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非:名校招生的教育姿态

 玉韫珠藏 2016-07-03


李镇西老师《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一文引发热议。我觉得,这里“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学生”提法从俗,含糊不清,时下“最好的学生”已由考分标志了,“最好的学校”则不知如何定义。简而言之,李镇西要抨击的是“名校掐尖现象”。

 我之所以感兴趣,是九年前的经历。当年围绕名校能不能招“省招班”,有过争论,省市明确规定不准“跨境招生”,但个别学校为追求清华北大录取数,巧立名目,搞“实验班”“强化班”。有校长竟大言不惭地在大会上说“哈佛和牛津还在全世界招生呢”,愚妄至此,无药可救。我认为,用省城名校招牌诱惑外地“尖子生”,导致学生对“教育”产生错误认识,也必然扰乱招生秩序。再说,把各市“尖子生”搜罗而来,以一校之力,果真能承担“培育创造型人才”的责任吗?我一直在这所学校工作,可能比很多局外人知道深浅,我提出,如果我们的水平与能力绝伦逸群,是否可以在全省招一批“大家都不想要的学生”,成立这样的“省招班”“实验班”,经过三年教学,看看能有何“推进”,庶几衡量一下实力。尴尬之余,大家认为不能这样意气用事。我的目的,不过是“将一军”,堵教育界牛皮大王的嘴,不要败坏“名校”声誉。在教育发展不均衡、社会教育评价文化出现严重偏向的当今,李镇西老师认真严肃地将其当作问题公开提出,纵使“无碍大局”,名校在招生方面究竟应展示什么样的教育姿态,这个命题能引发社会思考,很有必要。

 “择优录取”的招生对遏制腐败、实现形式上的基本公平,有一定作用;社会可能会忽略问题的另一面,即“掐尖”“争抢生源”从另一层面破坏教育平衡,败坏教育品质。人们不能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名校都在“抢生源”, 北大清华都曾为争抢生源赤膊上阵,斯文扫地,遑论基础教育的恶性竞争?这既说明体制评价机制和社会评价文化有问题,也说明所谓名校对自身教学质量缺乏自信。

 名校其实也有外人不知的烦恼。就说这些用尽心机“掐尖”来的“省招班”,部分家长和学生因此“失常”:他在原先的学校,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在这里,全是“尖子”,泯然众人,有失落感。比如,学生过于专注成绩及“名次”,人格产生缺陷;家长忘乎所以,挑剔教师,向学校提各种非分要求;“尖子”集中,学生心理压力增大,教学和管理都会出现“普通班”没有的难题。而结局是:学生考得好,是“他本来就好”;一旦考试失手,社会和家长则纷纷指责学校失职。

 人们同样应当关注,在一个地方,为什么学校之间会出现“等次”,而且距离拉大,愈演愈烈?评定“国家级示范高中”(还有“星级学校”),都是政府行为。除了体制问题,还有落后的社会教育文化,还有无知媒体的推波助澜。对“名校”的投入过多,“名校”无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大批教师因为在“普通”或薄弱学校工作而失去发展的机会,他们的辛勤工作无人知晓。在乡村学校,在聋人学校和工读学校,我见过很多兢兢业业的教师,他们的工作状态无人知晓,在教育界,他们也经常是被遗忘的群体。在“启智学校”(读者大概能猜出是什么学校吧),老师叹息说,“1+1=2”,得教两个月,而有老师已经在那里工作了22年!他们才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在教育中表现出的人道精神,会让“抢生源”的名校无地自容。

 名校条件已经很好了,就不要再哄抢高分学生了;同理,如果学生果真很有实力,是不是一定要选择牌子最响的学校?同理,李镇西如果在一所“最好的学校”当上校长,他是不是仍然会坚持招收低分学生主张,我不敢判断,因为不但他代表不了学校,政府可能也不准他这么干,“群众”也会撵他滚蛋,轰他下台。——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当然,“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生下来就有民粹味儿,民粹能代表教育方向,任何时代,都必须办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

 很多城市为实现教育均衡,采取了一些措施。南京规定名校必须招收百分之五十的“指标生” (郊县中学达到百分之七十),把这部分招生名额分配给普通初中,遏制名校“掐尖”。十年前我带高一,第一次测验结束,问班主任,同一个班,差异何以这么大。班主任说,全班50人,只有11个是“正取”,其余多是“指标生”。我认为,这个办法行之有效,它能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南京高中招生仍然在遵行这个制度。虽然这不过是一点点艰难的改革,也让我们看到,只要努力,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学校招生,是在展示教育姿态,“名校”是不是“最好的学校”,要由未来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