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养池塘pH值的调控措施

 6WA7 2016-07-02





精养池塘中pH值是反映水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影响水生生物(包括鱼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数水生动物最适宜的pH值范围为中性偏弱碱性(即pH 7.0~8.5),在此范围内水生动物生长快,饵料系数及发病率低。然而,当水体pH值异常而变得过低(pH≤6.0)或过高(pH≥9.5)时,会扰乱水体中养殖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死亡。因此,如何调控过高或过低的pH值以保持适宜稳定的pH值,是保障水产养殖稳产、高产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就影响水体pH值的因素,以及出现过高、过低pH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调控建议,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带去一点思路。


一、水体中pH值的影响因素


影响池塘水pH值的因素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水的属性,一般由所在地水质和土壤的酸碱性决定;另一类是生物活动,主要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两者共同影响着水中游离CO2与碳酸盐(CO32-和HCO3-)的平衡系统,进而决定着水中pH值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未经人工调节的池塘水pH值在日出前后最低,之后随着光合作用的加强而逐渐上升,至当天日落前后达到最高后又开始下降,如此循环往复,日变化幅度为1.0~2.0。池塘水中pH值范围应为6.5~9.0,若超过此范围则表明该水体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控。


二、pH值异常的原因及危害


不考虑所在地水质与地质酸碱特性的情况下,一般精养池塘造成pH值异常的原因往往是有机质含量、微生物含量及藻类含量过高或过低,生态系统失衡所致。如有机质丰富而藻类含量较低或老化的水体,藻类光合作用消耗CO2少,而有机质含量丰富促进微生物生长,呼吸作用释放CO2多,因此CO2含量升高,导致pH值下降而出现异常。另一方面,藻类过于丰富而微生物含量低的水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致使CO2含量减少,pH值升高而出现异常。养殖过程中过低、过高的pH值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鱼类养殖安全,轻则出现呼吸困难,新陈代谢速率降低,重则导致大量鱼死亡,因而在养殖过程中要密切关注pH值变化,并合理进行调控。

三、pH值调控措施


1、提高pH值的措施


(1)换水。换水可将老水中的酸性物质大量稀释,还可通过中和作用降低老水酸度,起到快速升高pH值的作用。换水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要注意换水前应检测水源水质,避免引入新的酸性水体,且每次换水量不易超过总水量的三分之一,如此重复2~3次。


(2)施用生石灰。生石灰是提高水体pH最简便和实用的方法,同时可提高碱度和硬度从而增强水体的缓冲能力。因酸性土壤造成pH值过低的池塘,在清塘时可适量加大生石灰用量(100~150 kg/亩);在养殖期内因有机质大量积累造成pH值过低,可每隔半个月施用一次生石灰进行调节,全池泼洒,一般每次用量为15~20 kg/亩·米。


(3)加速培藻。藻类光合作用消耗CO2,从而提高pH值。培藻可通过向水体适量施肥,投放藻种或使用育藻生长素等方法来促进硅藻、甲藻等有益藻类生长繁殖,改善水质。但要注意控制藻类数量,透明度最好控制在30~40 cm,并防止倒藻和水华的发生。如果选用育藻肥水素等进行培藻,则可选在晴天上午,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用量为1~2 L/亩·米,每隔15~20天使用一次。


2、降低pH值的措施


(1)换水。对于水源丰富的地方来说,换水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2)控藻。与提高pH值相反,降低pH值则需要控藻。控藻化学方法即采用硫酸铜或絮凝剂(如爽水素)等清除过多藻类,减少CO2消耗量,从而降低水体pH值。但为防止藻类大量死亡引发溶氧不足及带来其它副作用,此类控藻产品不宜全池泼洒,可在池塘下风口处选择部分区域定点处理,一般隔15天左右使用一次,每次用量控制在0.3~0.5 kg/亩·米。


(3)提高微生物含量,加速有机质分解。从生物角度出发,降低pH值还可通过提高水体微生物含量来加速水体有机质分解,增加水体CO2含量,此外微生物与藻类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竞争关系,可抑制藻类生长,减缓CO2消耗,从而达到降低pH值的目的。提高水体微生物可通过施用活菌制剂、添加微生物营养物质,以及为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条件,譬如增加溶氧等等,而加速有机质分解则可以通过底质搅动,使用底改产品等措施来实现。实践经验证明乳酸菌加红糖活化发酵,再配合饲料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H值。


(4)化学方法。加酸可快速中和氢氧根离子,从而降低水体pH值,常用的有醋酸和盐酸等。两者使用前最好用池塘水充分稀释至1000倍以上,忌用金属容器,一般每次用量为5~10 L/亩·米,每隔10~15天用一次,直至pH值恢复正常。另外,盐片、明矾和沸石粉等盐类物质中的金属离子可将氢氧根离子沉淀下来,同时形成的胶体具有絮凝沉淀浮游植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浮游植物量,进而降低pH值。


四、结语


在养殖过程中,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调控pH值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且易造成鱼类应激反应,要想从根本上保障精养池塘适宜且稳定的pH值,应从生态角度去调控。由于CO2含量是影响水体pH值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水体中载鱼量恒定的情况下,可通过调节水体中浮游植物与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调整光合作用消耗CO2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强度,从而达到调控pH值的目的。因此,菌藻调控必将成为池塘水pH值调控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原作者: 程周玉、苏艳秋|来自: 通威水产科技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