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是为人处世的应变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事情没有取胜的把握时,不必四处张扬,以免对方早有准备,对自己不利。 韬光养晦作为处世技巧中的应变术,主要是应付个人所处的不利环境,保存实力,以图他日东山再起。雍正就是这样一位韬光养晦的高手,由于他隐藏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意图,因而迷惑了自己的政敌,解除了对手对自己的戒备,当时机成熟时,他才一鸣惊人。 你对成功有多么渴望,那么你在忍耐时的克制就应有多顽强。在三种情况下你应该暂且忍耐:第一种,敌人比你强大;第二种,有利的时机尚未出现;第三种,你尚未准备好。当年雍正皇帝与他的兄弟们争夺天下时,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忍耐,就是因为以上三种情况几乎同时存在。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皇储出现空缺的时刻,当时作为四皇子的胤稹采取了等待时机、坐山观虎斗的策略。要知道,当时诸皇子的争斗早已白热化起来,胤禔靠胤禩结为一党,想拥立胤禊的人实在不少。胤祯和胤禟结为一伙,势力也不小。众兄弟之间,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在这一非常时期,胤稹显得格外聪明,他自知就当时情形而言替补储位没有希望,便以退为进,比较巧妙地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所以聪明人务须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以此明哲保身。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正是它们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涵义。 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的方法。 别人都站着,你别坐着。个性是个人之本。人有个性始有魅力。个性表现得越充分,个人魅力越大。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生就的眉毛长就的相),也有后天的因素(学习、教育、训练)。但是,不恰当地张扬个性,对人并非有益,尤其是在社会众生中,其危害更深不可测。 在人群中富有个性,这样不好。你把你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赤裸裸地毫无遮掩,这无异把肉放在砧板上,让人家想怎么剁就怎么剁,这不其蠢无比吗?是的,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你把你暴露在你毫不知晓的各色人等面前,你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人,你不知道他们在怎么想,你也不知道他们将怎样做,你毫无遮掩,你自己置身在他人的十面埋伏之中。 非有城府不足以立世。韬光养晦来自于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像云雾缭绕的山峰一样兀立于世人的视线内,让人摸不透,却又不可小觑之宏伟、高大,其强大的威慑力使小人难以进犯。要做之事莫轻易讲出,等到事情成熟之后再公之于众,使人无法掌握透视你的线索。 以弱示人并非弱者。在事业和竞争中为了取胜,当然不可以弱示人。但在特定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的短处,有意暴露某些方面的弱点,往往是一种有益的处世之道呢!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团结周围的人。示弱能表现一个人实事求是的作风,客观上给积极进取者以鼓励。要使示弱产生积极效果,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学历不高,经验有限,知识能力有所不足,有过种种曲折难堪的经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古人说:"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修理房屋,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来自我保护。 出头鸟容易挨枪子。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古往今来,多少仁人智士,因其才能出众,技艺超群,行为脱俗,招来别人的嫉妒、诬陷,甚至丢了性命。 老夫面前不逞狂。"有些人在谈话方式上,只图博得机敏的虚名,却并非真心与别人讨论问题,仿佛语言形式比实质内容的价值还高。有些人津津乐道于某种陈词滥调,而其盛气凌人之程度令人生厌。这两种人一经识破,就难免成为笑柄。" 让人为师,不好为人师。爱当别人的先生是人的通病。有知识的人,所谓才子,更喜欢这样。喜欢对人品头论足,喜欢对人指指点点,喜欢揭人的短处,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就是在身份悬殊的情况下,场合不适的情况下,人也敢僭上冒犯他人。除了知识分子、才子如此,寻常百姓也不例外。 把锋芒藏起来。一个聪明的人,本来应该保持谦恭有礼、不露锋芒的态度,可是很多人反而夸耀自己的本领高强,这种人表面看来好像很聪明,其实他的言行跟无知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他的事业到时候又如何不失败呢?实际上,这种人不仅事业会失败,有时连自家的性命都会丢掉。 神龙见首不见尾。我们知道,龙可称得上天地之间威力较大的动物了,但龙如此强大,还是经常地隐藏自己。所以龙在日常的活动中,根据情况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其实就是韬晦之计。 先说对被废太子胤礽,在众人落井下石的时候,胤稹却“十分着急,很想救他”,表示出救援的态度。康熙帝让胤稹参与对胤礽的监视,胤稹却设法奏请解掉了胤礽脖子上的锁链。胤礽在危难时刻得此相助,自然打心底里感激。再说对胤禊和胤祯两伙人,胤稹与他们分别维持了良好的关系,不时往来。在父皇面前,胤禛在不同场合为各位兄弟频频说些好话。康熙帝曾说,胤稹“为诸阿哥陈奏之事甚多”。当胤稹被封为贝勒,而胤禟、胤祯等封为贝子时,胤稹启奏说:“都是一样的兄弟,我愿意降低自己的世爵以和兄弟们的地位相当。”胤稹故意不显山不露水,因此,激烈争夺储位、相互敌视的兄弟们都对他怀有某些好感,至少没有把他作为对手。 康熙帝看到胤稹对上孝敬,对下谦让,也增添了几分喜欢。几个月后,胤礽重新立为太子时,康熙帝特传谕表彰胤稹,说:“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唯四阿哥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如此高度的表扬,胤稹听了本应高兴,却表现出诚惶诚恐的样子,说他从来没有保过废太子,因而“皇父褒嘉之旨,臣不敢仰承”。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不便承担这个责任和领受这份荣誉,免得将来太子一旦出事而受牵连,也免得遭受众兄弟的妒忌。 在太子废而复立的这场宫廷斗争中,胤稹八面玲珑,提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表现了不平凡的政治活动才能。他虽然也对皇位怀有渴望,但手段却十分高明。胤稹以退求进的方略是成功的。 在中国历史上,善于等待时机、以弱胜强的智者不胜枚举。 东汉时期,有个叫苏不韦的人,其父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被上司李皓泄私愤判了死刑。当时年仅18岁的苏不韦把父亲的灵柩运回家乡,浅浅地埋在地下,发誓报仇后再为父亲正式下葬。接着,他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里,自己也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伺机刺杀李皓。几年以后,李皓升迁大司农,其官署紧靠堆积军用秣草的场地,苏不韦带领亲从,暗中潜入场地中,夜挖地洞,白天躲藏起来,这样持续干了一个月时间,终于把地洞打到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带人从地道潜入李皓卧房,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事情暴露后,苏不韦又用其他计策将李皓气死。古人因此评论说,李皓能凭着私愤杀了苏谦,却不能治苏不韦,这是因为苏不韦善于隐藏自己的缘故。 韬光养晦也是处世之道,是人生应变之术。其主要目的在于避免锋芒毕露,招惹是非。洪应明先生在《菜根谭》中说:“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不露锋芒,并不是销蚀锋芒,不是改变操守,而是指人应隐其锋芒,不要恃才、恃权、恃财而咄咄逼人。其实,这也是一种强化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修养的过程。学会以此来应变人生,有利于培养自己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也是放弃个人的虚荣心,踏踏实实地走人生路的表现。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凡事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准备,不如出奇制胜而使人惊愕不已。这样做,一来可以减少取胜的障碍,特别是人为的障碍;二来可以造成惊人的心理效应,增加胜利后的影响力。古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就是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认清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才是聪明能干的人。从雍正皇帝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要想有所作为,就要认清和善于利用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时制宜,待时而动。落后于时势,见识狭窄,处处受阻,便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反之,在客观条件不具备、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讲究策略,不善于韬光养晦,一味地硬拼蛮干,英雄倒是英雄,然而却可能一事无成或于事无补。 感悟:待人处世虽然有特定的规则可以遵循,但是,因时、因地、因境、因场合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每个人都明白,待人处世是一门很难的学问,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做个受欢迎的人。然而,我们往往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使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陷入苦恼和惆怅的境地。待人处世是一门学问,它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智慧,更为重要的是,待人处世的好坏常常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文/单眼老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