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的独特纹饰--龙纹

 辉临天下 2016-07-02
  • 青铜器上的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马承源先生论述龙纹时较为客观,说龙纹包括夔纹、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夔,商代早期纹饰抽象,龙纹的形象不大具体,但玉器上的龙纹表现的非常具象,如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中的玉龙(C形龙)、玉猪龙,良渚文化中的龙首纹圆牌等。

  •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时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龙纹在商代多表现为蜷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曰:“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案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螭纹)等。由于铸造工艺的不断丰富和改进,使得青铜器纹饰无论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多方面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征。龙纹作为在青铜器上流行时间最长的装饰纹样之一,在各时期的形态风格变化甚多。

  • 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主要分为具象的龙纹与抽象的夔龙纹两个类型。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平面龙纹及其立体造型,多为昂首状,前额双角十分发达,躯体不长,卷尾上翘。商代中期以后,具象龙纹的姿态愈加丰富,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爬行龙纹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

  • 《仪礼·玉藻》载:“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人认为龙、蛇属于同类,所以把龙画作蛇身蜷曲状。从商代殷墟时期到战国各个时期的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这种卷曲状首尾相连或成螺旋状卷曲的被形象地称之为卷龙纹。

  • 首尾相接被称为卷龙纹,两尾相接的则被称为双体龙纹,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躯体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这种纹饰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盛行于商末周初。

  • 蟠虺纹在商代已出现,但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以蟠曲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多具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 青铜器繁盛的时代里,这些纹饰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经常出现在同一件或同一组器物上,如现藏于山西省考古所的春秋晚期青铜器升鼎,该鼎于1988年出土于太原市金胜村,同种形式共7件,纹饰均一致,但尺寸大小相依,应该是一套整齐的升鼎。它是三晋地区广泛流传的典型器物,其鼎盖上饰有夔纹和蟠螭纹,纹体内又填涡纹,鼎耳正反两面饰夔龙纹,腹部饰兽面纹和夔凤纹。足跟部分高浮雕兽头,眉眼清晰。

  • 仔细观察商早期到西周晚期之龙纹,可发现一特殊现象,即青铜器上之龙纹演变是由直线到曲线、由古朴到自由,其演变在春秋时期之交龙纹上就更明显。春秋战国时期,龙纹装饰成为主体纹饰,且演变为各种蟠绕纠结之形象,创作上更显自由与丰富之想像力,此类流行龙纹称之为「交龙纹」。龙纹纹饰发展至春秋战国後,其形象似乎已定型下来,虽然龙纹有所变化,但形象多半承袭前代风格,成为古代青铜器装饰艺术中重要之一环(本文器物为故宫、上博、山西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等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