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摄影造型12字法》(景深)

 爱做红烧鱼 2016-07-03
《漫谈摄影造型12字法》第三章
  
  三、景深
  景深是指画面被摄主体(焦点)周围物像的清晰范围。
  景深的表现特性是:前景深清晰范围短,后景深清晰范围长。画面整体视觉清晰范围大,称为“长景深”;反之清晰范围小,称为“短景深”。对于除主体以外再看不到其他清晰物像的画面,可称其为“浅景深”。
  1景深的功能作用
  (1)景深可以依照作者的主观意愿,控制画面景物的清晰范围,是叙事表意的造型语言。
  (2)景深是制造虚实对比、突出主体、扬长避短、净化画面、营造意境的有效方法。
  (3)景深是制造画面主体空间感,有选择地再现或表现事物及其环境的一种造型技法。
  2景深的表现形式
  景深的表现形式分为:长景深、短景深和浅景深。长景深适用拍摄全景,短景深适用表现中景,浅景深适用凸显个体物像细节。
  (1)长景深,其清晰范围是从画面的最近物像点到最远物像点(无限远),尤其能够保证画面四周边缘的清晰度。一般是用于全景构图和表现多个趣味点的画面,如集体合影、风光和环境摄影之类的题材。但是对于翻拍图文资料仍需要使用长景深,以保证画面较大的清晰范围,如图3-45《无题》所示,如果景深太短画面边缘图像将会虚化。
  另外,拍摄特写尤其是“满景”画面一般习惯是追求浅景深,从而取得虚实
  对比形成空间感,但是,为了强调高清质地效果,有时也会运用长景深拍摄,如图3-23《鹰扬虎视》,使用600mm镜头,设定F8光圈拍摄,取得了较好的质感。再有,拍摄鸟群队列,如果摄距很近,即便没有物动虚化现象和前后景层,仍然需要长景深拍摄,否则队列两头的物像就会出现虚化。如图3-46《灰椋鸟》,使用600mm镜头,设定F6.3光圈,景深比较短,拍摄结果画面边缘物像还是出现了虚化现象。图1-08《集点成线》,使用600mm镜头,设定F8光圈,景深比较长,使得画面中的散点物像均表现得十分清晰。
  
  图3-45 无题(翻拍作品,虽然只是一个平面,没有前后的景层关系,但是,为了使画面边缘也能取得清晰影像,仍需采用长景深,该作品将光圈设定为F11拍摄。)
  
  图3-46 灰椋鸟(由于采用了短景深,队列两头的影像比较模糊。)
  
  图3-47 白尾海雕(短景深虚化了背景,较好地表现了两只白尾海雕争食的情景。)
  (2)短景深,其清晰范围是限定在主体周围的有用陪体物像范围内,将不利于突出主题内容或影响画面美感的多余陪体,通过虚化隐藏起来。一般用于表现主体事物形态和事件内容物距比较近的全景或中景画面,短景深是处理物体藏露的基本手段。如图3-47《白尾海雕》所示,使用600mm镜头, 光圈指数设定为F5.6,利用短景深有效地虚化了主体背后的同类色物像,画面以虚托实,使主体和主题内容凸显出来。
  (3)浅景深,其清晰范围只落在一个趣味中心点上,是将混在群体里的个体或杂乱陪体中的主体凸显出来的造型技法。如图3-48《震旦鸦雀》所示,震旦鸦雀穿梭在相同颜色的芦苇荡中,只有利用浅景深造型才能将其凸显出来。
  
  图3-48 震旦鸦雀(运用浅景深将主体从杂乱的陪体环境中凸显出来。焦距600毫米光圈F4.5快门T1/600秒感光度ISO200)
  3影响景深的因素
  影响景深的因素影响景深的因素,也是摄影人掌控景深的办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1)光圈孔径。光圈功能表明:相同的镜头焦距,相同的拍摄距离,使用不同的光圈值,景深范围是有差别的,其表现是:光圈孔径与景深范围成反比。光圈孔径越大,景深范围越小;光圈孔径越小,景深范围越大。如图3-49《光圈与景深例图1》,背景荷叶没有叶脉;如图3-50《光圈与景深例图2》,背景荷叶叶脉隐约可见;如图3-51《光圈与景深例图3》,背景荷叶叶脉十分清晰。需要说明的是,照相机标注的光圈指数和快门指数都是其数值的倒数的简写,如F22实际上是1/22的光孔,F2.8是1/2.8的光孔。(快门指数上的T125是指1/125秒,T2等于1/2秒。)因此光圈F值越大,光孔越小。(快门T值越大,运动速度越快,开启时间越短。)
  
  图3-49 光圈与景深例图1(焦距350毫米 光圈F4 快门T1/1000秒 感光度ISO400)
  
  图3-50 光圈与景深例图2(焦距350毫米 光圈F8快门T1/250秒 感光度ISO400)
  
  图3-51 光圈与景深例图3(焦距350毫米 光圈F16快门T1/60秒 感光度ISO400)
  (2)镜头焦距。镜头成像原理表明,相同的光圈指数在不同焦距的镜头上,所取得的景深视觉效果是不一样的,其表现是: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范围越小;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如图3-52、图3-53、图3-54《焦距与景深例图》,三幅画面的光圈指数均为F5.6,而且使用的是同一部机身,只是分别换用了200mm、70mm和24mm镜头拍摄的画面。虽然都是全景画面,但是,它们在景深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200mm镜头拍摄的画面,背景被放大和虚化,主 体 突 出 , 画 面 简 洁 ;70mm镜头拍摄的画面,视场角相对大些,背景虚化显然不如前者;24mm镜头拍摄的画面视场角相对前两者更大了,主体后的窗棱被收进画面而且有明显的筒形畸变现象,窗外楼房被缩小,形状清楚可见,景深显然变长。
  
  图3-52 焦距与景深例图1(光圈F5.6 快门T1/25秒 感光度ISO200 焦距200毫米)
  
  图3-53 焦距与景深例图2(光圈F5.6 快门T1/25秒 感光度ISO200 焦距70毫米)
  
  图3-54 焦距与景深例图3(光圈F5.6 快门T1/25秒 感光度ISO200 焦距24毫米)
  (3)摄影物距。成像原理表明,在镜头焦距和光圈指数都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改变拍摄距离,就会出现不同的景深效果,其表现是:摄影物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小;摄影物距越长,景深范围越大。如图3-55、图3-56、图3-57《物距与景深例图》所示,三幅图片是同一部照相机拍摄,其镜头焦距为200毫米,感光度为ISO200,光圈优先曝光模式,设定F值为F2.8,只是在拍摄时不断地向被摄体靠近,由于物距的变化导致景别和景深都发生了变化。图3-55物距约为20米拍摄的全景画面,其景深比较长,从画面中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主体形态还可以看到秸秆编的篱笆墙、院内的废旧铁艺、房舍的外墙以及墙角下种植的花草,至少有四种陪体在画面中被表现出来;图3-56拍摄距离约在12米,画面景别由全景变为中景,景深由较长变较短了,只能依稀看到篱笆墙和虚化的空间背景;再观察图3-57,拍摄距离约在8米,结果画面出现了“短景深”视觉效果,除主体以外全是模糊的单色背景,篱笆墙的质感影纹荡然无存。
  景深是摄影艺术基本的造型手段之一,尤其能够产生不同景深的三个途
  径,其造型效果和视觉感情语言是不相同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
  掌握和运用。
  图3-55 物距与景深例图1(焦距200毫米 光圈F2.8快门T1/3200秒 感光度ISO200物距约20米)
  
  图3-56 物距与景深例图2(焦距200毫米 光圈F2.8快门T1/2000秒 感光度ISO200物距约12米)
  
  图3-57 物距与景深例图3(焦距200毫米 光圈F2.8快门T1/2000秒 感光度ISO200物距约8米)
  待续
  原创图文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