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最大的教养

 集尔思 2016-07-01



孔子说“色难”,意思是对家人和颜悦色是很难做到的。事实就是如此。家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可是我们却最难对他们和颜悦色。

 

《弟子规》里说“兄道友,弟道恭”,哥哥友爱弟弟,弟弟尊敬哥哥,这在古代现代都难做——哪一家的兄弟姐妹,没有在小时候打过架扯过头发?长大后又经常因为些家务事、利益事,变脸起摩擦?

 

杨澜曾问周国平:“为什么我们都把好脾气留给外人,却把坏脾气留给最爱的人?”连这位一向儒雅的哲学家也说:“这个错误,我也常常犯。”

 


生活中,我们和不同的人相处,会展现不同的态度:陌生人前是规矩礼貌,疏离中带着客气;同事之间可以开几句熟络玩笑但始终不失分寸;普通朋友嘘寒问暖亲近但不亲密;闺蜜死党百无禁忌;爱人和父母前本性完全暴露无遗。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不满、压力全部宣泄给自己的亲人,多少都会伤到自己亲人的心,之后自己也会后悔不已但是在情绪之中又总是控制不住,因此自己和亲人的情感上造成不少创伤。

 


为什么我们会对关系越亲密的人越容易发脾气呢?因为我们对亲人和挚友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我们的潜意识告诉我们,这个人、这个环境是安全的,即使自己发脾气,对方也不会离开你,甚至可以得到保护

 

很少有人能在陌生人面前放肆打闹,因为彼此之间不熟悉,缺乏安全感换句话说就是陌生的人或环境产生不安。

 

所以我们平常在外面装作彬彬有礼,否则容易吃不了兜着走。而回到家里,家人成为宣泄的渠道,我们不用担责不必避讳,很少会有副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对家人或闺蜜、哥们发泄发泄。这时我们对待亲人挚友就存在着放肆性,就像孩子面对母亲的感觉。

 

但是关系亲密并不意味着能无止境地无理取闹,毕竟没有人天生就该承担他人的情绪发泄。亲密关系能包容彼此间磕磕碰碰,更需要爱和关怀的培养呵护。

 

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得喜怒无常,经常对母亲发脾气。然而母亲即使身患肝病,口吐鲜血,心里口里记挂着的还是自己的儿子。

 

后来母亲死了,史铁生才突然醒悟:“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而我们,还来得及。

 


周国平说过:“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

 

深到骨子里的教养,是好好对待自己的身边人。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好,同样是深到骨子里的。

 

《礼记·中庸》中说“君子慎独”。因为亲近的人与我们已经一体不分,不对他们发脾气,也就是慎独的应有之义。

 


有句话说:你永远只能伤害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这是个多少有点悲凉的真理。如果我们沦落到要让家人难堪来获得满足,那么我们就是一个大写的弱者了。

 

反过来我们也应明白:你最亲近的人,只有你才懂得如何去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