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霞客的手书诗翰

 tjboyue 2016-07-02


  徐霞客是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这不必赘述,但他又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知道的人就少了。云南省考古事业开拓者孙太初曾在《鸭池梦痕》一书中,记载了他于上世纪60年代欣赏过的徐霞客手书诗翰一帖,内容为徐霞客当年赠鸡足山僧人妙行的七律二首,由云南省文物商店收购。诗翰小楷结字疏秀逋峭,气韵萧散清逸,无俗尘烟火气,给人留下难忘印象。显然,这与徐霞客抛却功利,长年遨游名山大川得到大自然的灵气熏沐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代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丁文江的故乡泰州黄桥,与徐霞客的故乡江阴南旸是近邻。这位中国最早的“海归”回国时从英国乘坐轮船,竟不去上海,而是在越南海防登岸,乘坐滇越铁路火车抵达昆明,像徐霞客那样游历了云南、贵州、湖南。他首次整理出版《徐霞客游记》,编著徐霞客年谱长卷,曾四处访求墨迹,却一无所获。显然,徐氏给后人留下的书法作品并不多。
  2014年5月,由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台湾)举办的“万历万象———文化璀璨、大师辈出的时代”在上海展出。其中有徐霞客行草书手迹,为《舫次武塘诗》,诗云:“霖雨徧(遍)园墅,秋风静阓阛。不留车马迹,独见水云湾。皎皎日月出,峩峩松石间。楼台在霞表,燕雀未能攀。”题跋:“舫次武塘,有园曰和南。(咏)之,书于问道轩中。时万历癸丑五月乙酉。是日有五色瑞云见于南方,并记及之。”其中“咏”字已损,仅留偏旁和“永”字的一点,落款为“江阴振之”。钤印三方:弘祖(朱文)、徐霞客(白文)、静逸庵(朱文)。
  有几位徐学专家参观了展览中的手迹并发表文章,认为是徐霞客唯一的传世手迹,是其生前写给鸡足山妙行和尚的诗作楷书,曾藏于云南省博物馆。但是跟孙太初先生所说的诗翰一帖内容不同,一是七律二首,一是五律一首。七律有序曰:“妙行师,鸡山胜侣也。阅藏悉檀,潜心净果。穆然清风,如披惠日。爰赋二律,以景孤标,并请法正。”限于篇幅,七律不再转录。但不难看出,将五律一首断定为徐霞客唯一传世的书法作品,明显欠妥。
  徐霞客生活在重帖学的明代,从明太祖到明神宗的十四代皇帝,对书法都情有独钟。徐霞客出身于江南耕读之家,生活富庶,有机会尽览唐、宋、元代书画名手的墨迹,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他的豪放性格,决定了对志同道合的朋友倾诚相待,与黄道周、钱谦益、陈继儒、陈仁锡、高樊龙、李流芳、缪昌期等人有诸多交往,促使其诗文和书法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并逐渐形成稚拙、平淡、静穆、俊逸的风格。徐霞客对自己的仕途持消极态度,终于断然抛弃功名,置身于名山大川。从22岁起,一次次旅行出游,搜奇访胜,遍览名迹石刻,结交书画贤士。由于文震孟、陈继儒等人的介绍,崇祯元年,43岁的徐霞客远涉福建拜访黄道周。他们彼此敬慕,结下了深深的友谊,一起论政局、品诗词、赠翰墨、谈天文、说地理,俨然亲生兄弟。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徐霞客为纪念母亲,请人将家藏的元明书法真迹镌刻在南旸祖居的两壁间,世称晴山堂石刻,计有八十多位书画名流的诗文题签等近百篇,流派纷呈,堪称一部明代书法史。据传当时还编成六册纸本《晴山堂帖》,但与《徐霞客游记》手稿一样尚未发现,给中国文化史留下了谜团。但徐霞客没有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到书画艺术中去,尽管他数十年遍访名山,研读名碑石刻,使自己的眼界高于同时代的书画名流(包括黄道周、文震孟等人),对于作品的评判更是非常精妙,但他的兴趣仍在于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
  作为书法家的徐霞客,是师法自然的,这毋庸置疑。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