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月教科研月活动巡礼一:骨干教师示范课(滕辉群老师)

 georgiayl 2016-07-02

 春望》

授课教师:滕辉群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古诗歌,在诵读中体悟诗歌情感基调。

2.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标题及形象特征,理解诗歌的情感,感爱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方法,抓住标题及形象的特征,赏析诗歌。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

二、诗歌鉴赏方法四看

    同学们,之前老师为同学们介绍过诗歌介绍的四看,同学们回顾一下有哪四看?

1、看标题。

2、看作者。

3、看注解。

4、看内容。

三、解析标题

1、这堂课我们从标题和内容入手,先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歌的标题,“春望”,从这两个字里同学们可以读到哪些信息呢?

明确:“春”字提示我们时令,是春天,“望”字是“远看”的意思,可能是作者的一次远眺。

2、“春天”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在春天里万物苏生,春回大地,一派生机。

春天确实是一个美好而让人盼望的季节,朱自清在《春》中就曾在首段就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诗人杜甫在春天里是否也是欣喜之情呢?我们就走入诗歌。

四、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诗歌的感悟要我们多读。

1、自由朗诵,就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诗歌,在朗诵过程中读准字音。

2、个别朗读,让同学读准字音。

3、班里齐读:节奏把握,五言律诗的节奏通常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的停顿,刚刚同学们的朗读中节奏把握不是很精准,我们听一下录音的范读,可轻声跟读,听诗歌的节奏把握。

4、个别朗诵:找朗诵好的学生来朗诵。

5、明基调

同学们刚刚反复诵读了这首诗歌,那么这首诗歌读来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悲伤、难过、凄凉、痛苦等答案,与诗歌总体基调一致都行。

五、知人论世

1、在春天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里,作者却是感伤的,在这个时节里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如此悲怆呢?我们就得要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了。

(幻灯片展示写作背景)

国家的动乱,都城的沦陷使得作者在春天里以无限悲凄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春望》。

2、带着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带着之前对诗歌的基调的体悟,让我们全体同学伴着配乐来朗诵全诗。

配乐朗诵。

六、合作探究

刚刚的诵读同学们已经走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朗读实现了与作者的对话,那么同学们体悟到的这种情感是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感悟到的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之后请小组选取代表展示。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4、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小结:《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七、巩固提升

  李白的《送友人》

八、倾情背诵

九、作业

板书

        首联   国破 城春 草木↘

                       感时 忧国

        颔联   花  鸟    ↗

        颈联   烽火 家书   ↘

                       念家 悲己

        尾联   白头      ↗


 《春望》教学反思

此诗写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在春日,诗人极目远眺,满目疮痍,亲人音信隔绝,山河沦陷,国事之忧,家事之虑,种种思绪涌上心头,此诗读来有诗人深沉的悲怆,学习此诗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情感。

教师若要讲出动人的课文,首先得自己入情,于是对于文本的挖掘便是备课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学生更好、更流畅地体悟到诗歌情感呢?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诗歌教学要讲究四读,即“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因此我在安排教学过程时将这四个步骤很好地嵌入了诗歌的层层理解之中,让语文课堂有了朗朗书声,而配乐朗诵更是让学生们入境地体悟了诗歌。

二、诗歌教学方法指导嵌入教学中,古语有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语文学习的迁移能力非常重要,为使学生不仅仅学一首诗,在教学过程中,我讲授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方法,并实现方法迁移去鉴赏同一类型的诗歌。

三、教师的引导,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会有很多的主观意见,当学生们说出自己所理解时,教师首先是赞赏,其次是较好地引导学生从方法入手理解诗歌,从教师引导角度来说,本堂课是成功的。

 

本堂课大体上来说各方面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不足,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的分工不明确,讨论时小组内以个别同学意见为主导,讨论欠激烈,未见学生在合作与讨论中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这一块还得加强。

十月教科研月活动巡礼一:骨干教师示范课(滕辉群老师)
十月教科研月活动巡礼一:骨干教师示范课(滕辉群老师)

十月教科研月活动巡礼一:骨干教师示范课(滕辉群老师)


十月教科研月活动巡礼一:骨干教师示范课(滕辉群老师)


十月教科研月活动巡礼一:骨干教师示范课(滕辉群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