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北游:傳本《歸藏》輯校学术论文国学复兴网

 dymhoo 2016-07-02

.引言

《歸藏》,傳爲三之一,本文所言的“傳本《歸藏》”是相對於出土於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中的秦簡本《歸藏》而言。《漢書·藝文志》無《歸藏》,直到了晋代才出現,《隋書·經籍志》著錄十三卷,晋太尉參軍薛貞注,:“《歸藏》漢初已亡,按晉《中經》有之,惟載筮,不似聖人之旨。”舊、新《唐書·藝文志》著錄與《隋志》卷數同,而爲北齊司馬膺注。到了宋代,此書只有薛貞注本,而且已殘缺,只剩下了《初經》、《齊母經》、《本蓍篇》三篇,宋代王堯臣等撰《崇文總目》卷一《易類》曰:“《歸藏》三卷,晉太尉參軍薛正(貞)注。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經》、《齊母》、《本蓍》三篇,文多闕亂,不可詳解。”李過《西溪易說·原序》曰:“三易首卦,先儒議論不同。薛氏注《歸藏》以爲商《易》首坤,自立道以來序合如此。”是李過看到的也是薛貞的注本,司馬膺注本沒流傳下來。不過,在《唐志》裏已經沒有薛貞的注本了,只有司馬膺注本,到了宋代的這個殘缺本很懷疑也是司馬膺注本,被誤認爲是薛貞注本。
    《隋志》說晋《中經》裏有《歸藏》,而《中經》中有一部分是西晉武帝太康年間在汲郡(今河南汲縣)魏安釐王墓出土的戰國竹簡書,《隋志》中說《歸藏》漢初已經亡佚,到了晉代的《中經》中又有了,很明顯這個《歸藏》是汲塚的出土文獻。據《晉書·束皙傳》所記,這些出土的竹書中有《易經》二篇、《易陰陽卦》二篇、《卦下易經》一篇、《公孫段》二篇、《師春》一篇等易學作品,其中《易陰陽卦》是“與《周易》略同,繇辭則异”,郭沫若認爲:“晋的《中經》所著錄的都是汲冢的出品。《晉書·荀勗傳》上說:‘得汲郡冢中古文竹書,詔勗撰述之,以爲《中經》,列在秘書。’據此可以知道所謂《歸藏易》不外是有荀勗對于《易繇陰陽卦》所賦與的擬名。……荀勗得到了《易繇陰陽卦》,便任意把它擬定爲《歸藏》罷了。”[1]但是《隋志》著錄的《歸藏》是十三卷,這麽大部頭,不可能只是《易陰陽卦》二篇,筆者認爲《歸藏》十三卷應該是汲冢中出土的幾種古易書的合編,其中有《易陰陽卦》,也有《卦下易經》、《公孫段》、《師春》等,[2] 另外還應該有一些不知名的易書,因爲《束傳》裏說除了那些知道名題的古書之外,還有“雜書十九篇”,另有“七篇簡書折壞,不識名題”,這些雜書、無名書裏應該也有易學著作。正因爲是好幾種易書的合編,所以才能達到十三卷之巨,所以傳本《歸藏》應該是汲冢出土易學古書的一鍋大雜燴。
    宋代以後,殘缺的《初經》等三篇亦亡佚,清代學者從經籍傳注的引述中鈎稽逸文輯錄成篇,我們才能從這些輯本中看到一部分《歸藏》文字。目前能知道的《歸藏》輯本,據《古佚書輯本目錄》統計,有王謨《漢魏遺書鈔》本、王朝璖《十三經拾遺》本、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本、洪頤煊《經典集林》本、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本(此本乃在朱彝尊《經義考》所輯佚文的基礎上校補而成)、《一瓻筆存》本、觀頮道人《閏竹居叢書》本等,認爲馬國翰輯本“較他家輯本爲備”。[3]但是馬輯本中也多有訛誤和疏漏,倒是嚴可均輯本雖然不如馬本詳備,但文字較爲精審準確。實際上,各家輯本都不完備,需要進一步校理。現在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簡本《歸藏》出土,雖然其內容只是傳本《歸藏》中的一部分,但對校理傳本《歸藏》提供了新的翔實材料;同時,對傳本《歸藏》做全面的校訂,對秦簡本《歸藏》的研究也是大有幫助,二者互證,可以解决許多疑難問題。故筆者不揣淺陋,擬對傳本《歸藏》重做輯校,訂誤補缺,冀能對同好有一助焉。

.正文

   


1.本文用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本爲底本,文中稱“馬本”;參校以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本文中稱“嚴本”)和王謨《漢魏遺書鈔》輯本;馬國翰注文、案文稱“馬曰”,嚴可均語稱“嚴曰”,王謨語稱“王謨曰”。筆者的校語稱“寧曰”,均用○間隔開。

2.對馬本輯錄的篇章和文字次序根據情况重新做了調整,同時參考各書對佚文進行核對校正。

3.《歸藏》正文用號字加黑,薛貞(或司馬膺)注文用五號字加黑。對同一條內容而文字不同的佚文一幷列出,加※標識;缺文用囗標識;根據文意和文例補出的文字加[]標識。

4.本文只對傳本內容進行輯錄校理,秦簡本的內容正文不予收錄,僅作校訂的參考。

5.本文所用湖北江陵王家台出土秦簡本《歸藏》是據王明欽《試論〈歸藏〉的幾個問題》、《王家台秦墓竹簡概述》二文中公布的部分釋文,[4]文中稱“秦簡本”。

……………………………………………………………………………………………………………

[1]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青銅時代·周易之製作時代》人民出版社19829389頁。

[2]王寧〈歸藏篇目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年第2

[3]孫啓治、陳建華編《古佚書輯本目錄(附考證)》 中華書局1997817-18頁。

[4]王明欽:〈試論〈歸藏〉的幾個問題〉,《一劍集》,中國婦女出版社1996年,101-112;王明欽:〈王家台秦墓竹簡概述〉,北京大學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年。後收入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26-49頁。



 

晉·薛貞

 

寧按:《歸藏》或稱《歸藏易》、《歸藏經》、《易歸藏》,《隋志》著錄十三卷,現在能知道的篇章是《初經》、《齊母經》、《鄭母經》、《啓筮經》、《本蓍篇》五篇,依次輯錄,不明篇章者列入“遺爻逸文”。

 

一、歸藏·初經


薛貞注:昔神農氏既重爲六十四卦,而《初經》更本包犧八卦成列而六十四具焉,神農氏因之也。寧按:朱震《漢上易傳·卦圖卷上》曰:“《歸藏·初經》者,伏羲初畫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經:初乾、初(坤)、初艮、初兌、初犖(坎)、初離、初釐(震)、初巽,卦皆六畫,即此八卦也。八卦既重,爻在其中。薛氏曰:‘昔神農氏既重爲六十四卦,而《初經》更本包犧八卦成列而六十四具焉,神農氏因之也。’”其所謂“薛氏”即指薛貞。又《叢說》曰:“考之《歸藏》之書,其《初經》者,庖羲氏之本旨也,卦有初乾、初(坤也)、初艮、初兌、初犖(坎也)、初離、初釐(震也)、初巽八卦,其卦皆六畫。《周禮·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四。’所謂‘經卦’,則《初經》之卦也。”李過《西溪易說·原序》曰:“夏后氏《連山易》不可得而見,商人《歸藏易》今行于世者,其經卦有八,重卦已有六十四。經卦八謂坎爲犖,犖者勞也,以萬物勞乎坎也。謂震爲釐,釐者理也,以帝出乎震,萬物所始條理也。餘六卦同。”按:《初經》卦名與《齊母經》同,疑此二者本出自一書,是整理汲冢竹書者將其中的八純卦拿出來單列而成爲《初經》。

1.初乾○馬曰:寶《周禮注》、朱震《易叢說》其爭言。馬曰:李過《西溪易說》、胡一桂《周易啓蒙翼傳》。○寧按:朱震、李過所引《初經》均以乾為首,唯羅苹《路史》卷十四《疏紀·黃帝紀上》注引作“初坤、初乾、初離、初坎、初兌、初艮、初巽、初震”,以“坤”為首,卦名與今本《周易》同。《周易啓蒙翼傳》引自李西溪《易解序説》,即《西溪易說》,其源一也(下同)。

2.馬曰:寶《周禮注》,朱震曰坤。○寧按:《西溪易說·原序》引仍作“坤”,幷指出《歸藏》之八經卦中坎作“犖”、震作“釐”,云“餘六卦同”,可見李過所見的《歸藏·初經》是作“坤”的。朱震《漢上易傳·卦圖上》引作“”,馬國翰輯作“奭”,非。《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等幷引作“”,云“見《歸藏易》”。《康熙字典·土部·坤》下注云:“別作。”《六書通》引奇字“貴”和第二文形同,而第四個文字與“貴”之篆文“”形同;《汗簡》引《碧落文》坤字作“”,則知三字均此古文之隸定,當即“臾”字,亦即古文“蕢”字,《歸藏》殆以“蕢”爲“坤”,蕢、坤同溪母雙聲、微文對轉叠韵,爲音近假借,後更訛爲“貴”。“”字據《汗簡》引《華岳碑》文作“”,云:“神,亦坤字。出《華岳碑》。”乃以“神”爲“坤”。《經典釋文》(下簡稱《釋文》):“坤,本又作巛,巛,今字也”是今文作“巛”,帛書《周易》作“川”,《歸藏》作“臾”,皆不作“坤”。“坤”字見中古文《易》,恐晚出之字。《汗簡》卷中之一第三《日部》引《碧落文》“昆”字作“”;《古文四聲韵》卷一《上平聲·魂第二十四》引《碧落文》作“”,郭店楚簡《六德》作“”,其形均似“申”,疑其字本當從土昆聲,即“堒”字,後形訛爲“坤”。蓋作“”者乃古文,作“坤”者乃今文,固本一字,故李過不言其與《周易》有异。榮榮之華。○馬曰:《西溪易說》、《周易啓蒙翼傳》,朱氏《經義考》引作“榮榮”。○寧按:馬輯本作“榮犖之華”,《西溪易說》作“榮榮之華”,據訂正。據《原本玉篇殘卷·厽部》字下引,當作縈縈之華,絫絫之實,參下第六節《遺爻逸文》第11條。馬引朱氏《經義考》及朱太史說均見朱彝尊《經義考》卷三《易二》,下同。

3.初艮○馬曰:寶、朱震引幷作“艮”,李過《西溪易說》、黃宗炎《周易象辭》皆引作“狠”,黃:“艮爲狠,艮有反見之象,無言笑,面目可徵,故取其剛狠之義與?”○寧按:馬輯本作“狠”,然《漢上易傳·卦圖上》、《西溪易說·原序》引《初經》仍作“艮”,《西溪易說》引《齊母經》六十四卦中的“艮”作“佷”,即“很”之或體,非《初經》也(見下)。馬所引黃宗炎說非出《周易象辭》,而出氏著《周易尋門餘論》(該書《四庫全書》附錄于《周易象辭》之後)卷下(下同),仍作“很”,馬引作“狠”乃誤,故據朱震、李過引訂正。帛書《周易》作“根”,“艮”、“根”、“很”均爲音近假借。帛書《衷》作“謹”,古音亦文部。徼徼鳴狐。○馬曰:《西溪易說》、《啓蒙翼傳》。○寧按:“徼”當作“噭”,《說文》:“吼也。”字或同“叫”,《太玄經·竈》:“雖噭不毀”,注:“噭與叫同。”“噭噭”即“叫叫”,《漢書·揚雄傳》:“大語叫叫”,注:“叫叫,高遠聲也。”

4.初兌○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易叢說》其言語敦。○馬曰:《西溪易說》、《啓蒙翼傳》。

5.初犖○馬曰:寶《周禮注》朱震曰坎李過曰:“謂坎爲犖,犖者勞也,以爲萬物勞乎坎也。”黃宗炎曰:“坎爲勞卦,故從勞諧聲而省。物莫勞于牛,故從牛。”○寧按:秦簡本坎卦作“勞”。帛書《衷》稱坎爲“勞之卦”,蓋《周易》古亦或稱坎爲勞卦也。帛書本《周易》作“習贛”,孔子弟子子貢,帛書《要》作“子贛”,是貢、贛、坎古本通用。疑坎卦本作“卭”,“貢”、“卭”均從工聲,古音相近。《爾雅·釋詁》:“勩、卭,勞也”,郝懿行《義疏》曰:“勩者,《詩》:‘莫知我勩’,《傳》:‘勩,勞也。’通作肄,肄習亦勤勞,故《詩》‘既詒我肄’,《毛傳》:‘肄,勞也。’《正義》引孫炎曰:‘習事之勞也。’‘莫知我勩’《左氏昭十六年傳》作‘莫知我肄’。又通作肆,肆力亦勤勞。肆、肄聲義俱近。經典多通卭者,《禮·緇衣》云:‘維王之卭’,鄭注:‘卭,勞也。’《詩》‘亦孔之卭’、‘維王之卭’,《傳》、《箋》并云:‘卭,病也。’病、勞義亦近也。卭與劬同意,劬訓為勞,劬、勞又俱訓為病,劬、卭一聲之轉也。”蓋坎卦本作“卭”或“習卭”,當即孫炎所說“習事之勞”的意思,故《歸藏》以“犖(勞)”為卦名,而《衷》亦稱之為“勞之卦”,《說卦》言“勞乎坎”,均此義。或以音近之故假借為“坎”、為“贛”,《周易》徑以假借字“坎”為坎陷之“坎”。爲慶身不動。○馬曰:《西溪易說》、《啓蒙翼傳》。

6.初離○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易叢說》。離監監。馬曰:《西溪易說》、《啓蒙翼傳》。○寧按:秦簡本作“麗”。“離監監”不辭,疑“離”是卦名,“監監”是卦辭,下文李過未引。監監,明察也。《靈樞經·陰陽二十五人》:陽明之上監監然。王冰注:監監,如金之鑒而明察也。

7.初釐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曰震。李過曰:“震爲釐,釐者理也,以帝出乎震,萬物所始條理也。”黃宗炎曰:“震爲釐,離當爲釐,于震則不近,豈以雷釐地而出以作聲與?”○寧按:從讀音上講,釐古音來紐之部,又讀若僖,曉紐之部;亦讀定紐之邰,《五音集韻》:“釐,土來切,音胎。地名。邰或作釐,后稷所封也。”則“釐”亦有定紐之讀音。而震古音章紐文部,辰船紐文部,似與“釐”讀音均不近,但這可能是由於古音變異造成的。《周易》中,《夬·ls》、《姤·九三》“臀無膚”,上博簡《周易》“臀”并作“”,帛書《周易》作“脤”。《莊子·應帝王》:“不震不正”,《釋文》:“崔本作‘不誫不止’。”《列子·黃帝》作“不誫不止”,與崔本同,《釋文》:“誫音振”。震、誫、振讀音本同,乃章紐文部字,而楚簡《周易》用為“臀”,乃定紐文部,則“”從辰聲亦可讀舌頭音也。”,《莊子·德充符》:“支離无”,《釋文》:“徐市軫反,又音脣。脤、脣同。簡文云:‘脤,臀也。’”“脤”古音禪紐文部,與“震”乃禪、章旁紐雙聲、同文部疊韻,然帛書《周易》用之為“臀”,則“脤”從辰聲,固亦可讀舌頭音也。由此而言,“震”、“辰”古亦可讀定紐,與“釐”或旁紐雙聲、或雙聲,文、之二部通轉疊韻,故可聲轉,則可知“釐”實“震”、“辰”之音轉,並非由字義或卦象而來也。燂若雷之聲。○馬曰:《西溪易說》、《啓蒙翼傳》。○寧按:“燂”或作“燖”,《說文》:“火熱也。”蕭旭云:“從覃之字多有深長之義。燂蓋謂雷聲深沉也。《集韻》:‘,鼔聲。’鼔聲、雷聲一也。宋·歐陽修《黃牛峽祠》:‘潭潭村鼓隔溪聞,楚巫歌舞送迎神。’又《初至虎牙灘見江山類龍門》:‘曉鼓潭潭客夢驚,虎牙灘上作船行。’宋·李清臣《沂山龍祠祈雨有應作》:‘鬱鬱其焚蘭,覃覃其擊鼓。’‘潭潭’、‘覃覃’即‘’也。字或作撢、潭,《樂府詩集》卷46《懊儂歌》:‘撢如陌上鼔,許是儂歡歸。’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1、《古詩紀》卷51、《古樂苑》卷24引作‘潭如’。《晉書·良吏傳》:‘紞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蔣禮鴻曰:‘‘撢如’即‘紞如’,鼓聲也……紞、撢音同也。’‘撢如’、‘潭如’、‘紞如’亦即‘紞紞’、‘黕黕’、‘’也。宋·梅堯臣《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園宴》:‘陰晴不定野雲密,黕黕鼓聲湖岸坳。’宋·劉攽《寄老菴》:‘佛香書緜緜,法鼔晨紞紞。’宋·韋驤《和立春日東風雪意偶作》:‘紞紞城頭五鼔催,東風連夜逐春回。’”5

8.初巽○馬曰:干寶《周禮注》、朱震《易叢說》。有鳥將至而垂翼。馬曰:《西溪易說》、《啓蒙翼傳》。○嚴曰:《路史·後紀》五,又《發揮》。案:《玉海》三十五引作“初乾、初奭、初艮、初兌、初犖、初離、初厘、初巽,卦皆六畫”,奭即坤,犖即坎,釐即震,世有《歸藏鏡》,亦作奭、作犖、作釐。○寧按:帛書《周易》作“筭”,乃音近假借。

 

二、歸藏·齊母經


馬曰:“齊母”不知何義。按《歸藏》以坤爲首,坤者,物之母也。郭璞《山海經注》又引有《鄭母經》,疑十二辟卦以十二分野配之,未審是否。○寧按:傳本《歸藏》有《齊母經》、《鄭母經》,“齊”、“鄭”均當爲國名,然篇名“齊母”、“鄭母”義不可解。馬國翰據《西溪易說》輯有《六十四卦》一篇,但據《崇文總目》,宋代《歸藏》只剩下《初經》、《齊母經》、《本蓍》三篇,朱震、李過等宋人所見唯此而已。《初經》據朱震所言只有八純卦;《本蓍篇》則專講選蓍、治蓍、用蓍的方法,不言卦爻,則有六十四卦者,即《齊母經》也。今觀李過《西溪易說·原序》,先引《歸藏·初經》八卦,接著就是《歸藏·齊母經》,下列六十四卦名(實際只有五十六卦),可證這六十四卦就是《齊母經》,故屬諸卦名于《齊母經》。此經有六十四卦,每卦系以爻辭,形式與《周易》略同,則是汲冢所出之《易爻陰陽卦》也。

曰:舊言之擇,新言之念。○寧按:《西溪易說·原序》于《齊母經》下有此語,未詳何義,或許是某卦之卦辭。

[六十四卦]○馬曰:依李過《西溪易說》所載,自乾至馬徒凡六十卦,其四卦闕者補之。○寧按:《西溪易說·原序》所引只五十六卦,明·楊慎《丹鉛餘錄》卷九引三卦爲《西溪》所無,諸家均據輯補。《西溪易說·原序》曰:“又其餘六十四卦名與周卦名同者三之二,曰屯、蒙、訟、師、比、畜、履,次序大略亦同。卦名不同者如謂需爲溽,小畜爲小毒畜,大畜爲大毒畜,臨爲林禍之類,如此則文王重《易》,止因商《易》之舊。今以《周易》質之《歸藏》,不特卦名用商,卦辭亦用商,如屯之‘屯膏’、師之‘帥師’、漸之‘取女’、歸妹之‘承筐’、明夷之‘垂其翼’,皆因商《易》舊文,則六十四卦不在文王時重,自伏羲以來至于夏商,其卦已重矣。”《齊母經》六十四卦之排序略同於《周易》,朱彝尊《經義考》卷三《易二》曰:“《歸藏六十四卦其名或異然亦皆依反對爲序”,正與《周易》類似。但很難說這就是其原卦序。因為傳本《歸藏》是出自汲冢的古書,出土時簡次紊亂,六十四卦亦無次弟,是整理者重新為排了卦序,當是根據《周易》卦序而然;至流傳於宋,又有訛亂,且卦名有缺失,卦序次第又非整理者之舊,其原序如何,已不可究詰矣。

……………………………………………………………………………………………………………

5蕭旭〈〈史記·陳涉世家〉“沈沈”疏證〉,《澳門文獻信息學刊》第7期。


1. ○馬曰:《西溪易說》引闕四卦,賈公彥《禮記疏》:“此《歸藏易》以坤爲首”,據《初經》補。薛貞注:商《易》首坤,自立道以來,序合如此。《繋辭》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皆先陰而後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皆先柔而後剛,則商《易》首坤,爲得先陰後陽、先柔後剛之義○寧按:《西溪易說·原序》曰:“三《易》首卦,先儒議論不同。薛氏注《歸藏》以爲商《易》首坤,自立道以來,序合如此。引《繋辭》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皆先陰而後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皆先柔而後剛,則商《易》首坤,爲得先陰後陽、先柔後剛之義。”李過所謂“薛氏”亦指薛貞。根據李過的這個說法,薛貞注本的《歸藏》當是以坤爲首,但是李過、朱震所引的《初經》均首乾,而《齊母經》六十四卦第一卦也是乾而無坤,此事甚不可解。蓋此書本非真正的《歸藏易》,乃是和《周易》同一系統之古書,其卦序乃出土于之後整理者根據今本《周易》的六十四卦序予以整理排列者,本當以乾爲首;後來定名爲《歸藏》,遂根據前人之說以坤爲首,自可理解,然實無據。其實這種情况下哪一卦爲首均出整理者之編排,非原書之舊,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秦簡本作“寡”。

2. ○馬曰:《西溪易說》,下幷同。○寧按:秦簡本此卦缺卦名,然其首句曰“天目朝朝”,“目”當“日”字之誤,“朝朝”當作“倝倝”,字形之誤。《說文》:“倝,日始出光倝倝也”,“天目朝朝”即“天日倝倝”。此“倝倝”相當于《周易·乾卦》之“君子終日乾乾”之“乾乾”,因此知道秦簡本乾卦是作“倝”而誤爲“朝”。

3.○寧按:秦簡本、帛書《衷》(原稱《易之義》,下同)幷作“肫”。屯膏。馬曰:《西溪易說》云:“今以《周易》質之《歸藏》,不特卦名用商,卦辭亦用商,如屯之‘屯膏’,師之‘帥師’,漸之‘取女’,歸妹之‘承筐’,皆用商《易》舊文。”○寧按:馬引《西溪易說》文均見該書《原序》,下同。《周易·屯·九五》:“屯其膏”。

4.○寧按:秦簡本同。

5.○馬曰:《西溪》曰:“需爲溽。”黃宗炎曰:“雲上天而將雨,必有濕溽之氣先見于下。”○寧按:《西溪易說·原序》引作“”,引《齊母經》六十四卦作“溽”;《丹鉛餘錄》卷九引亦作“溽”。需、溽古音同侯部,音近而假。帛書《衷》作“嬬”。

6.寧按秦簡本同。帛書《衷》作“容”。《莊子·胠篋》“容成氏”,上博簡《容成氏》作“訟成氐”,是“訟”、“容”古字通。

7.帥師馬曰《西溪易說》。○寧按:秦簡本卦名同。楚簡《周易》作“帀”,金文《師寰簋》、《鐘伯鼎》等亦以“帀”為“師”。帥師,《周易·師·六五》:“長子帥師”。

8.○寧按:秦簡本同。

9.小毒畜馬曰:《西溪》曰:“小畜爲小毒畜。”黃宗炎曰:“大畜、小畜爲大毒畜、小毒畜,毒取亭毒之義。”○寧按:《丹鉛餘錄》卷九將“小毒”合為上下結構的一字,誤。《廣博物志》卷二十六引楊慎說略同,唯“畜”作“蓄”。秦簡本作“少督”,帛書本《周易》作“少”。”當是《說文》“”字之訛變,即“毒”之古文,則知帛書本《周易》作“少毒”,古少、小同字,是傳本《歸藏》此卦本作“小毒”,“畜”字乃注文混入正文者,其于“毒”下注“畜”字,殆謂“毒”同“畜”也。毒、畜古音同覺部,音近而假。朱震引此卦唯作“小畜”可證。帛書《衷》作“小蓄”,《釋文》:“畜,本又作蓄。”其丈夫。馬曰:朱震《漢上易傳·叢說》引《歸藏·小畜》。

10.履。○寧按:秦簡本同。帛書《周易》作“禮”。《釋文》:“履,利耻反,禮也。”

11.○寧按:秦簡本作“柰”,帛書《衷》作“奈”

12.○寧按:秦簡本寫作上不下日,即從日不聲。

13.同人○寧按:秦簡本同。

14.大有○寧按:秦簡本唯作“右”。

15.○寧按:馬國翰輯本作“狠”。《西溪易說》作“佷”,《玉篇·人部》:“佷,戾也。本作很”,是“佷”即“很”字。明·楊慎《丹鉛餘錄》卷九引作“狠”(王謨《漢魏遺書鈔》引《丹鉛錄》作“很”),爲諸家所據,《說文》:“狠,犬鬥聲。”段注:“今俗用‘狠’爲‘很’,許書‘很’、‘狠’義別。唐代以降,俗多以“狠”為“很”,楊慎作“狠”乃俗也。此據《西溪易說》訂正。《釋文》:“鄭云:‘艮之言很也。’”“艮”、“很”音近可通。

16.○寧按:即震卦,說見上《初經》。

17.大過○寧按:秦簡本同。帛書《周易》作“泰過”。

18.○寧按:秦簡本作“亦”。“頤”、“亦”同餘母雙聲。

19.○寧按:秦簡本作“囷”。 “囷”、“困”古音皆溪母文部,雙聲疊韻,音同而假。

20.○寧按:秦簡本同。楚簡本《周易》作“汬”,《玉篇》以為古文“阱”字

21.○寧按:秦簡本同。帛書《周易》作“勒”,“革”、“勒”音近可通。

22.鼎,鼎有黃耳,利取鱣鯉。馬曰: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九十九。○寧按:秦簡本鼎作“鼒”,《說文》:“鼎之圜掩上者。從鼎才聲。《詩》曰:‘鼐鼎及鼒。’鎡,俗鼒從金從茲。

23.○寧按:秦簡本同。

24.○寧按:秦簡本同。帛書《繆和》作“豊”。

25.小過○寧按:秦簡本同。

26.林禍○馬曰:《西溪》曰:“臨爲林禍。”○寧按:臨卦,秦簡本作“臨”,與通行本《周易》同。帛書本《周易》作“林”,與傳本《歸藏》同。此卦名當作“林”,“禍”當是卦辭或注文誤入于此者。

27.○寧按:秦簡本作“灌”。

28.○寧按:秦簡本、帛書《周易》幷作“卒”。

29.○馬曰:黃宗炎曰:“升爲稱,地之生木,土厚者茂,瘠者瘁,言木與土相稱也。” ○寧按:秦簡本作“升”,帛書《周易》作“登”。《釋文》:“鄭本作‘昇’。”

30.馬曰:黃宗炎曰:“剝爲僕。”《太平御覽》卷八百四十引作“剝”。○寧按:據《說文》,“剝”字或體作“”,從刀卜聲,疑《歸藏》原本作“仆”,“人”旁乃“刀”之形訛,後人轉寫爲“僕”。良人得其玉小人得其粟。馬曰:馬驌《繹史》卷十四引作“君子得其粟”。○寧按:嚴本據《御覽》卷八百四十輯作“剝:良人得其玉,君子得其粟”,然《御覽》原文作“小人得其粟”。

剝:良人得其粟。其玉亦瘕,其粟亦沙。[]滋野貞主等編《秘府略·百穀部·粟》引。○寧按:此當即僕卦爻辭,二者似皆不全,全文或當爲“良人得其玉,小人得其粟。其玉亦瘕,其粟亦沙”。“瘕”當是“瑕”字之假借。

31.○寧按:秦簡本同。

32.毋亡○馬曰:黃宗炎曰:“妄爲母亡,母即,亡即妄,非有他也。” ○寧按:馬輯本“毋”作“母”,非是。《西溪易說》、《周易尋門餘論》卷下均引作“毋亡”,秦簡本亦作“毋亡”,故據訂正。楚簡本《周易》作“亡忘”;帛書《周易》作“孟”。

33.大毒畜○馬曰:《西溪》曰:“大畜爲大毒畜。”○寧按:“畜”字亦是注文誤入卦名者,說見上“小毒畜”。《丹鉛餘錄》卷九將“大毒”合為上下結構的一字,誤。《歸藏》此原卦名當作“大毒”。上博簡本《周易》作“大”,其字從土竺聲,古音與“督”、“毒”、“畜”皆在覺部,音近通假。

34.馬曰:黃宗炎曰:“瞿當屬觀。”案:《西溪》引已有觀,朱太史彝尊《經義考》以反對爲義,謂瞿在散家人之前,則睽也。○寧按:秦簡本作“”,即睽卦,朱彝尊說是。有瞿有觚,宵粱爲酒,尊于兩壺兩羭,飲之三日然後蘇。士有澤,我取其魚。馬曰:《爾雅·釋獸·羊屬》郭璞注引《歸藏》“兩壺兩羭”,邢昺疏:“此《歸藏·齊母經》‘瞿有’之文也。案彼文”云云,考《西溪易說》引《歸藏》卦名有“瞿”,此即瞿卦爻辭也,邢昺謂“瞿有”之文恐非。○寧按:邢疏以“瞿有”爲卦名固誤,而爻辭亦有誤字。其中,“有瞿有觚”相當于《周易》之“睽孤”。“酒”當是“沽”之形訛,通“酤”,《說文》:“酤,一宿酒也”,徐注:“謂造之一夜而熟,若今雞鳴酒也。”“宵粱爲酤”正說的是一宵之粱米而成酤。“尊”謂盛酒,《左傳·昭公十五年》:“樽以魯壺”,《釋文》:“樽本作尊。”《淮南子·詮言訓》:“樽之上玄樽”。”當是“?”之假借,《方言》五:“罃,陳衛宋楚之間曰?《广雅·释器》:“?,瓶也。”“尊于两壶两?”意思是装进两壶又两瓶。故此爻是成韵的爻辞,以“”、“沽(酤)”、“苏”、“鱼”为韵(古音同鱼部);而“澤”鐸部,魚鐸對轉為韻;“?”侯部,魚合韻,則讀之每句均可成韻。第一个“瞿”是卦名,后面是其爻辞。觀此條爻辭,則《齊母經》之爻辭形式大略可知。

35.散家人○馬曰:黃宗炎曰:“家人爲散家人,則義不可考。”○寧按:秦簡本家人卦只作“散”,則知“家人”二字乃注文混爲正文者。蓋于“散”卦下注“家人”二字,謂此卦即《周易》之家人卦也,傳抄誤入卦名。

36.○寧按:秦簡本同。

37.○馬曰:黃宗炎曰:“渙爲奐,古字或加偏旁或不加偏旁,因而互易也。”○寧按:帛書《二三子》、《繋辭》作“奐”,與此同。秦簡本仍作“渙”,與《周易》同。

38.○寧按:帛書《周易》“蹇”字下從“走”,即“蹇”之或體,字同。

39.○馬曰:黃宗炎曰:“解爲荔,荔亦有聚散之義。”○寧按:“荔”無聚散之義,黃說非是。楚簡本《周易》解卦作“繲”,故疑“荔”是“薢”字之殘誤,“薢”篆文作“”,“解”下部殘泐,所剩如二“刀”,後人更轉寫爲“荔”,因爲“荔”下或從三刀作“荔”。“薢”即解卦也。

40.○馬曰:黃宗炎曰:“損爲員。”○寧按:秦簡本仍做“損”,與《周易》同。員、損古字通。

41.○馬曰:黃宗炎曰:“咸爲諴。”朱太史曰:“以損爲員,而諴次之,則諴爲益也。”○寧按:《西溪易說》引作“誠”。楊慎《丹鉛餘錄》卷九曰:“咸爲諴。”然此諴當是益卦,恐字有訛誤,疑本作“詗”,與“益”旁紐雙聲、錫耕對轉,音近而假。作“誠”或“諴”者乃誤釋或轉寫致訛。

42.○馬曰:黃宗炎曰:“欽當屬旅。”朱太史曰:“欽在恒之前,則咸也。”○寧按:楚簡本《周易》、帛書《周易》幷以“欽”爲“咸”,則爲咸卦是也,朱彝尊說得之。秦簡本作“咸”。

43.○寧按:秦簡本作“恒我”,當是因卦中有“恒我”(即恒娥)而衍“我”字。

44.○寧按:即夬卦,秦簡本作即罽字 “規”當是此字之誤釋蓋上面之“罒”與“匕(刀)”合作“見”,而“炎”又誤作“夫”,遂成“規”字。“罽”與“夬”同見母月部,音近而假。故此“規”當即夬卦。

45.○馬曰:黃宗炎曰:“規當屬節,夜當屬明夷。”案:《西溪》引已有節、明夷。朱太史曰:“規、夜二名不審當何卦,非夬、姤則噬嗑、賁也。”案:古者書契取諸夬,于規義近;夜有姤遇取女義,疑規當屬夬,夜當屬姤也。○寧按:秦簡本蠱卦作“夜”,又作“亦”,故此當即蠱卦。

46.

47.○寧按:秦簡本同。

48.○寧按:秦簡本作“麗”,爲音同假借。

49.○寧按:即坎卦,秦簡本作“勞”,說見上《初經》

50.○馬曰:黃宗炎曰:“謙爲兼。”○寧曰:秦簡本作“陵”。楚簡《周易》作“”,從土廉聲。蓋謙卦本作“兼”,古“兼”字當有古甜切和力鹽切兩個讀音,前者爲牙音的見母,故“縑”、“歉”、“謙”、“嗛”等字均從“兼”聲爲牙音字;後者爲舌頭音的來母,故“廉”、“鐮”、“熑”、“磏”、“鬑”、“螊”等字均從“兼”聲而爲來母的舌頭音字。“陵”古音來母蒸部,與力鹽切的“兼”雙聲、蒸談通轉叠韵,爲音近假借。

51.○馬曰:黃宗炎曰:“分當屬睽。”朱太史曰:“以謙作兼,而分次之,則分爲豫也。”○寧按:秦簡本豫卦作“介”,“分”當即“介”之形誤,即豫卦,朱彝尊說得之。帛書《周易》作“餘”,楚簡《周易》作“余”。楚簡文字中“余”或寫作“舍”,則“介”當是“害”之音假,楚簡文字中“害”、“余”形近易訛。蓋《歸藏》本亦作“舍(余)”,而形訛為“害”,在流傳中又以“害”、“介”音近而假作“介”,傳本《歸藏》又誤釋為“分”。

52.歸妹,承筐。馬曰:《西溪易說》。○寧按:是《歸藏·齊母經》之歸妹卦爻辭中亦有“承筐”之語。《周易·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左傳·僖公十五年》:“初,晋獻公筮嫁伯姬于秦,遇《歸妹》之《睽》。史蘇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無衁也;女承筐,亦無貺也;西鄰責言,不可償也;《歸妹》之《睽》,猶無相也。”其爻辭與《周易》不同。

53.漸,取女。馬曰:同上。○寧按:秦簡本卦名同。《周易·漸》:“女歸吉”,“歸”爲出嫁之義。

54.○寧按:秦簡本作,從草晋聲。帛書《衷》作“齍”。

55.垂其翼。馬曰:同上。○寧按:“”是古“夷”字。《周易·明夷·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帛書本作“垂其左翼”。

56.馬曰黃宗炎曰:“當屬賁。”朱太史曰:“岑在未濟前,則既濟也。” ○寧按:“”字據《康熙字典·雨部》曰:“《字彚補》:與霽同。《說文先訓》:從雨而見大昕,是霽也。《歸藏易》既濟作岑。”《字彙補》的說法根據的就是《歸藏》,別無所據。“”這個字只見于《歸藏》,其實這個字應該是個寫錯的字,據《集韵》“霒”字或作“”,下面從日從今,《歸藏》的這個字不過是把下面的“今”訛作了“斤”,應當是一個字,也就是“霒”的或體。那麽傳本《歸藏》的“既濟”卦作“岑霒”,實在是不好通講的。秦簡本作“”,爲單字卦名。其字從虫聲,當即“蜷”字,然其爻辭中有“蜷其席,投之壑”之語,則知此字當讀與“卷”同。它極可能是將“既濟”省爲“既”而讀爲“蜷(卷)”,它在文中用爲“卷”,“既”、“卷”古音同見母雙聲,物元旁對轉叠韵,是有通假的可能。疑傳本《歸藏》的“既濟”亦單稱“既”而書爲“旡”(“旡”、“既”古音同),楚簡文字的“既”右邊所從的“旡”形似“岑”,因而致誤;又以“既濟”爲二字卦名,故與本屬卦辭的“霒”字誤拼成“岑霒”,遂不可解矣。

57.未濟○寧按:《西溪易說·原序》所引自乾至未濟凡56卦,“坤”一卦據《初經》補,以上凡57卦。

58.○馬曰:黃宗炎曰:“遁爲,形義本通,無有异義。”○寧按:秦簡本同。《釋文》:“遯,字又作又作遁。”是《周易》遁卦亦有作“”者,幷非《歸藏》獨擅。○此以下三卦均出明·楊慎《丹鉛餘錄》卷九,其云:“古《歸藏易》今亡,惟存六十四卦名而又闕其四,與《周易》不同。需作溽、小畜作小毒畜、大畜作大毒畜、艮作狠、震作釐、升作稱、剝作僕、損作員、咸作諴、坎作犖、謙作兼、遁作、蠱作蜀、解作荔、妄作毋亡、家人作散家人、渙作奐,又有瞿、欽、規、夜、分五卦,岑、林禍、馬徒三複名卦,不知當《周易》何卦也。”是其原有、蜀、馬徒三卦也。

59.○馬曰:黃宗炎曰:“蠱爲蜀,蜀亦蟲也。”○寧按:楊慎《丹鉛餘錄》云:“蠱爲蜀”,爲黃宗炎所本。然已知上“夜”爲“蠱”,則楊、黃說爲非。疑“蜀”是“”之形訛,此即“笱”之或體,即姤卦,上博簡本《周易》作“敂”, 帛書《周易》作“狗”,帛書《衷》作“坸”、姁”、“句”,幷從句聲,與“姤”同在侯部,音近而假。

60.馬徒○馬曰:朱太史曰:“以蠱爲蜀,而馬徒次之,則馬徒爲隨也。”○寧按:卦名“馬徒”古無是語,甚不可解。意者此確當是隨卦,然有訛誤。“馬徒”疑是兩卦名之誤合。“馬”或是“馮”字之殘泐,《集韵·上聲五·十八吻》:“憤,父吻切,《說文》‘懣也’。亦作馮。”是“馮”古亦讀若“憤”,而“賁”字古亦讀父吻切,是與“馮”字音同,則此“馬(馮)”當即賁卦。《釋文》:“傅氏云:‘賁,古斑字。’”“斑”古音幫母元部;帛書《周易》作“蘩”,古音幷母元部;“馮”幷母蒸部,幫幷旁紐雙聲,蒸、文、元三部合韵也。楚簡《周易》隨卦作“”,即“”字的异構;帛書《周易》作“隋”,“隋”乃從“”省聲,故爲音近假借。疑傳本《歸藏》本亦作“”,其寫法略同于楚簡《周易》,被誤釋爲“陡”,後轉寫訛誤爲“徒”,又與“馬(馮)”字誤拼爲一,遂成“馬徒”這樣一個不可究詰的卦名。另一個可能是徒”乃“徙”字之形誤,“徙”古音心母歌部,“隨”古音邪母歌部,二字旁紐雙聲、同部叠韵,讀音亦相近。故“馬徒”一卦實爲“馮(賁)”、“隓(隋、隨)”二卦之误合也。

○馬曰:已上六十卦幷《西溪易說》引,奭一卦據《初經》補。○寧按:“奭”當作“”,即坤卦。《西溪易說》所引《齊母經》諸卦唯有五十六卦,據明代楊慎《丹鉛餘錄》卷九補三卦,實當爲四卦。

61.大壯○寧按:《穆天子傳》卷二郭璞注曰:“豐隆筮雲,得《大壯》卦,遂爲雷師。”顧實《穆天子傳西征講疏》云:“郭注引豐隆御雲事,蓋出《歸藏》文。”6故知傳本《歸藏》中固有《大壯》一卦,據補。秦簡本《歸藏》或簡作“壯”,帛書《系辭》作大莊”,帛書《衷》作大牀”,或简称“壮”

○寧按:馬輯本此下尚有熒惑、耆老、大明三卦名,馬注曰:“羅苹《路史注》云:‘《歸藏·初經》卦皆六位,其卦有明夷、熒惑、耆老、大明之類,昔啓筮明夷、鯀治水枚占大明、桀筮熒惑、武王伐商枚占耆老是也。’案:《西溪》引明夷即明夷,乾下應有奭卦,已據干寶、朱震所引《初經》補之,合熒惑、耆老、大明,恰符六十四卦之數,依黃、朱二家所釋,惟闕噬嗑、賁、中孚,未知所屬,補附于此。”但是根據《鄭母經》,熒惑、耆老、大明皆占筮之人物,幷非卦名,除此之外還有巫咸、皋陶、昆吾、有黃龍神、禺强等等,皆非卦名,羅之說固謬,故此三卦不可信。是傳本《歸藏》尚缺噬嗑、中孚二卦。秦簡本《歸藏》分別作“筮”、“中”。

 

三、歸藏·鄭母經


……………………………………………………………………………………………………………

6 顧實《穆天子傳西征講疏》,中國書店1990年版,72頁。


○寧按:《鄭母經》之名不詳何義,然其文與秦簡本形式相同,皆爲卦名、昔者某人筮某事枚占于某人,某人占之曰後加爻辭,故知秦簡本實即《鄭母經》。另外,《啓筮經》中也有一部分文字和《鄭母經》相同,但《啓筮》中有一部分則又不同,似乎其內容還不完全是出自一書,未詳所自。目前可以肯定《鄭母經》和秦簡本是同一書。

1.明夷曰:昔[]夏后啓筮:乘飛龍而登于天,而枚占于皋陶,[][占之]曰:“吉。”馬曰:郭璞《山海經注》引《歸藏·鄭母經》曰:“夏后啓筮御飛龍登于天,吉。”案:張華《博物志》卷九《雜說上》引多“明夷曰昔”及“而枚占于皋陶陶曰”十二字,“御”作“乘”,“龍”下有“而”字。《太平御覽》卷九百二十九引《歸藏》曰:“昔夏后啓上乘龍飛以登于天,睪陶占之曰吉”,文雖小异,要爲此節遺文也,茲據補。○嚴曰:《穆天子傳》五注云:“嵩高山,啓母在此山化爲石,而子啓亦登仙,皆見《歸藏》。”○王謨曰:按《山海經》注引《鄭母經》曰:“夏后啓筮御飛龍登于天臺”,下有“明啓亦仙也”句,疑是郭注或即薛貞注,要非本文。而《路史·後紀》引此作《鄭母經·明夷》也。○寧按:《博物志》卷九《雜說上》引此條無“啓”字,“而枚占于皋陶”作“而使華陶占之”,“華”乃“皋”字之誤;“陶曰”當作“皋陶占之曰”。嚴本據《山海經·海外西經》郭璞注輯作“夏后啓筮御飛龍登于天,吉。明啓亦仙也。”“乘”作“御”,秦簡本作“乘”。“明啓亦仙也”乃郭璞語,非《歸藏》文,王謨說得之。又根據《歸藏》文例,“昔”均當為“昔者”二字,秦簡本《歸藏》即作“昔者”,可證。文中的“枚占”,秦簡本《歸藏》均作“攴占”,“攴”乃“枚”之省文。

※昔[]啓筮,乘龍以登于天,枚占于皋陶,皋陶[占之]曰:“吉而必同,與神交通,以身爲帝,以王四鄉。”○寧按:此條《御覽》卷八二引《史記》,然《史記》無此文,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啓”條曰:“此所謂《史記》者,或亦《歸藏》舊文。”7袁說是也。《御覽》于此引了三條文字:“《歸藏》曰:昔夏后啓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鈞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史記》曰:昔夏后啓筮,乘龍以登于天,枚占于皋陶,皋陶曰:‘吉而必同,與神交通,以身爲帝,以王四鄉。’又曰:啓,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扈氏不服,啓伐之,大戰于甘,誓,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歸。”第三條是《史記》之文,而第二條不見《史記》,其內容和句式與《歸藏》同,則知第二條的“《史記》曰”和第三條的“又曰”弄顛倒了,第二條當作“又曰:昔夏后啓筮……”,第三條當作“《史記》曰:啓,禹之子……”。此條和上條當爲一條之文,而此條文字有皋陶的占辭,當是全文。秦簡本此條正是明夷卦辭之文。“皋陶曰”當作“皋陶占之曰”。

2.[]夏啓筮徙九鼎,啓果徙之。馬曰:《博物志》卷九《雜說上》引此與前爲一節,下更有四節,蓋一篇之文,故次于此。○嚴曰:《路史·後紀》十四。

3.[]舜筮登天爲神,枚占有黃龍神[有黃龍神占之]曰:“不吉。”馬曰:同上。○寧按:枚占,《博物志》作“占之”。“曰”字前當脫“有黃龍神占之”六字。

4.[昔者]武王伐紂,枚占耆老,耆老[占之]曰:“吉。”馬曰:同上。○寧按:耆老,《博物志》作“蓍老”。“曰”前當脫“占之”二字。

[昔者]武王伐商,枚占耆老[耆老占之]曰:“不吉。”嚴曰:《路史·後紀五》。○寧按:秦簡本此爲節卦爻辭,:“節曰:昔者武王卜伐殷而攴占老考,老考占曰:‘吉。……’。”是知其占卜結果當作“吉”,《路史》引作“不吉”誤。

5.[]鯀筮注洪水而枚占大明[大明占之]曰:“不吉。有初無後。”馬曰:同上。○寧按:枚占,《博物志》作“占于”。

鯀筮之于《歸藏》,得其大明,曰:“不吉。有初亡後。”嚴曰:《路史·後紀》十三。○寧按:此文見《路史》卷二十二《後紀十三·疏紀·夏後氏》,不言是《歸藏》文,蓋本《歸藏》為說者,所引又不確切,不可據。此文亦見秦簡本《歸藏》:“……大明,大明占之曰‘不吉。有初而無後。’”此爻全文當爲“昔者鯀筮注洪水,而枚占于大明,大明占之曰:‘不吉。有初亡(無)後。’


……………………………………………………………………………………………………………

7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211頁。


6.昔者桀筮伐唐而枚占熒惑,[熒惑占之]曰:“不吉。不利出征,惟利安處,彼爲狸,我爲鼠,勿用作事,恐傷其父。”馬曰:《太平御覽》卷八十二引《歸藏》云:“昔桀筮伐唐而枚占熒惑曰:‘不吉。不利出征,惟利安處,彼爲狸爲鼠”,脫“爲”、“我”二字。又卷九百一十二引云:“昔者桀筮伐唐而枚占熒惑曰:‘不吉。彼爲狸,我爲鼠,勿用作事,恐傷其父。’”王氏《漢藝文志考》順爲一節,今依錄之。《博物志》引云:“桀筮伐唐而枚占熒惑曰:‘不吉’”,不及爻辭,彼蓋約文言之爾。○嚴曰:《御覽》卷八十二,又九百十二,《路史·後紀》十四。○寧按:《御覽》卷八十二引《歸藏》曰:“昔桀伐唐而枚占于營[],營或曰:‘不吉。不利出征,唯利安處。彼狸爲鼠……’”,蓋是殘文未完,“營或”即“熒惑”,即火星也;“曰”前當脫“占之”二字。馬按語所引《御覽》“彼爲狸爲鼠”句衍一“為”字。秦簡本《歸藏》亦有此文,:“囗曰:[昔者]桀卜伐唐而攴占熒惑,熒惑占之曰:‘不吉。……’”卦名、占辭適殘缺。

7.昔者羿善射,彃十日,果畢之。馬曰:郭璞《山海經注》引《歸藏·鄭母經》。《尚書·五子之歌》正義、《春秋左傳·襄四年》正義幷引《歸藏》“羿蹕”。○嚴曰:洪興祖《補注天問》引《歸藏易》云:“羿畢十日”,即此約文。○寧按:《山海經·海外東經》郭璞注引《歸藏·鄭母經》作“昔者羿善射,畢十日,果畢之。”是“彃”亦作“畢”。《尚書·五子之歌》正義引《歸藏易》作“羿彃十日”;《左傳·襄公四年》正義引《歸藏易》作“羿彈十日”,《校勘記》:“段玉裁校本‘彈’作‘彃’,是也。”是《尚書正義》、《左傳正義》引并作“彃”,馬曰作“”者非是。此文亦見秦簡本《歸藏》:“囗曰:昔者羿卜畢十日,羿果畢之。思十日幷出,以……”。此種句式《歸藏》習見,如其履卦曰:“昔者羿射陼比莊石上,羿果射之。曰:履……”,又如上第2條夏后啟筮徙九鼎事。《天問》言“羿焉彃日?”即與此“彃十日”同。“果畢之”之“畢”亦當作“彃”,《說文》:“彃,?也。从弓畢聲。《楚詞》曰:‘羿焉彃日。’根據上面第2條文例及秦簡本,“善”乃“筮”字形訛,“射”乃後人所加,“果”前脫“羿”字,“畢”“彃”之假借。《文心雕龍·諸子》云:“按《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羿斃十日,嫦娥奔月”,“斃”蓋“畢”之音訛。後面還當有一段占辭,殘缺不可知。秦簡本履卦爻辭“羿”後當寫脫“卜”字。

8.借者起射羿而賊其家,久有其奴。注:起,羿臣之名。奴,子也。○寧按:見《玉燭寶典》卷一注引《歸藏·鄭母經》,此條諸家失輯。經文“借”當作“昔”;“起”當作“趗”,即“浞”,寒浞也。注文當即薛貞之注。

9.節:殷王其國,常毋若馬曰:《周禮·春官·太卜》賈公彥疏引《歸藏》云“見節卦。”羅《路史注》引作“常毋谷月。”○嚴曰:《周禮·太卜》疏,《路史·發揮》。○寧按:秦簡本此事見于瞿卦和漸卦,瞿卦曰:“昔者殷王貞[]尚毋有咎……”,漸卦曰:“昔者殷王貞亓邦尚毋有咎而攴占巫咸,巫占之曰:‘不吉。不漸于……’”,由此可知此條原文當作“節[曰:昔者]殷王[貞卜]其國,常(尚)毋有咎”,“若”乃“有”之誤,“谷”乃“咎”之誤。另外,此言爲節卦爻辭,然質之秦簡本則非,恐有誤。在筮卦時以“尚毋……”為命辭多見於楚地文獻,如《包山楚簡》之占卜類記錄中常見“盡卒歲躬身尚毋有咎”之命辭,《望山楚簡》卜筮類記錄的命辭里有“尚毋為大蚤”(9簡)、“尚毋死”(39簡)、“尚毋以其故有大咎”(40簡)等等,則《歸藏》確當如郭沫若所言乃楚地楚人之作品。

10.昔者豐隆筮將雲氣而吉核之也。嚴曰:《北堂書鈔》一百五十。案:舊寫本每條删下半段,以“之也”字代之,通部如此。《穆天子傳》二注云:“豐隆筮御雲,得《大壯》卦,遂爲雲師”,《離騷》洪興祖《補注》引此注作“豐隆筮師御雲,得大壯卦,遂為雷師”,多一“師”字,乃本《歸藏》之文。陳禹謨本作“雖有豐隆莖,得雲氣而結核”,蓋臆改也,不足據。

※豐隆筮雲氣而告之。○寧按:見《楚辭·離騷》洪興祖《補注》引《歸藏》。馬輯本據陳本《書鈔》輯作“雖有豐隆莖,得雲氣而結核。”《楚辭·離騷》洪興祖《補注》引《歸藏》曰:“豐隆筮雲氣而告之”。秦簡本大壯卦曰:“大[]曰:昔者[]隆卜將雲雨而攴占囷京,囷京占之曰:‘吉。大山之雲,……’”據此,則諸家引文均有誤,《穆天子傳》注當有“師”字,乃“帥”字之誤,相當于秦簡本之“將”,《說文》:“將,帥也。”“御雲”當作“雨雲”,乃“雲雨”之誤倒,作“御”乃聲之誤。《書鈔》之“吉”、洪《補》所引之“告”均當為“占”之形訛,《書鈔》之“核”乃“枚”字之訛。其原文當爲“大壯曰:昔者豐隆筮將雲雨,[][占禺彊,禺彊占][]:‘吉。……’”秦簡本“囷京”,傳本作“禺彊”,參下第14條。陳本《書鈔》尤謬誤不可據。

11.[]黃神與炎神爭鬥涿鹿之野,將戰,[]筮于巫咸,巫咸[占之]曰:“果哉而有咎。”馬曰:《太平御覽》卷七十九,《漢藝文志考》引云:“黃帝將戰,筮于巫咸。”羅苹《路史注》引云:“昔黃神與炎帝戰于涿鹿。”○嚴曰:《御覽》七十九,《路史·前紀三》、《後紀四》。○寧按:《御覽》作“黃神”、“炎神”;馬本作“黃帝”、“炎神”,沒有第二個“巫咸”。《繹史》卷五引作“黃帝”、“炎帝”。此條見秦簡本同人卦,:“同人曰:昔者黃啻與炎啻戰[于涿鹿之野,而攴占巫咸],巫占之曰:‘果哉而有吝。……’”。“啻”、“帝”古字通,據此則知原文當作“黃帝”、“炎帝”,《繹史》所引是也。第二個“巫咸”後當脫“占之”二字。

12.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嚴曰:《續漢天文志上》注引張衡《靈憲》,當是《歸藏》之文。○王謨曰:案張衡《靈憲》云:“羿請無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此文當出《歸藏》。○寧按:嚴、王說均是也。此條見秦簡本歸妹卦,:“歸妹曰:昔者恒我竊毋死之[]……奔月,而攴占……”。是東漢時代《歸藏》尚有殘篇流傳,故張衡能得而見之也,根據《歸藏》文例其“枚筮”當作“枚占”。茲據秦簡本移入《鄭母經》,下二條同。

昔常娥以不死之藥奔月。馬曰《文選》卷十三謝希逸《月賦》注《太平御覽》卷九百八十四《漢藝文志考》引作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爲月精。”○寧按:《御覽》卷九百八十四引作《歸藏經》。

※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爲月精。嚴曰:《北堂書鈔》一百五十,《文選·月賦》注、《宣貴妃誄》注、《祭顔光祿文》注,《御覽》九百八十四。○寧按:此二條乃諸書隱括之文。

13.昔者河伯筮與洛戰,而枚占昆吾,[昆吾]占之[]:“不吉。”馬、嚴曰:《初學記》卷二十。○寧按:此文據文例補足。《竹書紀年》曰:“洛伯用與河伯馮夷鬥”,此爻所用即此事。

14. []穆王天子筮出于西正,不吉,曰:“龍降于天,而道里修遠。飛而中天,蒼蒼其羽。”○馬、嚴曰:《太平御覽》卷八十五。○寧按:嚴本同于《御覽》原文,唯“中天”作“沖天”;馬本作“昔穆天子筮西出于正,不吉,曰:‘龍降于天,而道里修遠。飛而沖天,蒼蒼其羽。’”此條見秦簡本師卦,其爻辭曰:“昔者穆天子卜出師而攴占囗囗,囗囗[占之曰:不吉。]龍降于天,而[道里修]遠,飛而中天,蒼[蒼其羽]。”爲占卜之人適殘缺。正,通征,謂出師遠征。修遠,或作“悠遠”,《國語·吳語》:“今吾道路悠遠”,韋注:“悠,長也。”蕭旭《群書校補》曰:“悠遠,慈利竹書同;明道本作‘修遠’,《資治通鑒外紀》卷9同。《一切經音義》卷9引賈逵曰:‘悠,長也。’修讀為悠,《補音》云:‘本多作悠,並通。’《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作‘遼遠’”。8此爻所用故事當即《國語·周語上》穆王西征犬戎之事,祭公謀父諫止之,“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穆王西征犬戎而致使“荒服者不至”,故占曰“不吉”。

※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馬曰:《莊子釋文》,《漢藝文志考》卷一。○嚴曰:《莊子·大宗師》釋文,《路史·後紀》五。○寧按:此條與上一條當是一條之文,其原文當爲“昔穆天子筮西出于正,而枚占于禺强,禺强占之曰:‘不吉。龍降于天,而道里修遠。飛而中天,蒼蒼其羽。’”“禺强”之名亦見于秦簡本,作“囷京”。禺强在《山海經》中爲北海神,亦作“禺京”,爲東海神禺號(猇)之子。“囷京”當即“禺京”,亦即禺强,囷、禺旁紐雙聲。

按:以上自第9條至第14條凡六條馬輯本皆輯入“逸文”,今據秦簡本知其本屬于同一篇書,故移入《鄭母經》。

 

四、歸藏·啓筮經


馬曰朱氏《經義考》:“按《歸藏》之書有《本蓍篇》亦有《啓筮篇》。”○寧按:馬輯本作《啓筮篇》,而據《玉燭寶典》卷三引《歸藏易·啓筮經》,則知此篇本名《啓筮經》。其名“啓筮”蓋即取其首條首句“昔者夏后啓筮”中“啓筮”二字爲名,其爻辭形式與《鄭母經》有同者,亦有不同者,可知《啓筮經》中至少有一部分是與《鄭母經》同出於一本書。只是古人引述事多節略隱括,多非原文矣。

1.[]夏后啓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鈞台,枚占皋陶,[皋陶占之]曰:“不吉。”馬曰:《太平御覽》卷八十二,《初學記》卷二十二引至“鈞台”。○嚴曰:《北堂書鈔》八十二,《初學記》卷二十四,《御覽》卷八十二。○寧按:秦簡本灌(觀)卦曰:“昔者夏后啓卜(享)……”,爻辭殘缺,疑當即此卦。

2.昔者夏啓享神于晉之虛,作爲台,于水之陽。馬曰:《文選》卷四十六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太平御覽》卷八十二引《歸藏·啓筮》,又卷一百七十七引作“晉之靈台”,無“昔者”及“于水之陽”。○嚴曰:《藝文類聚》六十二,《文選》王元長《曲水詩序》注,《初學記》二十四,《御覽》一百七十七。○寧按:秦簡本此爻屬晉卦。“啓”後當脫“筮”字。

※夏曰啓筮享神于晉之靈台,作璇台。○寧按:見《御覽》卷一七七。“曰”字當為衍文。

3.昔者女媧筮張雲幕,枚占神明,[神明]占之曰:“吉。昭昭九州,日月代極。平均土地,和合四國。”馬曰:《太平御覽》卷七十八,《漢藝文志考》卷一。○嚴曰:《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二,《初學記》二十五,《御覽》七十八。○王謨云:《初學記》作“枚占神明”○寧按:馬將此條輯入“逸文”,然《書鈔》卷一百三十二引作《歸藏·啓筮》,嚴輯入《啓筮》,是也。又:馬本據《御覽》無“者”字;“枚占之曰”當從《初學記》作“枚占神明”,全句當作“枚占神明,[神明]占之曰”,故補;“和合四國”,嚴本作“和合萬國”,《御覽》作“四國”,作“四國”是。《廣博物志》卷九作“女媧申祠祝而枚占之曰:‘吉’。詞曰:‘昭昭九州,日月代極,平均土地,合和萬國。’”與諸書所引不同,未詳所據。

4.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于青丘。○王謨曰:《初學記》引《啓筮》止此。下從《繹史》鈔補。○寧按:《廣博物志》卷九引同。作《棡鼓之曲》十章:一曰《雷震驚》,二曰《猛虎駭》,三曰《鷙鳥擊》,四曰《龍媒蹀》,五曰《靈夔吼》,六曰《雕鶚爭》,七曰《壯士奮》,八曰《熊羆哮》,九曰《石蕩崖》,十曰《波蕩壑》。馬曰:《初學記》卷九引“蚩尤”至“青丘”,馮惟納《詩記》引有《棡鼓之曲》以下。○嚴曰:《初學記》九,《路史·後紀》四。案:《路史》又云:“蚩尤疏首虎腃,八肱八趾,見《歸藏·啓筮》。”○寧按:此節全文又見馬骕《繹史》卷五,《壯士奮》、《熊羆哮》作《壯士奪志》、《熊羆哮?》。馬本輯入“逸文”,羅苹《路史注》云乃《啓筮》之文。茲據嚴本移入《啓筮》。嚴輯本只有前四句,“青丘”以下疑非《歸藏》之文。嚴引《路史》蚩尤“虎腃”之說見《春秋緯元命苞》:“蚩尤虎卷,威文立兵”,宋均注:“卷,手也,手文威字也。”“腃”、“卷”均“拳”字之假借。其非《歸藏》文。


……………………………………………………………………………………………………………

8 蕭旭《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202頁。


※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馬曰:羅苹《路史注》。○寧按:此條馬本輯入“逸文”,實際上與上條乃一條文字,是羅苹隱括而言,故亦移入《啓筮》。“帝所居也”疑是薛貞的注文或羅苹自己的話,“帝”即謂黃帝也。

5.有一星,出于題山之上。三月烏出,必以風雨。○寧按:《玉燭寶典》卷三引《歸藏易·啓筮經》,此條諸家失輯。

6.帝堯降二女爲舜妃。嚴曰:《周禮·太卜》疏引《坤·開筮》,坤是其卦名。○寧按:《周禮·春官·太卜》賈公彥疏曰“坤(開筮)”,“開筮”即“啓筮”,謂即《啓筮經》之坤卦。秦簡本之坤卦作“寡”,其辭曰:“寡曰:不仁:昔者夏后啓筮以登天,啻(帝)弗良而投之淵,寅共工隊[]江,……”,與此爻辭不同,可見《啓筮經》中有一部分來自于《鄭母經》的那本古易書,另外還有一部分來自其它易占類書。

7.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爲晦明。馬曰:羅泌《路史·前紀》二引《歸藏·啓筮》。○寧按:見《山海經·大荒南經》郭璞注引《啓筮》。《路史》卷三引無“夫”字。

8. 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陽谷。馬曰:郭璞《山海經注》引《歸藏·啓筮》。○嚴曰:《山海經·大荒南經》注

9.有白雲出自蒼梧,入于大梁。馬曰: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徐堅《初學記》卷一,《文選》卷二十謝元輝《新亭渚別范零陵詩》李善注。○嚴曰:《藝文類聚》一,《文選·謝脁〈新亭渚別范零陵詩〉》注,《初學記》一,《白貼》二,《御覽》八,又八百七十二。○寧按:此條馬輯入“遺爻”,然《文選》卷二十謝元輝《新亭渚別范零陵詩》李善注引作《歸藏·啓筮》,嚴輯入《啓筮》,是也。又:嚴輯本此句前有“太昊之盛”四字,不知何據。《御覽》卷八引無“出”、“于”二字。

10.共工人面、蛇身、朱馬曰:郭璞《山海經注》、羅苹《路史注》幷引《歸藏·啓筮》。○嚴曰:郭璞《山海經·大荒西經》注,《藝文類聚》十七,《御覽》七十八。○寧按:又見《御覽》卷三百七十三。

11.麗山之子,青羽人面馬身。馬曰:郭璞《山海經注》引《歸藏·啓筮》,羅苹《路史注》引首句云:“麗山之子鼓”。 王謨曰:“按《山海經》云:‘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郭注:‘此亦神名,名之爲鐘山之子耳。其類皆見《歸藏·啓筮》’。文無可考。下又引《啓筮》‘麗山之子’云云,本爲二事,而《路史·後紀》引作‘麗山氏之子鼓’,非也。”○寧按:王謨說是也。《山海經·西山經》云:“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郭璞注云:“此亦神名,名之爲鐘山之子耳,其類皆見《歸藏·啓筮》。《啓筮》曰:‘麗山之子,青羽人面馬身’,亦似此狀也。”鼓爲鐘山之子,而此條言麗山之子,非是一神。

12.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乃占之曰:“羽民是生百鳥。”馬曰:《文選》卷十三禰正平《鸚鵡賦》注引作《歸藏·殷筮》,《太平御覽》卷九百十四作《啓筮》,引多“乃之羽民”四字。○嚴曰:《文選·鸚鵡賦》注,《御覽》九百十四。○寧按:馬本、嚴本幷作“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乃之羽民,是生百鳥”,據《御覽》原文訂正。《鸚鵡賦》注引《殷筮》之“殷”乃“啟”字之形誤。

13. 羽民之狀,鳥喙赤目而白首。馬曰:郭璞《山海經注》引《歸藏·啓筮》。○嚴曰:《山海經·海外南經》注

14.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馬曰:郭璞《山海經注》引《歸藏·啓筮》。○嚴曰:《山海經·海內經》注,又見《史記·甘茂傳》索隱。

15.,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爲黃馬曰:同上。○嚴曰:《山海經·海內經》注。○寧按:馬輯本“死”作“去”,“龍”作“熊”,當是誤引。《初學記》卷二十二引《歸藏》:“大副之吳刀,是用出禹。”《玉海》卷一百五十一引《歸藏》:“大副之吳刀,是用出焉。”《路史》卷二十二注引《歸藏·啓筮》:“殛死,三嵗不腐,副之以吳刀,是用出啓。”《廣博物志》卷三十二引《歸藏·啟筮》:“鯀死,三嵗不腐,副之以吳刀,是用出啟。”《吕氏春秋行論》:“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吴刀”,亦言此事。“剖”即“副”形譌,《説文》作“疈”今言劈也。“吳”為“鋘”省,錕鋘山所出金作刀也。一作“昆吾”、“錕鋙”。《玉海》引之“焉”、《路史》、《廣博物志》引之“啟”均“禹”字之誤,《山海經·海內經》:“鯀復生禹”,鯀生者為禹,非啟也

※鯀殛死,三歲不腐,副之以吳刀,是用出禹。嚴曰:《初學記》二十二,《路史·後紀》十二。

※大副之吳刀,是用生禹。馬曰:《初學記》卷二十二。○寧按:“生”《初學記》作“出”。

16.昔彼《九冥》,是與帝《辨》同宮之序,是爲《九歌》。馬曰:郭璞《山海經注》引《歸藏·啓筮》。○嚴曰:《山海經·大荒西經》注。

17.不得竊《辨》與《九歌》以國于下。馬曰:同上。○嚴曰:《山海經·大荒西經》注。

 

五、歸藏·本蓍篇


○寧按:《本蓍篇》乃將選蓍、治蓍的方法,文“蓍二千歲而三百莖,其本以老,故知吉凶”,故名曰“本蓍”。疑此篇本出自《卦下易經》也。

1.蓍二千歲而三百莖,其本以老,故知吉凶。馬曰:張華《博物志》。○寧按:二千歲,《博物志》卷九《雜說上》作“一千歲”。

2.蓍末大于本爲上吉,蒿末大于本次吉,荊末大于本次吉,箭末大于本次吉,竹末大于本次吉。蓍一五神,蒿二四神,荊三三神,箭四二神,竹五一神。筮五犯皆藏,五筮之,神皆聚焉。馬曰:《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七引《歸藏》,按《博物志》云:“蓍末大于本上吉,次蒿,次荊,皆如是”,蓋約文言之。朱太史《經義考》云:“當屬《本蓍篇》中語”,茲幷據以采補。○嚴曰:《御覽》卷七百二十七引《歸藏》,不著篇名。《崇文總目》云:“今唯存《初經》、《齊母》、《本蓍》三篇”,知此爲《本蓍篇》文。○寧按:由此條可知古人筮卦之工具不徒蓍草,蒿、荊、箭、竹均可用也。

3.筮必沐浴齋潔焚香每月望浴蓍必五浴之。浴龜亦然。馬曰:《博物志》卷九。○寧按:馬本“齋潔”作“齋戒”,“焚香”作“食香”,“月望”作“日望”,皆據《博物志》卷九《雜說上》訂正。

 

六、歸藏·遺爻逸文


馬曰:案:徐善《四易》謂《歸藏》三百八十四爻,是每卦六爻,與《周易》同爻,當屬經,傳注所引只有《齊母》、《鄭母》,其可考者已分屬于二篇,其但引卦名與卦名幷不詳者,未敢强屬,故附經後,題“遺爻”以別之。已上爻辭有卦名可考者依《西溪易說》所次卦序次之,至所引《初乾》“其爭言”、《初坤》“榮犖之華”、《初艮》“徼徼鳴狐”、《初兌》“其言語敦”、《初犖》“爲慶身不動”、《初離》“離監監”、《初》“燂若雷之聲”、《初巽》“有鳥將至而垂翼”,雖皆有卦名而皆系“初”字,故入《初經》,不復錄此,其無卦名可考者列後。凡傳紀所引無篇名可考者,皆附于下。

1.乾者,積石風穴之琴。亭之者弗亭,終身不瘳。馬曰:《北堂書鈔》。○嚴曰:《北堂書鈔》一百五十八。○寧按:馬輯本只有前二句,嚴輯本是,此從嚴本。積石,山名。《山海經·西次三經》:“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海內西經》:“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淮南子·墜形訓》:“河出積石”,高誘注:“河源出昆侖,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導而通之,故出積石。”風穴,《楚辭·悲回風》:“依風穴以自息兮”,洪興祖《補注》:“《歸藏》曰:‘乾者,積石風穴之翏翏’。《淮南》曰:‘鳳皇羽翼弱水,暮宿風穴’,注云:‘風穴,北方寒風從地出也。’”又《說文》:“鳳,神鳥也。……濯羽弱水,莫宿風穴”,段玉裁注:“二語見《淮南書》。《文選注》引許慎曰:‘風穴,風所從出也。’”《北堂書鈔》卷一五八引《外國圖》曰:“風山之首,高三百里,有風穴,方三十里,春風自是出也。”桂馥《義證》:“《左傳正義》引‘風穴’作‘丹穴’,《初學記》引作‘丹宮’。案《釋地》:‘距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廣韻》:‘丹穴,山名,鳳皇所出。’《南山經》云:‘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以《說文》之“風穴”為“丹穴”之誤。《歸藏》卦爻辭多用韻語,此辭“琴”與“瘳”不韻,當有誤字。《楚辭·悲回風》洪興祖補注引此文作“乾者,積石風穴之翏翏”,“琴”或即“翏”之譌,正與“瘳”為韻。《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聞之翏翏乎?”《釋文》:“翏翏,長風聲。李本作飂。”《集韻》:“翏翏,長風聲。

2.離處彼南方,與日月同鄕。○寧按:見《玉燭寶典》卷五引《歸藏易》。此條諸家失輯。由此條知《歸藏》用後天卦序。

3.上有高臺,下有雍池,以此事君,其富如何。馬曰:《太平御覽》卷四百七十二,王應麟《漢藝文志考》引作“以此賈市,其富如河漢”,《繹史》引作“河海”。 ○寧按:末句當以“其富如河”為是,此爻辭均四字句,以“池”、“河”為韻(歌部),作“河海”不韻,非是。

※上有高臺,下有雍池。以此事君,其貴若化;若以賈市,其富如河。嚴曰:《御覽》四百七十二。○寧按:《御覽》末句作“其富如河漢”,“漢”字當衍。

4.有人將來,遺我貨貝。以至則徹,以求則得。有喜則至。馬曰:《藝文類聚》卷八十四,《太平御覽》卷八十七。○嚴曰:《藝文類聚》卷八十四,《太平御覽》卷八百七十

○寧按:“有喜則至”,馬本作“有喜將至”。此見《御覽》卷八〇七,馬、嚴所注出處均誤。

5.有人將來,遺我錢財,日夜望之。馬曰:《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五。○嚴曰:《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一。○寧按:此條出《御覽》卷八百三十五。日,馬本、嚴本幷作“自”。《說文·貝部·錢》云:“古者貨貝而寶龜,至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而此爻辭以“錢財”連文,《說文》之言未必確當。

6.君子戒車,小人戒徒。馬曰:《文選》卷二十顔延年《秋胡妻詩》注,王應麟《玉海》卷三十五。○寧按:《玉海》乃引自《文選》注。

7.有鳧鴛鴦,有雁鷫鷞。馬曰:《藝文類聚》卷九十二,《太平御覽》卷九百二十五,《漢志考》卷一。○寧按:以上五條當是《齊母經》諸卦之爻辭。

8.東君、雲中。馬曰:司馬貞《史記索隱》云:“東君、雲中,見《歸藏易》。”○寧按:“雲中”即“雲中君”,東君、雲中君俱見《楚辭·九歌》。

9.穆王獵于戈之墅。馬曰:《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一引《尚書歸藏》,“尚書”二字誤。○嚴曰:《御覽》卷八百三十一。○寧按:《御覽》原文及嚴本如此。“戈”馬本誤爲“弋”,“墅”馬本作“野”。上條東君、雲中君及此條穆王之事當出自《鄭母經》或《啓筮》。

10.求息得酒,言語譊譊。《原本玉篇殘卷·言部》,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六引下句。寧按:此條諸家失輯。
11.縈々[]華,絫々之實。《原本玉篇殘卷·厽部》。寧按:寧按:此條諸家失輯。此條當與上面《初經》坤卦之爻辭爲一條爻辭。原文前寫脫字,茲據《西溪易說》引補。絫絫之實,顧野王案:小實也。”“絫絫當即後世典籍常見之累累,《漢書·吳王濞傳》:脅肩絫足。顔師古注:絫,古累字。
12.祟在司命也。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七十八、卷八十二。寧按:此條諸家失輯。
13.痿痺,暴厲之疾也。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四。寧按:此條當是原書的舊注文。此條諸家失輯。

14. 乾爲天、爲君、爲父、爲大赤、爲辟、爲卿、爲馬、爲禾、爲血卦。馬曰:朱震《易叢說》、羅苹《路史注》。○嚴曰:此蓋《說卦》文,殷《易》先有,非始《十翼》。○寧按:《束皙傳》言汲冢所出古書中有《卦下易經》一篇,“似《說卦》而異”,此書亦被編入《歸藏》,此條當出自《卦下易經》矣。

15. 蒼帝起,青雲扶日,赤帝起,黃雲扶月。○寧按:此條馬不注出處。“月”當為“日”字之誤。《藝文類聚》卷九十八引《洛書》曰:“蒼帝起青雲扶日,赤帝起黃雲扶日。有白雲出自蒼梧,入于大梁。”《古今圖書集成·乾象典·雲霞部雜錄》引《易歸藏》文同。後二句乃《歸藏·啓筮》文,前二句當是《洛書》文,非《歸藏》文,《圖書集成》引文當因《類聚》之誤。《唐開元占經》卷九十四引《洛書》:“蒼帝起青雲扶日,赤帝起赤雲扶日,黄帝起黄雲扶日,白帝起白雲扶日,黑帝起黑雲扶日。”《初學記》卷一引《洛書》:“蒼帝起青雲扶日,赤帝起赤雲扶日,黄帝起黄雲扶日。”《類聚》卷八十五引《雒書說禾》:“倉帝起,天雨粟,青雲扶日。”《太平御覽》卷八引《洛書》曰:“蒼帝起青雲扶日,赤帝起赤雲扶日,黃帝起黃雲扶日,白帝起白雲扶日。”《黃氏逸書考》輯《洛書靈准聽》曰:“蒼帝起青雲扶日,赤帝起赤雲扶日,黃帝起黃雲扶日,白帝起白雲扶日,黑帝起黑雲扶日。”皆《洛書》之文,無引作《歸藏》者,均是其證。未敢遽斷,附于此備考。

[附錄]

歸藏·十二辟卦


臨,寅泰,卯大壯,辰夬,巳乾,午姤,未馬曰:朱太史曰:“《歸藏》本文作。”申否,酉觀,戌剝馬曰:朱太史曰:“《歸藏》本文作僕。”亥坤馬曰:徐善《四易》。

馬引徐善曰:“此《歸藏》十二辟卦,所謂商易也。辟者,君也。其法:先置一六畫坤卦,以六陽爻次第變之,即成復、臨、泰、大壯、夬五辟卦;次置一六畫乾卦,以六陰爻次第變之,即成姤、遯、否、觀、剝五辟卦,十辟見而綱領定矣。又置一六畫坤卦,以復辟變之,成六卦之一陽;以臨辟變之,成十五卦之二陽;以泰辟變之,成二十卦之三陽;以大壯辟變之,成十五卦之四陽,以夬辟變之,成六卦之五陽。更進爲純乾,而六十四卦之序已定矣。徐而察之,乾之六位已爲遞變之新爻,而坤之六位猶爲未變之舊畫,即卦中陽爻已變而陰爻猶故也。于是復置新成之乾卦,以姤辟變之,成六卦之一陰;以遯辟變之,成十五卦之二陰;以否辟變之,成二十卦之三陰;以觀辟變之,成十五卦之四陰;以剝辟變之,成六卦之五陰,更進爲純坤之六位已更新矣。卒之非有兩營也,止此六十四虛位,順而求之,由坤七變,得陽爻一百九十二,而純坤之體見。逆而溯之,由乾七變得陰爻一百九十一,而純坤之體見。一反一覆,而三百八十四爻之易全矣。”○寧按:“辟卦”之說起自漢代,乃西漢孟京易學卦氣說的産物,先秦無有。徐善憑己意揣測《歸藏》有十二辟卦,以爲商易如此,甚謬。察其所引亦非《歸藏》原文,蓋其時《歸藏》已佚,明清之際的徐善無緣得見,故其所言“《歸藏》十二辟卦”云云乃無據之說,非《歸藏》所有。姑附于此,供進一步探討。

 

.結語

本文中所輯傳本《歸藏》之佚文,見於傳世典籍者大略盡于此。從其佚文來看,傳本《歸藏》之內容遠遠多于王家臺15號秦墓出土的秦簡本《歸藏》,也就是說秦簡本《歸藏》只是傳本中的一部份,主要相當于《鄭母經》的內容。但是秦簡本卻是一本獨立的易占類古書,因為在王家臺秦墓中同時出土了兩個大致相同的版本,而傳本的《初經》、《齊母經》、《本蓍篇》以及《啟筮經》的部份內容都不見于其中。這就可以說明,傳本《歸藏》的確是由汲冢中出土的多種易占類古書拼湊而成,故能達十三卷之巨。然由於此書歷代不受重視,逐漸殘缺終致失傳,的確為易學上的一大損失;而古書傳注引其文多節略簡省,非其原文,然仍可賴之以窺其崖略,特別是對研究秦簡本助益尤大,亦彌足珍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獻:

[1]《原本玉篇殘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

[2]隋·杜卿《玉燭寶典》,《古逸叢書》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版

[3]唐·虞世南《北堂書鈔》,中國書店1989年版。

[4]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5]唐·徐堅《初學記》,中華書局1962年版。

[6]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收入《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56-58册,中華書局1993年版。

[7]梁·蕭統編、唐·李善《文選》,上海書店據世界書局影印清·胡克家刻本影印,1988年版。

[8]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中華書局1983年版。

[9]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復製重印上海涵芬樓影印宋本,中華書局1960年版。

[10]宋·李過《西溪易說》,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7。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印本(下同)。

[11]宋·朱震《漢上易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冊。

[12]宋·羅泌著、羅苹注《路史》,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83冊。

[13]明·解縉等篡《永樂大典》,中華書局1986年版。

[14]明·楊慎《丹鉛餘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55

[15]明·董斯張《廣博物志》,明萬曆四十五年高暉堂刻本,嶽麓書社1991年版。

[16]清·黃宗炎《周易尋門餘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0

[17]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中華書局、巴蜀書社1985年版。

[18]清·朱彝尊《經義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77冊。

[19]清·馬《繹史》,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

[20]《歸藏》,清·馬國翰輯本。見《玉函山房輯佚書·經編·易類,光緒九年嫏嬛仙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1]《歸藏》,清·嚴可均輯本。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五《古逸》中華書局1958年版。

[22]《歸藏》,清·王謨輯本。《漢魏遺書鈔·經翼》第一冊,嘉慶三年刻本。

[23]秦簡本《歸藏》,19933月出土於湖北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據王明欽先生兩篇論文中公布之釋文。兩篇論文分別是:王明欽:〈試論〈歸藏〉的幾個問題〉,《一劍集》,中國婦女出版社1996年,101-112頁;王明欽:〈王家台秦墓竹簡概述〉,北京大學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年。後收入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26-49頁。

[24]廖名春,〈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楊世文、李勇先、吳雨時編:《易學集成》(三),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P3013-3056.

[25]楚簡本《周易》,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