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110)《归嵩山作》 (王维)

 汉青的马甲 2016-07-02

《唐诗三百首》

【第五卷:五言律诗】

28.王维: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省封县北,因其居于五岳之中而高,又称嵩高。

清川:清清的流水。川:河川。

带:映带。

薄: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暮禽:傍晚的鸟儿。

相与:相互作伴。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递:遥远的样子。递:形容遥远。

且:将要。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解析】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带”,围绕。“薄”,草木丛生之地。首句化自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带华薄。”清澈的河川围绕着一片草木丛生的长长的沼泽地,归去的车马就从这里缓缓前行了。

  诗人写归山,却是从川写起。车马“闲闲”,显出诗人从容的心情,似乎这次的归隐,是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象。诗人并不是被逼出走,落荒而逃,也不是愤然离去。正是这种从容的心境,才使诗人在出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河水长流、草木繁生的平和清静之景。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我”前行;黄昏中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伴“我”一道回家栖息。“流水”、“暮禽”都被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有人的感情:怕诗人路上孤单,与诗人结伴同归。

  有流水和鸟儿的陪伴,诗人悠然自得。但归途漫漫,仍不免孤单。渐渐地,他的心绪开始低沉,这时的他看到: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秋天的山林。诗人缓缓而行,沿着清川,经过荒城、古渡,在夕阳西下时来到了秋意浓浓的嵩山。归途中会遇到很多东西,诗人独独选择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充满凄凉色彩的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当归隐之地嵩山渐渐就在眼前,诗人心中开始生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悲凉。

  虽然决意归隐,但终究是失望而归,失落而归。回顾王维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并不得意。虽少年得志,却屡经曲折;人近中年,却青春赋闲。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的黯然收场,不能不叫人心生悲凉。王维之前也曾在诗里劝慰友人孟浩然归居田园:“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送孟六归襄阳》)但对于王维这样一个想象着“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的人而言,再怎么平抑心情,也无法全然超脱地面对这次的归隐。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形容山高远的样子。“闭关”,闭门。隐居的家在高高的嵩山下,如今回来了,就关上门吧。闭门既是谢客,更是要让自己静心独处,不问世事。诗人的情绪在这时又趋向平和,他说服自己,相信着嵩山将能还给他一片宁静的内心。

  事实上,王维隐居嵩山的时间并不长。次年,他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出任右拾遗,结束了这次短暂的隐居生活。

【评析】

  写归隐后的闲居生活,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讲解】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中期离开济州贬所,暂隐嵩山时写下的山水诗作。诗中虽有“空”、“寂”、“闲”的禅趣,但流露出孤寂避世的失意之痛苦,全诗于山水风物的描绘与个人行踪凄清的勾画之中,使诗意透过景物自然流溢而出。

  首联极目远眺,图景鲜明。“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状如“一衣带”的清溪,沿着巍巍嵩山山麓长林潺潺出谷,辘辘归去的车马悠闲从容地驶向山间丛林。一个“带”字类物极致,再现出溪水依傍林麓蜿蜒而下,欢快奔流、神采飞扬之势。一个“去”字,写出车马似乎通晓人意,“哒哒”的马蹄声传达出悠闲自得之情。诗人将山水景物与人的行动交织于画面之中,表现出大自然风光迤俪迷人。

  颔联身临其境,其乐无穷。“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这里借“流水”“禽鸟”,抒发诗人与自然融合之感。那从山谷汩汩而出的流水发出的“丁冬”的声响,犹如少女银铃般的歌喉,正好与天色向晚的投林暮鸟和鸣,正是人向山里走,水从谷中流。“流水”和“禽鸟”似乎与诗人同乐,又好像和诗人同归,此种禅意妙不可言,诗人那种幽闲恬适之情跃然纸上。读之,不禁使人想起诗人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句,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

  颈联物是人非,充满哲思。“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中的“荒城、古渡”与“落日、秋山”,完全可以看成两组哲学符号。前者为“人文景观”,后者为“自然景观”,如今,这二者斗转星移,一个沧桑巨变,一个亘古如新。可不是吗?城已荒,而渡口依旧;人世变换,不可逆转,而自然永恒,年年如此,就像目前落山的余晖映照这秋日的山林。其言外之意——“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世间的一切终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既然如此,不如隐归山林,尽情享受自然之趣。而这两句诗的光色明暗的对比十分鲜明,借此也表达了诗人孤寂和凄清。

  尾联归隐嵩山精神家园。“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一个“闭”字语意双关,表面上写诗人乘着晚照进山,关隘之门将闭,而实质表达诗人与世俗断绝交往之意,虽有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然而从隐约微词之中透露出孤寂落寞之感。有人认为此时的诗人还没有完全摆脱宦途之绊,去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当我们再看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鹿岩》“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便会发现: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鹿岩》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才可谓是禅宗所提倡的。

  总之,“王维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光、乐师的听觉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所以他这些诗就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绘声绘色的有声画。”(《唐诗宋词鉴赏大典》)而诗情画意、音乐美感与禅宗之趣的高度结合,诗人的自我形象和山水景物的契合交融,构成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艺术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