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失分的原因及对策

 教育繁星 2016-06-30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之,从考查方式看,以前全国高考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2002年开始,全国高考采用主观题形式,即由考生直接翻译。2004年分值加大到8分, 2006年湖北卷增值到10分。 因此,该考点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地方,那么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失误呢。

一、词义不明常出错

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这都会导致错译实词,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车队在霸上"。错把""作名词,译成"军队"好像没错,其实,这里的""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译句应改为"刘邦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二、虚实混淆错难免

虚词实词混淆,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这是导致错译虚词的主要原因。如,2002年上海试题“金玉之贱,人民是金”,有的考生译成"金玉的低贱,人民是宝贝"。显然""被译为助词""“是”被当作判断动词,考生却忘了"" ""除了此种常见用法外,还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因而该句应译为"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三、固定句式拎不清

不熟悉固定句式,不善于分辨出特殊句式,这是错译句式的根本原因。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有同学把“无乃不可乎”译成“这不是不可以吗”,把表示揣度语气的“无乃……乎”同表示反问语气的“不亦……乎"混淆了。主语句应译为"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四、单数复数不区分

单数复数不分,这是翻译人称代词常见的错误。区别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主要靠联系上下文。如:翻译“相如回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同学忽视对人称代词""的单复数选择,把这一句译成“蔺相如坚决挽留他”,这就错了。如果联系上文,把"舍人相与谏"中的“相与”和"臣等不肖,请辞去"中的""字,作为对人称代词"" 的单复数选据的依据,断定这里的""应为复数,译成“他们”这就正确无误了。

五、省略成分不增补

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如“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翻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这不合逻辑。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就应译为"()触及草木, (草木)全枯死了"

六、该译词语被删除

原文中本不该删除的词语,无意中被删除。例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有的同学把“真孰能讥之乎”译成“谁还会讥笑他呢”,这样翻译就把""字遗漏了。要落实这个""字,这句就得译成"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七、照搬注释不变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的同学就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其实,这里的"牺牲"是古时祭祀用牲口的通称,翻译时不能照搬注释,应变通一下,把全句译成"祭祀用的牛羊、珠玉、丝绸等物品"这就比较妥帖了。

八、倒装句式不调整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在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有同学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没有找到"。这样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因而该句正确的翻译应是"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九、专有名词不"保留"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例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有的同学机械地把"洗马"译成"太子的属宫"就多此一举。这里的"洗马" 是官名,保留不译。

十、无中生有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否则就造成失误。例如"秦人开关延敌"有同学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诱敌进城"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有的同学译成"秦兵打开关门迎战敌人"就不错。

分析了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常见错误,还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笔译要力求原文字字落实,译文字字有据,这就必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文言文失分的原因及对策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一、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翻译文言文要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进行,翻译要尽量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

文言文直译主要用"对、换、留、 删、补、调"等方法。

⑴对。即翻译文言文要严格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要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地翻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例如: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译:樊哙立即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营门。

⑵换。即翻译文言文要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去替换原文的词句。 如: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译: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运用替换法,也可以是用现代汉语相应的句式去替换文言固定句式。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这里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何……为"就可以用 "为什么……呢"来替换。

(3)留。文言文中某些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年号等,可以保留不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这里的“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滕子京""巴陵郡"分别是人名和地名,都不必翻译。另外,文言文中,古今同义的词, 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的成语,翻译时也可以保留不译。

(4 )删。比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均可删去不译。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以译成"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这里的""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删去不译。

(5 )补。即补足省略的成分,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介词宾语、介词等,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这句译成:"()()击鼓.(士兵们)鼓足勇气, ()()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 ()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 了。"译文括号里的词语,都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增补的。

(6 )调。即调换法,就是调整语序,词序。比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某些后置的介词结构及使动意动用法、互文见义等。例如:"沛公安在"应调成"沛公在安"的语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应调成"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宋何罪之有"调成"宋有何罪""甚矣,汝之不惠!"应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二、意译:

有些文言词句直译出来后,意思不明确,尤其是使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的句子。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考虑用意译把意思表述清楚。如:

1)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连秋天里鸟兽们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也不敢占有。

 (2 )然陈涉瓮脯绳枢之子。

直译:陈涉是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系门枢的子弟。

意译?陈涉是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系门枢这样贫苦人家的子弟。

掌握了上述的原则和方法,再加上精做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试题,定会有质的飞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