练和运用。在人声这个乐器中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一种乐器所做不到的,就是配合歌词同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因此,语言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演唱歌曲时不论是什么歌曲都应该注意它的语言。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就要注意中国的语言特点(普通话)。

我国古诗词中所沿用的十三辙,其分类方法有助于认识汉字发音过程的规律性。

让我们来看一下十三辙:

中国十三辙分为:(一)发花、(二)梭波、(三)乜斜、(四)一七、(五)姑苏、

(六)怀来、(七)

灰堆、(八)遥条、(九)由求、(十)言前、(十一)人晨、(十二)江阳、(十三)中东。

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根据汉字发言的特点归纳为“出声”、“引腹”和“归韵”,我国的语言的“出声”、“引腹”并不复杂,难点关键在于“归韵”。十三辙的分类方法有助于认识

汉字发音过程的规律性,有助于对“归韵”一一字音收尾规律性的认识。 “归韵”指的是字音的收尾。字尾的处理有两种情况:

1.在十三辙中的“发花”辙、“梭波”辙、“乜斜”辙、“一七”辙、“姑苏”辙等五个类型中的单韵母都属于直呼形,或者叫直出无收型,韵母定形 发响后,不论延长多久,音量

增加与否,行腔中口形始终保持不变。我们刚刚提到过的“中国的土地”的“地”属“一七”辙,在这首声乐作品中,“地”是最高音。当演唱者演唱时往往要做渐强,这一渐强便把本来小口型闭口音的“i”放大了,因此就变成了“中国的土‘爹’”。如果我们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会避免上述现象。

2.第二种情况是凡带有韵尾的字,收音部分要准确,归韵的

瞬间掌握要得当。收尾音是多音素中的尾音,有依附性,要怡如其份,不能分成音节。“十三辙”中除上述五个辙别是直出无收形外,其余八个辙别都要收音归韵,这八个辙别又可分复韵母和鼻韵母两大类,复韵母有四个辙别,它们分别是“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由求”辙,鼻韵母也有四个辙别,它们分别是“言前”辙、“人晨”辙、“江阳”辙、“中东”辙。

“怀来”和“灰堆”韵尾都要归到“i”,“遥条”和“由求”都要归到从a到o或从o到u。

“言前”和“人晨”的韵腹不同,归韵尾都要归到“n”上。用舌尖舔抵上齿龈处形成前鼻音,“江阳”辙和“中东”辙的韵尾相同都要归到“ng”上,归韵时舌根与软腭将气流阻断,使“ng”音穿鼻发出后鼻音。

刚才前文提到的“马儿跑”的“跑”因属“遥条”辙,唱此辙时口形从a-o,听见“o”音收气,这样就不会再唱成“马儿爬’’了。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首声乐作品来展开我们的论述。

《早发白帝城》

1=G 4/4 李白 词

黄自 曲

︵ 5 1 2. 3 │ 4 3 2 — │3 3 5 27 │1 6 5 — │ 朝辞白 帝 彩云间, 千 里 江 陵 一 日 还,

5 2 3. 5 │ 6 3 4 — │5 3 2. 6 │ 1 2 1 — ║ 两 岸 猿 声 啼不住, 轻 舟 已 过 万 重 山。

这是李白先生的一首七言绝句,先看一下尾字:“间”[jian]、“还”[huan]、“住”[zhu]、“山”[shan]。

1.“间、还、山”三个字都属于“言前”辙。我们分析一下“言前”辙的发音特点。“本类汉字属宽韵,是‘抵腭’鼻韵的一种。‘出声’后‘引腹’发响的韵母是‘a’,但要发挥鼻腔共鸣的作用关键在于‘归韵’的一瞬间,以舌尖舐抵硬腭前,上齿银部位发出半鼻音,‘n’气息达到上述部位即收音。”抵腭是比较形象的说法。说明了收音的部分,练习时应细听,加以辨别体会,不能让气息穿过鼻孔而与“江阳”类相混淆。

2.在一首作品中高音是我们应注意的,第二句诗词“江”和第四句诗词的“过”都是在高音的位置上,唱好这两个高音必须把字咬好,我们来分析一下属“江阳”辙的“江”。

“本类汉字属宽韵,是穿鼻韵母中的一种。出声后引腹发响的主要韵母是a,但应加强

鼻腔共鸣发音过程,要听见ang,“归韵”时气息由舌根和软腭(小舌)相结合将口腔气路阻断,使气息穿鼻而过,发出明显的ng音后截气收声。”

笔者在教学和自己学习中都用过这首歌。教学中的体会是“言前”辙和“江阳”辙运用

好了对于喉头比较紧、音色放不出来的学生会很有帮助,特别是对于男高音关闭状态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头腔的共鸣以及学生掩盖的感觉。但是在对于女高音的教学和唱歌气息比较浅的学生要慎重用这首歌,因为“言前”和“江阳”辙都容易造成鼻音,如学生气息本身较浅,运用这两辙会使学生更加提气歌唱,这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注意。

这两辙运用得好,歌唱者加上良好的气息会有一种“鼻子上架

上马鞍的感觉”, 也就是美声唱法所要求的高位置。

3.最后分析一下“过”字。让我们来看一下“过”字的发音,“过”归属于“梭波”辙。

“梭波”类汉字又称“歌波”类,含主要发响韵母“o”为“波”类,可有介母“i”、“u”作为韵头。含主要发响韵母“e”,则为“歌”类不和介母相拼。本类字出声后落在主要发响字母“o”或“e”上,引腹无字尾,在句尾靠截气收声,发“o”或“e”的口形不能变动。

这里要说的是口形不能动。传统美声唱法要求共鸣腔的稳定,高音上的共鸣腔稳定的感觉可以帮助气息的流通,帮助声音稳定,帮助共鸣腔更好的工作。这个“过”字如果按照以上方法演唱,会对声音“挤”、“抖”有所帮助。但是,“梭波”辙不应用给那些唱歌时比较僵、比较紧张的学生,因为这种稳定会给他们带来更加的紧张。

黄自先生写的这首歌显然是有他的教学目的,除此之外,他的《花非花》、《点将唇·赋登楼》等都是很好的声乐训练曲。

在实际训练学生过程中,中国作品的演唱应该成为必要的部分,对于初学的学生最好先给一些直呼型为韵尾的歌,如“发花”辙、“梭波”辙等这些辙别收韵比较简单,口型较容易掌握,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辙别的作品的训练更好的体会气息。而比较有程度的学生,特别是开始攻高音的学生,要注意“江阳”辙、“人晨”辙等辙别的运用。

运用中国作品训练学生要注意和意大利艺术歌曲相结合。因为意大利语a、e、i、o、u、五个元音容易咬字。在意大利语基础上,认真学习十三辙的知识,唱好中国作品。

中国语言的韵类十分丰富,语言的构成极其细致又独具特色,很有表现力。中国语言的这些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使得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声基理比之西洋唱法要复杂得多。为了提高声乐教学和演唱的艺术水平,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学派,声乐基本功的训练必须与中国民族语言相结合。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一旦明确在实践中体现这种结合的有效训练的重要性,我们学习声乐的学生和教师就应该刻苦钻研,求得更大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