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向东:为什么旅行?|| 朋友日

 昵称27494174 2016-07-02



张向东/文


为什么旅行?


每个人答案都不同。


前一阵和一些朋友在比利时骑车旅行,有一天晚饭后,我问大家这个问题。有人答:为了知道自己有多渺小。有人答:为了学习更多不一样的东西。还有一个女孩说,就是喜欢旅行,没有原因。


原研哉曾经在设计界做过一个Re-Design,他让参与的设计师重新去审视那些已经进入到生活中的设计,再次让设计回到物品为生活本身而设计的出发点。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再旅行”。


我们都喜欢旅行,但到底是在旅行,还是在一次次重复别人旅行攻略上的经验?


我们不断拍照,是相机和手机在看风景还是你的心在看风景?是在为了展示自己去旅行,还是为了体会另外的世界去旅行?我们看各地的美术馆,是为了猎奇还是为了让自己的审美更宽容?


“再旅行”,是让旅行回到双脚,回到双眼,回到内心。


讲四个人的旅行故事,第一个是我自己。




“当你真正爱上某样事物,你才学会怎样爱这个世界。”——张向东


在骑车旅行之前,我也有过背包旅行,也登过几座5千米的高峰。但从来没有一种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旅行方式的感觉。


2007年,我还在互联网创业,非常焦虑,想找一个安静点的,又能“虐”一下的旅行方式,忽然就想到了骑车,那时候骑长途远没有今天这么流行,我就借了辆车,去法国骑车。



当时有个朋友在巴黎读书,是之前登山认识的,他说陪我去,帮我做攻略,准备物资。那时候也没什么长途经验,就特别依赖他。没想到,出了戴高乐机场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他的签证到期了,要马上回国,我只能一个人出发了。我们在巴黎火车站道别,我一个人从波尔多开始骑车。后来在巴约拿乘了一段火车,最后是在尼斯停驻。


那时候工作压力太大,就是想虐一下自己,每天狂骑,一般都是100公里以上,恨不能虐到自己呕吐为止,把烦心事都忘掉。出去之后就狂骑、拼命骑,也没有想着跟当地人有交流,不是为了享受。


路上的很多小事慢慢就改变了我的态度。


讲一个小故事。


当时主要用的还是诺基亚手机,导航功能很差,骑行都用纸质地图,问路是很常见的事情。有一天,我怎么也找不对路,有点慌。那天恰好是周末,又在郊区,路上没人。突然看见有一个伐木工厂,我就敲门,有人出来了,高大的法国人,很友善,但他完全听不懂英文。他示意我到办公室,我以为他让我休息一下。他煮了一杯咖啡递给我,过了一会儿打印机响了,原来他给我打印出来好多张地图,指给我看,我才明白原来这里的道路改建了很多,地图太旧了。我已经很是感谢了,表示了谢意后就要出发,没想到,他想了想,又示意我等一会儿,进屋拿了摩托车头盔出来,跟我一起走出来,从旁边推起一辆闪闪发亮的摩托车。


你来问路,他帮你指路,已经是不错了;请你喝咖啡,是非常好了;帮你打印地图,是非常非常好了。但他最后骑摩托车陪我走,这真的是太好了。


可是你知道吗?他带路的方式才是最感动我的地方。他骑上摩托车之后,让我先走,他跟在后面,每到拐弯的路口他就轻轻地超过我,然后把我带上正确的路,又减速,跟在我的后边。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们答不出来,是因为你们还不知道一个人原来还可以这样对陌生人好——因为骑摩托车比自行车快太多了,他怕我在后面拼命骑,破坏了我骑行的乐趣。他跟了我很长一段路,一直把我带到正确的路之后,也不下车,挥挥手就转弯回去了。


忽然发现,骑车可以让你见识到陌生人之间原来可以有如此的善意。就这么一点点小小的经历,让我觉得世界真的值得你付出。


也是那次法国骑车,有一天“运气特别好”:先是迷路,紧接着车坏了,又开始下雨。我在雨中气急败坏地骑,找人问路,突然看见了一个人打猎,我当时特别惊讶,我本来是要去问路的,但是走近之后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先生,天在下雨,你怎么还在打猎?”他说:“年轻人,晴天是好天气,雨天就不是吗?”听完他的话,我有如被当头棒喝:生活永远不可能是理想状态,有开心有焦虑,有低谷有高峰,就像天气,有晴天也会有雨天,甚至有雪天、冰雹天。


就是那次旅行的结尾,在尼斯海滩上,我发现骑自行车是适合我的旅行方式,我太喜欢一个人飞驰在路上的感觉,只有自行车齿轮转动的声音。我给自己一个目标:在未来的五年里,我每年要去一个大洲选一条路,骑最美的路线。最美的路线是我自己选的,风景哪里比得出来第一第二?



后来骑完五大洲,我写了一本小书,叫《短暂飞行》。


为什么叫《短暂飞行》?


第一,骑车的感觉就像飞行一样;第二,骑车旅行对我,就像让我短暂脱离了现实生活一样,让我面对一个绝对自我。有时候,我会觉得骑车在路上的自己才是真的自己,因为他和所谓的现实世界没有牵连,所有的物件里面只有一辆自行车,没有任何东西和我有关联,这让我有机会跟自己说话,说平时永远不会说的,但必须是每个人在内心都会不断问答的那些话。


每次都是骑自行车去旅行,路途之上,无依无靠,只有自行车,在它身上,托付全部的期望,不由自主地对它倾注了很多的感情,慢慢地,我就爱上了自行车。


在700Bike之前,我大概有十几辆自行车,包括公路车中为环法比赛定做的自行车,大师制作的手工自行车,死飞,山地……我都有。并不是炫富,只是我对汽车没兴趣,我喜欢把钱用在买我喜欢的东西上。领带、袖扣、葡萄酒……太多的东西都是跟自行车相关的。


自行车本身的魅力开始在我面前展现,像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但文化多元。比如,大家看电影总可以看到一些自行车的电影。《致命速递》就讲一个名校毕业的小伙子不愿意去金融机构过日复一日的乏味生活,就骑死飞自行车去送快递;比利时有《单车少年》,剪辑堪称经典;还有《偷自行车的人》,是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我在乡下长大,对任何关注贫困生活的作品都有特别的认同,拍《偷自行车的人》的导演他是一个富家子弟。自行车代表那种可以触摸到的生活,所以很多电影中,自行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自行车的设计语言非常清晰。最好的设计永远是简单,但简单不是苍白,自行车的简单是终极复杂的简单。机械工业历史里边,大家都会觉得自行车是低于汽车、飞机这些东西的,但是你发现没有,它们是同祖同宗的。自行车已经达到机械美学的极致。



自行车是城市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从农村到城市迁移的过程里,汽车过度发达,给城市带来很多的。自行车除了刚才我讲到的那些层面问题,它还可以让城市生活变得更有效率。如果你关注城市的历程就会知道,类似于哥本哈根这种自行车之都,曾经也经历过北京今天的拥堵、交通效率极差的阶段,人们利用自行车让城市的效率变高、生活也变得美好。如果你们感兴趣也可以看几本书,比如《铁马革命》、《夺回路权》。


2014年,我决定辞职,写了一封很煽情的辞职信。我说不想白白爱过自行车,自行车是美好的事物,也有商业价值的机会。自行车还是要回归生活,不应该把它做得那么的昂贵,或者只是一件艺术品。人们应该在生活中都能体验到,每个人都用得起的,而且还要有安全感。


我很幸运,人生中突然有一个东西能够让我如此热爱,渗透到血液里面,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遇得到。这是我很幸运的事情,能够通过它去旅行,发现无穷无尽的魅力。对我来讲,旅行最早是为了休假,后来变成一种跟自己对话的方式,再后来它让自行车成为我人生再次创业的选择。




“世界是走不完的,短的是人生。”——赋格


赋格是旅行爱好者中的大神。读大学时就读他旅行的文章,他是以旅行为生活主要内容的人,关于他的旅行经历,大家可以去找他的文章来看。


大概是在前年,他说他在北京巧遇到一个朋友,这个朋友跟他在美国就认识,那人问他:你去过这么多地方,世界被你走完了怎么办?赋格说当时他不知道怎么回答。没多久,那个朋友意外去世了。赋格说,直到朋友去世,他才想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说了上面这句话:“世界是走不完的,短的是人生。”


人生说长也长,平均也都近一个世纪,用什么东西来让这段时间变得充盈丰富,是每个人要面临的问题。


我曾骑去非洲的尽头,在那里我读到一本书。那本书是当地几个人辞掉工作,花费了十几年时间完成的工作成果。我骑到的地方,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线,这条交汇线每天都在移动,我骑到的那个小镇和好望角之间,水温相差5度的那条线就是分界线。所以这片几百公里的海域中,水生物很特别。这几个当地人之前有做厨师的、律师的,凑在一起,申请了一笔资金支持,每天就潜入海底去抓鱼,抓到了就拍正面照、侧面照。那本书就是这些鱼的各种照片。



这也是活法的一种。那书有意义吗?如果我不是到了非洲的尽头,我都看不到,也很少人读到吧?


这个世界很广阔,我们却总认为只有一条路必须要走。有时候我觉得我今天不去办公室,公司就要完蛋了,有的人会以为自己不工作,地球就不转了;有人觉得我一定要有房子、有汽车才可以活得下去……可是当你去旅行,你就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事情,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有无数种活法,我们只不过是其中最平常的一种,最微不足道的一种。




从熟知中的一切抽身而出,去面对未知事物,这是智慧的体现:头脑借此保持敏锐,偏见泯灭,幽默滋长。—— Dorian引用自George Santayana                                                  

Dorian是一个法国年轻人,旅行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曾经做过最疯狂的旅行就是带着一个圆规、直尺、骰子来决定旅行的下一站,骰子随机扔一下,第一下决定距离,用圆规和直尺在地图上画出一个圈,然后再掷一次,决定一个角度,这样就可以确定一个位置。


就是那一次回来,他给朋友们做了一个小的展览,全部是他在旅行中拍摄的照片,在开始之前,他引用了这句话,我一直记得。


每次他去下一个国家之前,他一定会非常认真地学习当地的语言,读那个国家各方面的书。他在北京已经住了几年,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比我还多。前年他就确定好了下一站是日本,于是开始学习日文。去年底他前往北海道,最近又在日本一座山里,参加了一个类似乌托邦一样的公社,他一直认为,没有在当地生活过一个月以上,就不算到达过。


Dorian用旅行把自己的生活一次次放入未知。他好像是我对自己永远无法完成的一个期望。




德明此行,以世界为我之大学,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潘德明


潘德明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环球旅行家。


1931年的时候,潘德明从上海出发,带着一本《名人留墨集》,走了世界几十个国家,中途自行车连续被盗,被盗之后变成徒步,最后回到中国。他学了很多知识回来想报效祖国,但根本没有机会。“文革”的时候,有点国外经历的人都比较倒霉,他的几个儿子都没有读成大学,就因为他。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他非常开心,买了一些螃蟹喝酒,喝多了,几天后去世了。


当看到潘德明这些话的时候,我觉得我是个侏儒。我觉得我原来对于旅行的想象、对于世界的看法真的是太浅薄了。旅行是非常棒的事情,让你看到非常广阔的天地,能够悟到世界的大道。


“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以旅行为逃避,而这些逃避的人,无法享受到旅行的乐趣,最后还是要回到他无法面对的生活。


也许,潘德明的这段话能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旅行。


我提出“再旅行”,不是想教谁旅行。去休个假,找一片海滩睡几天觉;去没有去过的城市,随心所欲走几个景点;带几个朋友去一个地方狂欢几天……都是旅行的方式。我自己的旅行水平也很平常,但“RE”的意义在于自我反省,回到内在。生活中,不只旅行可以“RE”。



我很高兴自行车有“再旅行”的能力,它可以让旅行更自我,更随机和不可确定,更自由,更深入当地人的生活。骑车旅行让我找到热爱的东西,让我知道世界的广阔,让我看到很多美到无法分享的风景。我能有一点贡献,把自行车旅行的乐趣与更多的人分享,非常开心。希望你也享受自行车旅行的乐趣。



张向东,700BIKE联合创始人、NASDAQ上市公司前久邦数码联合创始人&总裁。


作者相关作品:

创业者回归初心,商业回归本质

张向东:作家蔡崇达的名堂与中国服装业的新升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