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堪比菊花轻,一盏漆器,脱胎羽化成仙蝶···

 席慕蓉的詩 2016-07-03

| 生活·艺术·家 |

极致生活方式的发现者


脱胎换骨

羽化成蝶

……


脱胎漆器

Bodiless Lacquerware



图中这个金鱼缸,

盆内黑漆漆,水不见底,

鱼儿红白相间,活灵活现。



在上方的鱼儿,

优雅地摆动尾巴,

鱼鳍,仿佛游丝可辨。



而潜在水底的小金鱼,

则略显暗淡一些。



然而这一切,皆是“幻象”,

这仅仅只是一件漆器,

盆内无水,也无鱼。




逼真的“活鱼”,

让猫也看走了眼,

故这件作品得名:气死猫,

哈哈!




更不可思议的是,

这样一件看似“厚重”的器物。

拿在手上,

竟然轻如菊花。




这就是脱胎漆器。




脱胎漆器,

是在中国古代“夹纻”技术基础上,

经过技艺改造而制成。




所谓“夹纻”,

就是用泥或石膏塑胎,

将夏布贴于胎上,

再用漆反复涂刷夏布。




阴干之后,夏布变轻变硬,

然后用硬物敲击外壳,

将里面的胎体震落,

只留夏布空胎。




清朝一个叫沈绍安的漆匠,

在修补一个破庙牌匾时,

发现木头全都腐朽了,

而用漆灰麻布做成的底坯,

却完好无损。




于是他大胆创新,

将这种近乎失传的“夹纻”技术,

改造后,用在了漆器上,

“脱胎漆器”就此诞生。




整个塑胎和脱胎的过程,

工序复杂,多达上百道。

刷漆、阴干,干后还要填补洞孔,

反复如此。




为了防止漆变色,

从取材开始就有所讲究。


产自云贵等地的天然生漆为最佳选择:



刷漆时,为了防止变色,

经常要手不停止地工作一整天,

饿了,也只能让旁人喂食。




通常一件半人高的漆器制作,

要花费一个多月以上,

而且整个过程要耗费巨大精力。



最后一道工序是髹饰,

即给器物纹饰。




常用朱漆描金、嵌银上彩、

彩漆晕金、嵌螺甸等多种技法。


使之变成色彩瑰丽,

耐用而坚固,

轻巧又不失庄重的珍贵器物。



福州的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堪比菊花轻的“化蝶仙器”,

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

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并一直享誉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