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加油站玩手机引起闪爆”的新闻让小编多少有些难过,科技产品完全融入用户生活的今天,却不断发生手机引发闪爆、移动电源爆炸一类事件,当人们指责设备质量不过关的同时,有没有从自身使用习惯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呢?
近日,马来西亚一名25岁女子在加油站加油时,站在油枪前玩手机,突然发生爆炸,导致她全身受到火舌及高温正面击中,全身60%灼伤。消防初步勘察后判断,是汽油气体瞬间燃烧引发的闪爆。 为何不能在加油站玩手机 “不可以在加油站打电话”——这段非智能机时代的警示已经不再适用当前的环境了,人们能记得不在加油站打电话,可刷微博、看小说仿佛不属于“打电话”的范畴啊,于是,悲剧就此酿成。
此外,加油站厕所里面也不要玩手机,虽然厕所离加油区往往有一段距离,但厕所空气中本身就有很多汽油雾和沼气混合,在这样的环境下抽烟、玩手机绝对是间危险的事情。 小编提示:进入加油站以前我们应该提前关闭手机,且在离开距加油站有一定距离后再重新开机。因为手机按下开关的瞬间会产生轻微火花,一些旧款手机线路老化,使用过程中也有可能产生火花。如果当时空气中积聚了相当浓度的可燃性气体,便可能会发生爆炸。
不少消费者都看到过手机充电发生自燃,引燃家居甚至大火的时间。虽然很多消费者都习惯了手机发热甚至发烫的问题,但对于手机自燃这样的事件显然是没有想到的,可除手机本身元器件质量、电路设计等问题,用户本身就一点问题没有吗? 为何手机会在充电时自燃 手机本身质量问题肯定是主要因素,但用户使用习惯也容易引发问题。首先,很多人习惯将手机充电时放在沙发、床单上,本身这类介质散热性就不是很好,夏季室内问题偏高的话,很容易积累下大量热量,最终引发燃烧。
最后,不要将手机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避免因环境温度上升而造成手机自燃、爆炸等问题。类似燃气灶、轿车操作台等地方,温度很容易聚集且持续攀升,最终龙造成悲剧。
现在的手机电池都是锂电池了,锂是化学周期表上直径最小也最活泼的金属,体积小所以容量密度高。锂的化学特性太活泼,锂金属暴露在空气中时,会与氧气产生激烈的氧化反应而爆炸。 锂离子电池充电时,正极的锂原子会失去电子成为锂离子。锂离子经由电解液(或者聚合物)游到负极去,进入负极的储存格,并获得一个电子,还原为锂原子。放电时,整个程序倒过来。电池内会再加上一种拥有众多细孔的隔膜纸,来防止短路。好的隔膜纸还可以在电池温度过高时,自动关闭细孔,让锂离子无法穿越,防止危险发生。
边充电边玩手机真的很不好 手机依赖症让我们同手机分开一分钟都感觉世界空荡荡的了,于是乎,一边充电一边玩手机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习惯,可在不断看到有关边充电边用手机被电击身亡、手机爆炸等新闻后,到底边充电边玩手机是否安全成为不少低头族的疑问。 从科学的角度看,如果用户使用移动电源为手机充电,边充电边玩手机。移动电源输出时转化效率90%左右,手机充电时,手机转化效率也是90%左右,总的转化效率约80%,意味着有20%的能量转化为热量。边充边玩时,移动电源的输入电流(即手机的输入电流)都变大,这时产生的热量会更多。所以说,边充电边玩手机,手机会过热是毋庸置疑的,而这往往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需要多加注意的是,很多边充电边玩手机引发的事故中,大部分爆炸的充电器都是使用的山寨充电器,充电器本身电路设计问题很容易引发事故,这点反而需要大家多加重视。 逗乐的谣言 下雨天打手机容易被雷击 “下雨天不要躲在树下避雨”这个道理是真的,可下雨天打电话真的会提升被雷击中的几率吗?美国著名的《流言终结者》节目为此专门做过测试雷击的实验。其中实验数据明确表明“在雨天打手机”并不会增加雷击概率。
在10次雷电考验中,5次击中带接通手机的假人,4次击中带待机手机的假人,仅1次击中持关机手机的假人。因此,实验人员得出结论:只要开机,无论是否处于通话状态,手机都有可能引来雷电。 为什么印象中总有人雨天打电话被雷击 这种印象的出现主要与我们日常获取信息的习惯有关。当看见媒体报道有人在雨天因使用手机而遭遇雷击的新闻时,我们的潜意识自然而然的将“雨天使用手机”与“雷击”划上了等号。却完全没有思考“有多少人打雷时没有使用手机,却被雷电击中”和“有多少人打雷时使用手机,却没有被雷电击中”这样的问题。 当你做过类似的调查之后,你就会发现,“使用手机”与“遭遇雷击”重合的比率只占总体很小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