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纪录最快的车!极速3218km/h,100辆布加迪也追不上!

 汉沙的图书馆 2016-07-02

对于速度的追求,长久以来都是人类渴望的目标。不管发明了什么,“没有最快只有更快”的这种永不满足精神激励人们不断探索,创造出越来越多的速度机器。都知道布加迪威龙的速度快,不过那可不是陆地交通工具的极限。看看最快的摩托、跑车、高铁、磁悬浮列车、超音速汽车都有哪些!




日本磁悬浮列车

极速:603km/h




持续在日本山梨县的实验线路上进行试运行的磁悬浮列车,2015年4月创出了最高时速603千米的纪录,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世界上最快的铁路。




在此之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是2003年磁悬浮列车创下的时速581千米,现在日本又刷新了自身记录,提速22千米。计划2027年开通造价470亿美元的磁悬浮中央新干线,到时东京至名古屋仅需40分钟车程。而中国最快的磁悬浮列车就是上海的高铁,最高时速达到432公里。


道奇战斧超级摩托

极速:676km/h




道奇战斧是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生产的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摩托车,它安上了飞机的引擎和跑车的四个轮子。




道奇战斧装有10缸,总排气量为8300cc,功率为500马力的ViperV-10发动机;一次注油量为14.8升。理论上,百公里加速时间2.5秒,最高时速可达676公里/小时。它的售价高达60万美元(近400万人民币),遗憾的是没有相关法规允许它合法行驶在公共道路上。


超级高铁(Hyperloop)

极速:1200km/h




这套运输系统是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2013年首次提出的,方法是让乘客进入压力管道中,以近乎音速的时速运行,最终将加速到700英里(1125km/h)。




前段时间在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郊区的沙漠测试场进行首次公开演示。测试结果符合预期,从静止加速到640公里/小时只用了2秒,证明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预计2021可实现载客,按照这样的时速,届时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的旅程只需要30分钟。


超音速推进号(Thrust SSC)

极速:1227km/h




Thrust SSC是一辆由英国人设计制造,使用两具战斗机用涡扇引擎为动力,专门用来打破世界陆地极速纪录的特殊车辆。




在1997年10月15日的美国内华达州的黑岩沙漠,负责驾驶Thrust SSC挑战世界纪录的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驾驶员安迪·格林创下了763.035英里/小时(1227.985km/h)的世界陆地极限速度记录。

 

寻血猎犬号(Bloodhound SSC)

极速:1600km/h




Bloodhound SSC的设计者是Thrust SSC的原班人马,希望能够打破Thrust SSC保持了十几年的速度纪录。




它使用欧洲“台风”战斗机的喷气式发动机以及用螺栓固定的火箭发动机。长12.8米、重6.4吨,车轮使用高级钛制成,预计最高时速可达1600公里/小时。据悉,它的速度测试,试车首人选仍是艺高人胆大的安迪·格林。


澳洲侵略者(Aussie Invader 5R)

极速:1931km/h




Aussie Invader 5R的前身是Aussie Invader III,曾在1996年以1028km/h的成绩打破了陆地极速记录,后被Thrust SSC刷新。




澳洲和英国一直是死对头,它们在历史上一直为极速纪录争的你死我活。Aussie Invader 5R由澳大利亚人设计,采用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发的阿特拉斯5号运载火箭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147058kW(200000Ps),可以产生28吨的推力,在理论上极速比寻血猎犬号还要快。


音速之风陆地极速车(LSRV)

极速:3218km/h




音速之风陆地极速车是美国承包商斯塔克斯使用实验性军方火箭飞机、美国宇航局航天器以及核弹的零部件制造的一辆高速汽车。多数人将这款交通工具简称为“LSRV”,它旨在打破世界陆上速度纪录。




它的外形酷似珍珠串的巨大而笨重的金属版,长50英尺(约15.24米),采用X-15的发动机。理论上,发动机将产生大约60000磅的推进力,加速度可达每秒100英里,最高时速可达1400-2000英里(约3218公里/小时)。几年后将进行“音速之风”的首次测试。




这些速度机器的研究成果,是人们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来源。而科技探索的脚步不会停止,更出色的作品也将出现。就是一句话,不服输、不松懈,勇于攀登最高峰!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