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界“懂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例子比比皆是。父母们按照各种专家指点,苦心经营引导的问题,往往总得到相反的答案。 孩子很聪明,越小的孩子,越可以凭感觉分辨,什么是真诚的建议,什么是狡猾的诱导。只有父母本身的特质,即“父母是怎样的人”,才能影响孩子的表现;而父母针对孩子的行为,即“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并无意义。所以,从某个意义来说,我们对孩子根本做不到教育,只能做到影响。 孩子很容易看穿诱导本质 为什么,专家嘴里头头是道的育儿术,照搬使用,却总不得心应手?因为孩子太聪明,越小的孩子,越可以凭感觉分辨,什么是真诚的建议,什么是狡猾的诱导。 有些父母,让孩子9点上床,自己却想着12点打游戏聊微信,孩子是感觉得到的,当然不睡;有的父母,每天给孩子读绘本,但自己开了电视就关不上,孩子当然还是对电视充满渴望。 陪孩子抄古文也好,读名著也好,对父母来说,若是任务都无意义。唯有真的享受其中,才会与孩子们情感上融洽沟通。 孩子的世界,讲直觉,讲感受,讲信任;大人的世界,讲规则,讲方法,讲目的。我们若在孩子面前,企图不付出足够的真诚,用一些简单的育儿术就蒙混过关,好比在大师面前玩初级魔术,只能暴露我们的窘迫。所有针对大概率、针对共性,人云亦云的育儿术,如果缺乏真诚的了解,缺乏平等的交流,缺乏爱的基础,就都没有意义。因为,所有的术,都是外因,但外因,必须建立在内因有所触动的前提下,才会生效。 专门的育儿术 从来都不存在 只有父母本身的特质,即“父母是怎样的人”,才能影响孩子的学业表现;而父母针对孩子的行为,即“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并无意义。 你说出来的那部分,没有意义,你做出来的那部分,才影响深远。而你做出来的,往往是你下意识的,甚至无意识的行为。所以,某个意义来说,我们对孩子根本做不到教育,只能做到影响。 影响这件事,从来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如果整个影响是一个大数据,纯粹的技术手段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就非常可观,而核心的构成,是父母构成的环境,是父母本身。所谓育儿从来只是育己 如果想培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父母每天晚上留出半小时,一杯清茶一本小书的安安静静的夜,比无数说教都有效。 一个情绪平和的孩子,他的父母基本不暴烈、不纠结、不反复。因为,在普通父母看来让人失控的问题,在他的父母看来,根本只是常态。 如果想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孩子,父母本身的道德底线和举止规范是高于常人的。 深夜的红灯前,自觉站立的父母;看到流浪猫狗被虐,自然流露心痛的父母;在非理性争执中选择避让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会把一些高于常人的精神,当做本能。这一切,都是浸泡,是父母漫长岁月的积累,是父母被经历洗礼后的最终的样子,是父母自觉自省不放弃自我的姿态,是潜移默化,都是化骨无形。
|
|
来自: 5veryhappy > 《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