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个企业家的故事反思王石危机

 中净联 2016-07-01

导语:这些天,王石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作为万科创始人的他,却要被踢出自己辛苦创建的公司,在这过程中王石究竟做错了什么?如果他拥有马斯克的资本意识,有扎克伯格对股权的未雨绸缪,有曹国伟的危机处理能力,那么王石还会落到被到底出门的命运吗?

一场资本闹剧,让王石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而上一次引发如此之大的舆论暴动,还是在其与女友田朴珺关系曝光之时。

过去的几周里,万科经历了大股东华润否决与深圳地铁重组、宝能逼宫董事会等事件,有人甚至认为王石受此屈辱,是因为“玩女星”、“荒废公务”,有小股东更是质疑其“千万年薪”。

然而,这只是带有娱乐性质的调侃之谈,王石失败的根源,在于其在与资本的博弈中,失去了企业的控制权和投资人的信任,就必将面临着被踢出局的可能。而在我们熟悉的企业中,不乏优秀的资本玩家、优秀的企业家,他们身上有着王石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

马斯克的宫心计

提起马斯克,有人认为他是目前科技圈最伟大的先锋人物,成就或将超越盖茨、乔布斯等前辈;也有人喜欢调侃他的感情生活,比王石还要丰富得多。而其最为知名的标签,是全球最著名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的CEO,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家公司并非由马斯克所创建,而是被他“抢”去的。

2003年7月1日,硅谷工程师马丁·艾伯哈德与长期商业伙伴马克·塔彭宁合伙成立特斯拉汽车公司,并将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硅谷地区。隔年2月,马斯克向特斯拉投资630万美元,但条件是出任公司董事长、拥有所有事务的最终决定权,而马丁·艾伯哈德作为特斯拉之父任公司的CEO。面对这一条件,当时急需资金的两名创始人同意了,从此之后,特斯拉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6年7月19日,特斯拉的旗舰产品正式面世,这款被称为颠覆电动车行业的产品引发了行业震动。艾伯哈德一时间成为风云人物,甚至被比作发明家特斯拉。然而,在大量采访中,马斯克仅仅被形容为“早期投资者”,这让他感到极大的不满。

马斯克当时已领投了特斯拉的A轮、B轮、C轮融资,并对特斯拉的发展起到很大影响。最终,当特斯拉财务状况恶化后,艾伯哈德与马斯克决定应聘请新的CEO,以便后者集中精力开发新产品。但当时艾伯哈德受到董事会成员大力支持,要求他留任。公司内部甚至出现了很多针对马斯克的负面声音。

然而,作为董事长、大股东的马斯克依然坚持了自己的决策,任命了新的CEO泽夫·德罗里。每个人都知道新CEO只是过渡,因为他根本不懂任何电动汽车或行业知识。

一年后,马斯克取代了德罗里成为特斯拉CEO,而此时,特斯拉的两位创始人都已被迫离开了公司。

2010年,马斯克带领特斯拉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美国首家纯电动汽车上市公司,成就了一代传奇“钢铁侠”。

点评:马斯克的故事看起来是一场宫斗剧,而实际上,却是企业家与资本之间微妙关系的体现。在投资特斯拉之初,马斯克就抢占了所有事务的最终决定权,这就使得其在对CEO等管理层不满的时候可以将其“扫地出门”,同时可以在质疑声中坚持公司和产品的发展方向。

而反观特斯拉创始人艾伯哈德,他与王石颇有些相似,在融资时便放弃了公司的决策权,并且在之后既没有重视资本的维护,也没有搞好与大股东之间的关系,导致公司内斗的发生,是为反面案例。

王石的败局,很大程度在公司股改之时就埋下最大隐患,当时王石带头放弃了40%的股权,这在当时可以理解是一种情怀。而在此之后,万科明显没有对自己的股票进行市值管理,在业务稳健的情况下,股价却一度从40元跌至6元,套牢了大多数投资机构,而也让宝能有了可乘之机。1999年,王石辞去万科总经理一职,仅保留董事长身份,从此热衷于游山玩水谈恋爱,更使得资本对其产生很大的反感,最终陷入一系列危机。

扎克伯格的股权设计

时至今日,很多年轻公司都会在股权设计上早早制定“规矩”,以防止被资本控制的局面。

据Facebook上市时公布的数据,创始人扎克伯格本人持有的公司股票并不多,但由于其持有的 B 股的投票权是 A 股的十倍,因此投票权有28.4%。

而根据 Facebook 的招股书,包括公司高管、员工以及初始投资人在内的股东和扎克伯格达成了投票协议,同意扎克伯格代表他们的股份投票。这使扎克伯格拥有Facebook股份56.9%的投票权。投票协议也并非设计的结果,而是创始人依靠自己的能力和业绩获得了部分股东的完全信任。

今年4月,Facebook公布第一季度财报之时,提出创建新的C类股票,股东可以用1个A类或B类股票换两个C类股票,C类股票没有投票权。6月中旬,在Facebook举行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股东投票通过了这一提案。

去年年底,扎克伯格在女儿刚刚降生之时宣布,将与妻子联合将手中99%的Facebook股份捐赠给以他们姓氏为名的慈善机构“陈·扎克伯格”。 扎克伯格曾宣布有意在 3 年内捐出高达 10 亿美元价值的股票,有了 C 类股后,扎克伯格便可以在丝毫不削弱投票权情况下捐出股票。

此外,即使扎克伯格捐出了自己所持有的全部股票,只要股东对他的信任不变,其代理的约30%的投票权就还在他手中。而且既然投票权可以代理,那么即使他的股票被捐给了慈善机构,扎克伯格依然可以代理其投票权。

点评:作为典型的80后创业者,扎克伯格对于股权的设计给很多创业公司带来启示,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也是“同股不同权”的一种表现。这种做法可以把公司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管理层手中,并且保证公司决策的执行,并且从根本上预防资本搅局事件的发生。

而这种股权方式也并非与生俱来,Facebook新增C类股票,也是对股权结构的修改。不过,实施这样股权结构的公司,企业需要足够的出彩,管理者也需要有足够的能力被投资人所信服。

不得不承认的是,王石一度具备这种能力,但是却没有抓住机会,或者说是“故意”放弃机会。具有浓厚 “国企情结”的王石,一直想依赖国有资本来稳定公司,无论是华润还是深铁,这也许是他这个年龄的人固有的烙印。他曾表示:“万科是个混合所有制企业,但一直都是国有股作为第一大股东,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并强调不欢迎民营企业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直至事件发酵至今,王石在6月27日下午的股东大会上还在暗示政府监管部门或将介入罢免预案的议程审查,他说,“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如何规范市场,相信我们的监管部门会体现出来,不是资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许正是这种对国资的依赖,导致万科失去了最佳的改革时机。

曹国伟的“毒丸”、“解药”与成效

如果不是最大股东,手中的决定权不够,是不是就无法掌控公司了?在资本市场还有这样一位风云人物,他的故事被很多企业当作教科书来研讨,他就是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

2005年2月,大肆扩张的盛大通过二级市场斥资购买了新浪19.5%的股份。当时,新浪已上市5年,股权经过数轮稀释后十分分散,使得盛大很轻易地通过收购股票成为最大股东。

据曹国伟回忆,他接到陈天桥的电话被正式告知盛大收购新浪股票一事时。“那时候没有吃惊,第一反应就是必须采取对公司有益的行动。”所以当盛大2月18日向美国证监会提交收购备案的时候,新浪手中已经准备好了“毒丸计划”。

2月22日,针对盛大的收购新浪正式抛出“毒丸计划”。根据此计划,盛大作为已取得新浪公司10%以上普通股的最大股东,如果再收购超过0.5%的新浪股权,就会启动“毒丸”。届时新浪的其他股东将有权以半价购买普通股,从而稀释新浪股份,而盛大持有的新浪股份也将蒙受损失。

“毒丸计划”无疑让新浪在谈判桌上获得了主动权,在此后的3个月里,曹国伟主要的事情几乎都是在与盛大谈判。“双方实际上在对等基础上做了一个很理性的较长时间谈判。最核心的问题是如果要合并公司,双方的相对价值该如何体现。当时盛大股价正处在高峰位置,而新浪股价则在低谷。在技术上和操作上有很多难度,我们经过很认真的谈判,但最后还是很难操作。”

2006年11月,盛大宣布出售370万新浪股份,持股比例从19.5%减为11.4%,这意味着盛大放弃对新浪的控制权,新浪的毒丸计划产生了预期的效果。而这场战役的关键,就在于曹国伟敏锐的判断到抛出毒丸的时机,为新浪争取到了主动权。

2009年9月,曹国伟又主导了新浪的MBO,管理层收购560万股普通股,持股比例约9.4%,成为最大股东,曹国伟等管理层真正掌控了新浪。同年8月,新浪微博诞生,这一决定新浪未来命运的产品由曹国伟一手推动上线,并在MBO之前就抢先推出。而这一业务,也被视为新浪突破门户时代顽疾的“解药”。在整个公司的全力推动下,2014年4月,新浪微博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曹国伟治下的第三家上市公司,首日收盘价大涨近20%。

点评:曹国伟并不是新浪的创始人,甚至CEO都排到了第五任,但是对于新浪来说,曹国伟却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也使得他成为资本市场中的传奇人物。从早期的“毒丸”,到坚持发展微博这粒“解药”,曹国伟对资本的判断十分准确,这也使得在盛大之后,曹国伟带领着微博击败了腾讯、搜狐等市场上所有竞争对手,打造出全球最大的中文社交媒体平台。

在新浪股权分散的日子里,曹国伟带领公司走过了几场战役和一些坎坷。直至2015年,他再次大手笔增持新浪,成为最大股东,彻底解决了新浪长期以来股权分散的难题,管理层真正控制公司的时代到来,这一行为也带动新浪及微博股价大幅上扬。

相比之下,王石所带领的万科团队,却没有在危机刚刚发生之时准确地做出反应,直至无法控制事态发展。早在去年12月,万科因宝能成为第一大股东而停牌时,潘石屹曾在微博中晒出自己与冯仑的对话,潘石屹问道:“王石为什么不早点做些安排,如控制权方面?”冯仑答:“许多朋友都提过许多建议,但王石不采纳,他坚持他的‘三观’。”

此外,万科独立董事华生也于日前发长文批评万科管理层和大股东华润在此次事件中的失当。比如宝能举牌后,万科董事会没有举行过任何正式会议进行讨论。大股东华润和管理层之间也没有尽到良好沟通的职责等。这篇檄文更像是对当今上市公司现代化治理机制的诘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