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秘境云龙,等你来!

 行摄天下者 2016-07-03



云龙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最南端,东临大理苍洱风景区,西临怒江大峡谷风景区,北靠香格里拉,南连保山、德宏。全县国土面积4400平方公里,有20多万人口,分布着白、汉、彝、回、傣、傈僳、阿昌等民族。境内由东到西有云岭、怒山两大主体山系及沘江、澜沧江、怒江三大主要河流。汉置比苏、巂唐县,唐代南诏剑川节度就有“细诺邓井”,元设“云龙甸军民总管府”,明置“五井盐课提举司”,明末“改土归流”后清代改为“云龙州”,明国初改州为县。云龙因“澜沧江夜覆云雾,晨则渐升如龙”而得此美名。境内山峦叠翠、峡谷纵深、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素有“山国”之美誉。


云龙三江三河绝奇地貌及深厚的千年井盐文明和农耕文明为世人展开一幅绝佳的画作。这画作上有着古朴精湛的桥梁艺术,有历数千年兴衰的古老村落,有太极天成的亘古传说,有独具魅力的民风民俗,有灵巧多变的山地民居,有旖旎动人的生态景观……徜徉在云龙4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风景如画。


古桥

散落在乡间的音符




云龙是全国古桥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在云龙境内众多大江小河上,千百年来修建了无数跨江跨河的木桥、石桥、铁链桥、藤桥、梁桥等各式桥梁,形式则有吊桥、浮桥、拱桥、伸臂桥、风雨桥之类。其种类之多、造型之巧、结构之精确实不愧“桥梁博物馆”之称。这些风格各异的桥梁就像一个个灵动的音符,在云龙的江河上谱出一支古典乐曲。沘江和澜沧江汇合处,有反法西斯战争中日军轰不垮、炸不烂的国际交通咽喉功果桥;澜沧江腹地的飞龙桥遗址,是清代杜文秀起义军修建的滇西枢纽;在沘江上,还有朴实自然的原生态古桥藤桥,有伸臂式单孔覆瓦木梁桥通金桥,全长40米,宽4米,净跨29米,高12.5米,是云南省风雨桥类最具特色、跨度最长的一座伸臂梁桥,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龙桥西岸的望江楼,更算是古建的艺术珍品,楼阁为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斗拱架叠,气势非凡,铁链桥直通底层二道大门。登临楼台,东观巍峨大山,俯视“飞龙桥”雄姿,闻北来涛声,望南去江水,心旷神怡。




古村
定格在时光中的喧嚣

井盐 ,曾一度带动云龙经济的发展,云龙“五井”在明朝每年上缴盐税达38000两,“万驮盐巴千石米,百货流通十土奇。行商坐贾交流密,铓铃时鸣驿道里。”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古盐井村落的繁华。后来,随着海盐的发展,井盐经济便日渐衰落,而这些村落里却保留下了精美的古建筑和人文古迹。


站在诺邓千年白族村山底仰望北山重楼,你会陡然被诺邓古村宠辱不惊的姿态和厚重的沧桑感所震撼。发达的盐业经济,曾使诺邓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重镇,并带动民族文化的繁荣,明清两朝文风蔚然,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出现“二进士、五举人、贡爷五十八、秀才四百零”的局面。举凡中国土地上能看到的寺庙、会馆、牌坊、府第,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都能寻到。村中保留了一百多座依山而建,风格多样的明清两朝古建筑,院落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等等,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房屋、牌坊的门、窗、梁、架、拱、柱、檐、枋特色鲜明,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传统工艺和雕刻图案美观细致,寓意深刻。玉皇阁,文庙、武庙、龙王庙等明清时期的庙宇建筑,和盐井、盐局、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以及驿路、街道、盐马古道等古代建筑,是印证古代云南盐业经济兴盛和明清文化教育发展的活教材。诺邓村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一个“古老文化的微缩景观”。


今天,行走在漕涧古镇,诺邓、宝丰、石门、天井、大井、顺荡井当今--造型之巧结构止、师井等古盐井村落寂寥而悠长的石板路上,品味古韵犹存的院落,时光,似乎不再流动,虽然雕栏、门楣色彩不再鲜艳,但依稀能感到旧时的熙熙攘攘。



妙景
荡涤心灵的生态仙境

天池,是一个高原断层湖泊,就如它的名字一样,令人神往。湖水深碧澄澈,不时有鱼儿跳出水面,带起来的水滴飘飘洒洒落在湖面,荡起一圈圈细细的涟漪,漫出了淡淡软软的氤氲,贯满了一湖浓浓的诗意,如酒醉人。在天池四周,有十万亩浩瀚原始森林,成为天然的森林公园,天池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滇金丝猴、猕猴、棕熊等珍惜动物,堪称“天然动物园”。 秀丽的湖光山色和繁茂的森林草甸使天池无比旖旎动人。


在通往天池的途中,你能在黄龙山上欣赏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然太极。因沘江水行至此绕出一个“s”形大弯子而形成一个形似道家“太极”的天然地貌奇观。“太极”上有阴、阳两个鱼形平坝,同道教图案相似无二。虽然它不过是地质时代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通过河流深切形成的特殊地貌,但后来人们赋予它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成为一个天生的道教符号。

在澜沧江边,欣赏田园风光,但见蓝天、青山、碧水、小桥、人家,修竹,天人合一,相映成趣。清晨,白雾轻翻漫卷,黄昏,炊烟袅袅。诗情画意,恬淡宜人。


虎头山山体为一巨大岩石,因形似虎头而得名。这里危岩高耸、山势险峻、石壁千寻、风情万种。就在这天工造化的奇景中,古人因山就势,修建了众多的寺庙观宇,特别是那些巧借图片修凿出来的石观、石祠、石梯、石桥、石窟等石建筑作品,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与山上的自然景物浑然一体。


天子山上宽阔的草场在蓝天白云下尽显高原生态的魅力,喇嘛枯山险峻的高海拔森林草甸,志奔山、道人山、凤凰山的高海拔山地自然生态森林草甸风光,还有众多的江河山川构成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候天象、生物资源等,都有独特的妩媚和风情。

民俗

浓郁独到的山地风情




因高山峡谷的缘故,云龙的民族在生活习惯、风俗文化、服饰刺绣等都与其它地区不同,形成了独特的本主文化、图腾文化、山地巫俗文化等民族文化和众多白、苗、傈僳、彝等民族的舞蹈、雕刻、刺绣、编织等工艺美术文化。




由于居住环境的差异,生产生活习惯不同,云龙山地白族服饰与大理坝区海滨白族有很大不同,服饰色彩较贴近大自然原色,以红、蓝、绿、黑为主色调,色彩浓厚,对比鲜明,反映出她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厚情感。由于山区气候条件恶劣,服饰除了美观之外还注重御寒保暖,所以云龙白族服饰布质厚实、厚重,穿戴繁琐。衣服上的图案刺绣具有浓郁的原生态意蕴。以大块面、浓颜色为主,底布多为土布;刺的丝线多为蚕丝,注重红、绿、黄、蓝、白色的搭配。图案多为牡丹、蝴蝶、鸳鸯、蛟龙、凤凰、蝙蝠、蜜蜂、小雀、叶片、云彩等组合为主,每幅刺绣图案都有民间寓意。




力格高是一种无伴奏无歌唱的群体舞,保留了人类舞蹈形式的原形;而耳子歌只在婚宴及新房建成时表演,曾应日本邀请参加日本国“2002年国际民俗艺术节”演出,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与评价。是目前国内发现较为古老的傩舞之一;吹吹腔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种,又是中国唯一的剧种,只有在云龙才能找到它的真正原型。它起源于明代,距今约有500年历史,在云龙存在约有400年。还有田家乐、鲁辘则、瓜七七等花样众多的白族、彝族、苗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舞蹈,让你领略到异彩缤纷的山地风情。

资讯来源:云龙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