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名天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2016-07-01 | 阅:  转:  |  分享 
  
糖尿病的综合管理目录页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213糖尿病综合管理---“五驾马车”糖尿病治疗目标---“健康新7点”血
糖的来源和去向血糖的去向血糖的来源消化、吸收食物分解代谢能量糖原糖原分解合成非糖物质脂肪、蛋白质及其他糖异生血糖转变潘长玉主译.J
oslin糖尿病学(第1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6-266.超过肾糖阈尿糖正常状态下血糖调节示意图血糖升高增加来源,
减少去路下丘脑区域1肾上腺素分泌胰岛β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下丘脑区域2肾上腺髓质胰岛α细胞胰岛素分泌减少来源,增加去路激素直接调节神
经间接调节血糖降低姚泰主编.《生理学》七年制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
障碍正常血糖升高胰岛β细胞糖尿病胰岛素分泌血糖降低生活方式与糖尿病的关系Nauru岛(瑙鲁岛)的故事LancetDiabetes
Endocrinol,2014;2:56–64.不良生活方式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肥胖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体重越大对胰岛素
的需要量越大,导致胰岛β细胞超负荷体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发生障碍脂肪细胞比例增加而肌肉细胞比例下降导致糖利用障碍肥
大的脂肪细胞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导致胰岛素抵抗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大脑边缘系统与内脏活动(如进食)和情绪等密切相关同时
具有调节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的功能因此精神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影响血糖代谢无知与糖尿病密切相关1995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题:降低无知的
代价占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我国有7成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十分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Ningetal.JAMA.201
3;310(9):948-59小结血糖持续升高是糖尿病的基本特征,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障碍有关不良生活方式是显著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肥
胖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目录页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213糖尿病综合管理---“五驾马车”糖尿病治疗目标--
-“健康新7点”糖尿病综合管理的意义通过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来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出现急性并发症远期目标近期目标通过良好的代谢
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
498.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内容糖尿病管理的“5驾马车”是宗旨:糖尿病教育是核心积极的糖尿病教育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正确糖尿病知识,转变
不良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管理糖尿病的能力,包括学会科学饮食与运动、正确监测血糖、规范注射胰岛素等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早获益糖尿病教
育的内容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糖尿病的自然进程、临床表现和危
害个体化控制目标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处方药物使用方法(包括注射技术)自我血糖监测方案和操作方法自我护理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和紧急应对措
施随访频率和自测内容(体重、腰围等)科学饮食是基础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素尽可能满足个体饮食喜好超重或肥胖者适度减重
由营养师评估营养状况设定合理的体重目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制定2型糖尿病饮食方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根据理想体重确定
每日饮食总热量根据体型和劳动强度算出日每公斤理想体重所需热量总热量=理想体重×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量正常:-20%~20%肥胖:
>20%消瘦:<-20%=身高-105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P83-88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
0%脂肪<30%根据总热量计算每日所需食物交换份将食物分成四大类,每份食物的热量为90千卡包括谷薯类、蔬果类、肉蛋类和油脂类每日所
需食物交换份=每日所需总热量÷每份食物热量数(90)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P83-88;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
指南(2013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合理分配一日三餐,均衡搭配一日三餐最常见的分配方案是早餐
1/5、午餐2/5,晚餐2/5或早、午、晚各占1/3的热量1建议正餐食物比例:将餐盘想象成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放置蔬菜、主食和肉类,
体积比例约为2:1:121.许曼音主编.糖尿病学,第2版.P241;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编译.与糖
尿病一起生活——您和家人必备的生活指南(第一版).合理运动是手段运动治疗原则:1.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2.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3.定期评估,适时调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规律运动可以帮
助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骨骼肌功能改善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改善心理状态糖尿病运动的禁忌证合并各种急性感染伴有心功
能不全、心律失常,并且活动后加重严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严重的眼底病变新近发生的血栓有明显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血糖控制不佳无运动禁忌的糖
尿病患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并坚持实施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
447-498.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方案每周运动频率:每周3~5次运动强度:维持心率=170-年龄(简易算法)运动持续时间:20~6
0分钟,但不包括热身和结束后的整理运动为避免急性损伤,应该在数周到一个月的周期运动后逐渐增加运动频率、时间和强度即使是每周仅2小时
的步行,也能使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下降39%,心血管事件诱发的死亡率下降3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
12),P5,51药物治疗是武器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其他机制降血糖: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2型糖尿病降糖治疗路径如血糖控制不达标
(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主要治疗路径备选治疗路径生活方式干预一线药物治疗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二线药物
治疗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三线药物治疗基础胰岛素/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α-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促泌剂/噻唑烷二酮类/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四线药物治疗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基础
胰岛素/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血糖监测是
保障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1;3(1):13-21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及
生活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生活方式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自我血糖监测方案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使用胰岛素治疗每天监测4~7次直到血糖得到控制每周监测2~4次
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天7点血糖谱基础胰岛素:监测空腹血糖预混胰岛素: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餐时胰岛素:监测餐后
血糖或餐前血糖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1;3(1):13-21以预混胰岛素每日2针为例介绍
血糖监测方案——“315”方案血糖监测空腹早餐后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晚餐后睡前未达标每周3天复诊前1天已达标每周3次复诊前1天未达标
:每周3天,复诊前1天测5点血糖;已达标:每周3次,复诊前1天测5点血糖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1;3(1):13-21药物是武器教育是核心饮食是基础达标是关键运动是手段监测是保障小结: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目录页
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213糖尿病综合管理---“五驾马车”糖尿病治疗目标---“健康新7点”心理障碍会加重病情
糖尿病是一种公认的身心疾病可引起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又会加重糖尿病负面情绪下丘脑释放神经递质加重负面情绪胰岛素分泌减少
,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姚树桥,等.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249-252.血糖升高,病情加重药物是武器教育是核心饮食是基础达
标是关键运动是手段监测是保障总结预防并发症心理健康谢谢您的聆听!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的表现,如高血压、血
脂异常、肥胖症等,随着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增加,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危害将显著增加。因此,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
综合性的,本次讲座主要讲述糖尿病的综合管理措施。本讲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讲述糖尿病发生机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第二部分谈一下糖尿病综
合管理的五驾马车,最后讲述糖尿病综合治疗的7点目标,即健康新7点。糖尿病的发生与血糖的产生和代谢异常有直接关系,控制血糖的目标是减
少糖的产生、增加糖的利用和排出。机体可以通过肾脏增加糖的排出、减少肾小管葡萄糖再吸收,降低血糖。当肾小管血糖水平超过肾糖阈,可出现
尿糖。血糖的主要来源有外源性和内源性途径,其中食物是主要外源性的来源,内源性包括肝、肌肉中糖原分解以及脂肪酸、氨基酸等非糖物质的异
生;机体对于血糖的利用主要是分解葡萄糖供应能量、同时合成糖原、或转变为脂肪以及蛋白质。糖尿病的治疗无论非药物还是药物治疗均是基于减
少血糖产生,增加葡萄糖利用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对血糖有精密的调节,这张幻灯给大家显示了血糖升高后机体的反馈调节
机制。血糖升高后可以通过神经间接调节反馈给下丘脑,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的产生,促进其分解利用。当血糖水平降
低后刺激胰岛α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增加血糖的产生,降低葡萄糖的分解。同时,血糖降低可以通过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升高,增
加血糖的产生,维持血糖平衡。下丘脑可以通过神经间接调节胰岛α细胞以及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维持血糖稳态。一旦这种血糖调节机制紊乱可
能出现疾病表现。当正常的降血糖调节发生障碍时,糖尿病形成。胰岛β细胞正常情况下通过分泌胰岛素来调节细胞糖的储存和代谢。在2型糖尿病
患者β细胞功能紊乱,对葡萄糖的反应能力降低。这些导致β细胞功能紊乱的因素有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以及β细胞自身功能的衰竭、胰岛素原生物合
成受损、脂质代谢紊乱的毒性作用等。β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从而不能调节血糖。如右图所示,胰岛素就如一把开启细胞糖代谢的钥
匙,当胰岛素分泌水平下降或作用障碍时,组织细胞不能利用葡萄糖,因此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因素有多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其
中之一,这个幻灯片给大家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位于太平洋中部的一个小岛称为瑙鲁岛,早期岛上资源极其匮乏,居民生活水平差,但后来岛上获
得了自然资源,就是长期飞鸟栖息留下了鸟粪中含有大量磷酸盐肥料,岛上居民依靠挖掘磷酸盐出口经济得到改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岛上居民的富
裕程度已经相当于当代发达国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岛上肥胖的人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迅速增加,1975年该小岛
的糖尿病发病率为24.3%,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即便是与现在的中国相比(11.7%),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是非常高的。随着磷酸盐挖掘导致
资源枯竭,岛上居民的生活又日益拮据起来,肥胖人群的比例随之下降。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该岛上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降至13.7%,远
远低于30年前的比例。由此可见,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的原因之一。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增加糖尿病患病风
险的主要原因。经济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改善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带来肥胖超重人群比例的增加,对于预防以及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中的精神
压力综合作用增加了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因此,这也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依据。生活方式的改变可增加肥胖人群比例,肥胖人群的特征:由于体内脂
肪细胞的增多、体积变大,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相对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力下降,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
的利用发生障碍,造成血糖升高,引发糖尿病。体重越大的机体需要的胰岛素越多,长期慢性刺激导致胰岛β细胞超负荷而发生功能衰竭。脂肪细胞
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同时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这也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年龄增长和体力活动减少都会导致脂肪细胞比例增加而肌肉细胞比
例下降,这也是老年人、特别是肥胖的老年人易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压力和情绪往往受到外界的因素影响发生机体
内代谢和激素水平的紊乱,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发病原因之一。大脑边缘系统与内脏活动(如进食)和情绪等密切相关,该区域同时具有调节内分泌
和自主神经的功能,当情绪发生调节异常时往往合并进食的增加、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改变导致升血糖激素水平增高,引起糖代谢紊乱。因此,精神因
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影响血糖代谢。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与糖尿病的患病相关。在1995年世界糖尿病日曾经将主题定位“降低无知的代价”以
提醒人们对于糖尿病的重视。在我国近期的统计表明,诊断明确的糖尿病患者仅占30.1%,大部分患者没有意识去系统检查以及治疗,造成了糖
尿病远期的危害和社会经济负担。因此,患者的教育和糖尿病知识的普及还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了解糖代谢异常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是糖尿病的基本特征,其发生基本机制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障碍有关;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精神情绪、对疾病的了解是显著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因素;
肥胖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基于前面对糖尿病的发病的综合因素,下面我们讲述第二部分,如何对糖尿病综合管理,通过五驾马车更好的实现血
糖的控制。糖尿病综合管理的近期目标是通过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来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出现急性并发症,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
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以实现远期目标。对于意义的了解是制定管理策略的基础。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的内容包括五驾马车,分别为:
血糖监测、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以及糖尿病教育。这张幻灯用形象的动画给大家示意了五驾马车的内容。首当其冲的是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教
育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核心。通过积极的糖尿病教育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正确糖尿病知识,提高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正确合理的转变不良生活方式;
患者教育课提高自我管理糖尿病的能力,包括学会科学饮食与运动、正确监测血糖、规范注射胰岛素等。通过患者教育可以提高糖尿病早诊断、早治
疗、早达标、早获益的目标。糖尿病患者教育的内容包括:普及糖尿病的自然进程、临床表现和危害相关;帮助患者明确个体化控制目标,辅导患者
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处方;宣传药物使用方法(包括注射技术)、教会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方案和操作方法;自我护理技术、识别降糖药物不良反应及
预防和紧急应对措施;增加患者依从性、随访频率和记录自测内容(体重、腰围等)。对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措施都可以通过质量高的患者教
育取得好的效果,从而达到长期控制血糖的目的。饮食部分是患者教育的主要部分,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专业的营养师评估营养状态,设立合理的体
重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饮食治疗的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素;尽可能满足个体饮食喜好;超重或肥胖者通过饮食控制适
度减重。其中营养评估在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评估并制定目标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减少药物的使用。降低外源性葡萄糖来源首先要从
口开始,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方案分为三步。第一步根据患者理想体重确定每日饮食需要的总热量;第二步根据总热量计算每日所需食物交换份数
;第三步合理分配一日三餐,均衡搭配。糖尿病患者根据理想体重确定每日饮食的总热量,理想体重的范围可以使用身高(cm)减去105,当实
测体重在理想体重的-20~20%范围时为正常体型,低于理想体重的20%以下为消瘦体型、高于理想体重的20%以上为肥胖体型。根据患者
体型和劳动强度算出日每公斤理想体重所需热量,总热量=理想体重×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量降低外源性葡萄糖来源首先要从口开始,2型糖尿
病患者的饮食方案分为三步。第一步根据患者理想体重确定每日饮食需要的总热量;第二步根据总热量计算每日所需食物交换份数;第三步合理分配
一日三餐,均衡搭配患者每日需要的总热量明确后需要根据总热量计算每日所需食物交换份。将食物分成谷薯类、蔬果类、肉蛋类和油脂类四大类,
每份食物的热量为90千卡;每日所需食物交换份=每日所需总热量÷每份食物热量数(90),食物组成成分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占50~60%
,脂肪应少于30%,蛋白质占15~20%。食物交换份计算好以后,要将其合理分配至一日三餐,均衡搭配。一日三餐热量最常见的分配方案是
早餐1/5、午餐2/5,晚餐2/5或早、午、晚各占1/3的热量;建议正餐食物比例如幻灯中右图所示:将餐盘想象成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放
置蔬菜、主食和肉类,体积比例约为2:1:1。通过三步法的严格控制可以达到饮食治疗的目的,有效的控制体重。除了饮食治疗以外,合理的运
动也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内容之一。患者可以通过运动获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骨骼肌功能、改善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改
善心理状态。运动需要在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于运动量和效果定期评估,适时调整。并非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均适合运
动治疗,对于血糖控制不佳及各种急性并发症如:合并各种急性感染、有明显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新近发生的血栓患者,以及慢性基础病史如糖尿病
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并且活动后加重、严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严重的眼底病变患者不适合运动治疗。无运动禁忌的糖尿病患者应当在
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并坚持实施。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的具体方案涉及合理的频率、强度以及持续时间。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指南
建议:每周运动频率为3~5次;运动强度适合心率=170-年龄(简易算法);每次持续时间:20~60分钟,但不包括热身和结束后的整理
运动;为避免急性损伤,应该在数周到一个月的周期运动后逐渐增加运动频率、时间和强度。坚持运动可以降低糖尿病远期并发症,即使是每周仅2
小时的步行,也能使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下降39%,心血管事件诱发的死亡率下降34%。因此,运动治疗与饮食治疗在综合管理的五驾马车中
并驾齐驱。当运动和饮食治疗不能缓解高血糖时,需要及时进行药物降糖治疗。降糖药物分为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口服降
糖药物又分为两类,一类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如磺酰脲类、格列奈类以及DDP-4抑制剂。另一类通过其他机制来降低血糖,如双胍类、噻唑
烷二酮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这张幻灯显示的是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推荐的降糖治疗路径。无论何种治疗药物均需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进
行。当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A1C≥7.0%)时,需要进入下一步治疗。一线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备选胰岛素促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二线治
疗仍以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为主,当2种以上的降糖药物仍然无法达到血糖控制时,进行三线药物治疗。以基础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为主,可以联合口
服降糖药物。最终患者需要进行四线药物治疗,以胰岛素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因此,糖尿病的药物是循序渐进的,个体化与联合想配合的方式进行。
无论非药物治疗方式还是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患者均需要进行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有效控制糖尿病的保障。反映实时血糖水平;同时评估餐
前和餐后高血糖及生活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及时发现低血糖;通过血糖检测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生活方
式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有了血糖监测可以更好的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体的血糖监测方案要根据血糖情况以及治疗方案来选择。对于血糖
控制差或病情危重的患者,每天监测4~7点血糖是必要的,主要包括三餐后血糖以及空腹血糖或夜间血糖水平,直到血糖得到控制。对于口服降糖
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每周需要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并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天7点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对于不同剂型
胰岛素监测点有所区别。基础胰岛素主要监测空腹血糖,预混胰岛素主要监测空腹与晚餐前血糖,餐时胰岛素治疗需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现在以预
混胰岛素每日两针为例来介绍血糖监测方案,又称为315方案。对于血糖未达标患者,每周监测3天,监测空腹与晚餐前血糖;复诊前一天监测三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空腹和睡前血糖。对于血糖控制达标患者,每周监测3天,监测空腹与晚餐前、后血糖;复诊前一天监测三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空腹和睡前血糖5点血糖。在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这五个部分密不可分,其中糖尿病教育是核心、饮食控制是基础、运动治疗是干预手段、药物治疗是主要武器、血糖监测是管理的保障。最终目的是使得血糖达标。接下来,我们讲讲糖尿病治疗的健康新7点,也就是在马驾马车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健康和预防并发症这两个目标。由于糖尿病史终身性疾病,也是一种公认的身心疾病,对糖尿病治疗的长期目标还需要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以及预防和延缓并发症。长期的糖尿病症状以及并发症出现可引起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而下丘脑情绪中枢受到负性调节释放神经递质导致胰岛素分泌升高、升血糖素分泌增加,进而持续血糖增高,病情加重。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精神与心理干预措施是必要的。最后,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糖尿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糖尿病的发病和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五驾马车是实现血糖达标的前提。同时,糖尿病做为慢性疾病,需要心理健康的保障以及并发症的预防。这七项构成了目前糖尿病综合管理的框架,即使糖尿病患者健康的新7点。希望通过本次讲座使大家对于糖尿病治疗不仅仅局限在药物治疗,而是多种手段的科学干预,对今后临床工作有所帮助,谢谢聆听!
献花(0)
+1
(本文系名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