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拍:黄宾虹《高阁清话》

 学而知羞 2016-07-02
2016年5月15日晚,嘉德2016春拍“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槌,本专场共计87件拍品,其中黄宾虹《高阁清话》以950万元起拍,以4900万元落槌最终以5635万成交。
《高阁清话》

尺寸:45×126 cm. 约5.1平尺

年代:癸巳(1953年)作

作者:黄宾虹(1865-1955)

材质:设色纸本

钤印:黄宾虹、冰上鸿飞馆

题识:包安吴创论六法,研几文字,隐括画学,求真内美,藻采琱绘,不囿于工。观其为杨季子画箑,以参与杨论文,融会贯通,俱发前人所未发。拟似德芬先生。癸巳之秋,宾虹年九十。

《高阁清话》的创作背景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的一个高峰。黄先生是大器晚成型,所以他艺术生涯漫长,直到虚龄92岁,一直都在不缀的创作。

这件作品是他在90岁画给香港新闻界名人郑德芬先生的作品。

上款人“德芬”即郑德芬,系香港著名书画收藏家。郑氏任职报界,雅好艺术,与书画界名家多有往来,故所获贻赠甚多。其室号“余学斋”横匾出自张大千手笔。

黄宾虹曾途经香港小留,游迹处留下不少写生作品,又与当地艺文界相叙甚欢,即使返回内陆以后,仍然保持着书信往来,对于索画的要求也时有相应,郑德芬即有多件画作得其送赠。

1961年,香港大公报编印《黄宾虹先生画集》,汇聚本港各家所藏精品。其中即收入这件山水横幅,令人印象深刻。

《高阁清话》中的精神世界

《高阁清话》乃系特别定制,黄先生创作时琢磨得相当精细。

黄宾虹先生在80多岁以后眼疾愈甚,89岁时一只眼睛近乎失明,另一只眼睛亦是视力模糊,因而这个时期很少能画精细的写意工笔画。这种细笔写意的画法,被运用在75岁至78岁左右时,由于颇费力气,往后很少再画。80多岁尤其是眼睛不太好的几年,他的画几乎都是粗犷的。
但是这件作品笔致非常舒缓,画面丰富饱满,施以小青绿之色,杂树山头,湖山佳处,正是背风朝阳的湖滨之地。
在这样的景色里画上山房亭阁,而不是草房,也表明他的心态:要描绘的这一方净土是温馨的所在,是他心灵的归宿,精神世界的向往。
《高阁清话》的特征

此画的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画法比较工细,第二气息非常平和温馨。

1953年时黄宾虹90岁,这一年眼疾初愈,也受到华东政府文化界对他的格外尊重,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他的整个生活状态洋溢着幸福,相当心满意足。前两年黄宾虹回到南方,安享晚年顺景,也相当满意和自得。

黄宾虹的画用纯墨和浅绛设色都有,这件作品的虚实关系,整个景观令人感觉舒适恬静、平和优雅,亦是当时心境的全面写照。

黄宾虹还有一个特点,喜欢积墨,画中建筑部分、房舍部分的描绘是他精心之作。黄宾虹向来不属于细路,画不出界画一样的笔道来,他是用逸笔来画细笔。
这件作品在黄宾虹晚年作品中是一件精品,与中国美术馆珍藏的晚年黄宾虹相比也是相当出色的。

绘画是一个人生命气象的外化,从此能看出艺术家在时空交汇期的状态。黄宾虹在题款中论述了清代包世臣的书法理论,这位碑派学说的倡导者,讲述了书与画的密切关系。

黄宾虹一生主张以书法入画,书画同源同法。从这件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得知,黄宾虹喜欢在题跋中表达他的绘画主张、艺术主张和文化理想,长款题跋也透露出他对这件作品相当满意。









陕西卫视《华山论鉴》

【首播】每周日  21:20  

【重播】每周一  12:03 

【热线】  010-50800165

微信号:huaxiaduoba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