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雁荡纪游

 简易乾坤 2016-06-30

 

雁荡纪游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6月17日第八版  作者:四毛

在温州,有“不游雁荡是虚生”之说,到了温州,自然要去游雁荡山。

雁荡山“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秋雁宿之”,故而山以鸟名,取名雁荡。雁荡,雁荡,雁在游荡,与那些满含生硬威严之气的名山相比,有一种浪漫唯美、潇洒无羁之感。

曾听说,游雁荡山,可以“看山不爬山”。亲自去过才发现,果然如此。顺着平缓的砂石路面,在蒙蒙细雨中漫步般地进入了灵峰景区。一路上仰看不高的山峰岩壁,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雁荡”名字的影响,我总感觉在山与山、石与石之间,多呈现着大雁展翅的形态。

行至灵岩景区,路边有一尊雕像,立于树木之间,背依巨壁,面朝喧嚣游人。那是徐霞客的雕像。徐霞客时代,雁荡山还叫“雁宕山”。这位大旅行家来到了雁荡山,在之后的《游雁宕山日记》中,如此描绘雁荡山之美:“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

转过一道山峰来到灵岩景区的代表性景点小龙湫瀑布。小龙湫瀑布落差50多米,并不算大,但悬崖环峙,岩腹色如珊瑚、玛瑙,银色瀑布自高崖上飞落,在崖底巨石上被摔成碎末,又弹地腾空,在空中漫成细雾。阳光照射在细雾之上,反射出岩腹奇妙的多彩光泽,恍若一幅意象迷离的印象派画作,令人心醉。

从梦境般的小龙湫折下来,直扑大龙湫。大龙湫号称“天下第一瀑”,水从连云嶂山岭下来,高约190米。徐霞客曾在游记中写道,每当大雨刚过,“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清代袁枚则写出了大龙湫瀑布高悬的气势:“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今天的大龙湫,恰逢少水时节,瀑布从半空中飘忽而下,不到几丈,但在微风的作用下,犹如烟雾,晃晃悠悠飘转着落入潭中,相比于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条银河可就多了几分妩媚。

“雁荡自奇,不附五岳;龙湫所注,别为一川。”这精妙的文字,不知出自哪位古文人,但这样的文字与龙湫同在,生生不朽。山美如此,那些与山永存的人文风景,更是让心灵充盈了喜悦。

最早叩问雁荡之门的大文人是曾任永嘉太守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但使雁荡名播于外的是唐代的三位僧人,其中一位是西域高僧诺讵罗。据《广雁荡山志》说,诺讵罗是十八罗汉中的第五位,自西竺来游中土,临行其师吩咐:“若行四方,当值胜妙山水起寺立塔,花名村,鸟名山,即其地也。”诺讵罗来到雁荡山南麓,打听到此地有村名芙蓉,有山名雁荡,知道师父说的就是这个地方,于是就在大龙湫驻锡,起寺立塔,最后坐化于龙湫之下,后人遂视他为雁荡山的开山祖师。诺讵罗的到来使“花村鸟山”有了名气,后又经明代陈仁锡书碑后,更加广为人知,乃至“花村鸟山”成了雁荡山的代称。另一位是画《山川两戒图》并留下“南戒尽于雁荡”之语的一行和尚。还有一位是写出脍炙人口的名句“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僧人贯休。

雁荡山大美、大气、大秀、大奇的景观形象,千百年来,吸引着众多的诗人、画家、文人学士前来膜拜,他们被雁荡山之美所震撼,激发出创作的灵感,于是赋诗作画,在此留下大批诗词作品和摩崖石刻,积聚成雁荡山宝贵的历史文化风景。就在当代,也时有名人骚客流连于此,有感而发,留下诗句与画作。在山中漫行,发现巨崖之上,常有巨型汉字着色镌刻的题词,那些耀眼的人物也曾光临雁荡山,也应是雁荡山的一份荣耀吧。

不能在雁荡山多做几日停留,心中未免有几分遗憾。不过此行虽然仓促,却意外沐浴到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光辉,体会到诗意与浪漫的美丽。

眷恋雁荡山,身离去,心仍向往之。(四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