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坞村:“活金死刘”习俗传承500多年

 刘沟村图书馆 2016-07-03

记者徐文燕通讯员黄坚毅

义桥镇北坞村金姓村民时隔82年后,续修《刘氏宗谱》。在这个山林环抱中的山村,“活金死刘”这一古老习俗已经传承了500多年。随着一段历史的补写,一座家庙的复修,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时隔82年再修谱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在义桥镇北坞村却有一群姓金的人,每年祭祖时,拜的却全是刘姓的人。除此之外,在他们离世后,墓碑上刻的也是“刘某某”。这种活着姓金、死后姓刘的古老习俗,被称为“活金死刘”。

上个月,北坞村举行了《刘氏宗谱》续修圆谱仪式,吸引了众多金姓族人前来参加,并举行了传代、接谱等仪式。这是该村自1931年后,第八次续修宗谱。新增人口5000多人,目前可知族人最远在澳大利亚。

据宗谱续修理事会会长金奎荣介绍,这次族人发起修谱,寻找旧谱,筹措资金,组织编纂,历时一年半,终于成功圆谱。“很多外地的族人来村里寻根溯

源,我们也发现族中人才辈出。而且续修后,不仅全村的凝聚力提高了,对于渐渐淡漠历史的年轻人,意义也很深远。”

如今村里“九世同堂”

北坞村现居住700多户村民中,八成是金姓。可以算是萧山境内保留着“活金死刘”这个风俗最完整,“刘金氏”人数最多的村子之一。

按照宗谱推算,“活金死刘”的习俗在村里已延续了近500年。目前,村里共有第15代到第23代子孙,可谓“九世同堂”。其中,年纪最大的94岁,最小的6岁。而且,80多岁的管60多岁的人喊“叔叔伯伯”,也挺常见。

不过,熟悉村里这一习俗的,却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为了让后人更好传承这个习俗,续修家谱这几年再次提上议程。上一次修谱是民国时期,村里现存的宗谱多残缺不全。2012年,家住浦沿的族人金国成家有惟一一套保存完整的宗谱,这一消息让所有人振奋不已。

自此,村里组成金奎荣、金贤桥、金岳水等12人的宗谱续修理事会,挨家挨户走访,开始了卷帙浩繁的编纂工作。其他族人亦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先后捐款超过115万元。

村里“活金死刘”的习俗究竟从何而

关于“死金活刘”传说

来?目前村民口耳相传有两个版本。

其一,明朝正德年间太监刘瑾,以“预谋篡位”等罪被朝廷处以极刑。此后,民间流言四起,说天下凡刘姓者均将被诛杀。几千里外的杭州六和塔附近,一户刘姓人家的兄弟七人闻知传言后四散逃亡,隐居富阳、义乌、台州等地。七兄弟中的老大刘茂则迁隐萧山开善里,也就是今天的义桥镇北坞村金家甸一带,并留下了这一代代相传的家规:活着姓金、死后复刘。

如今在北坞村的刘氏家庙内,就供奉着这一位落户萧山的祖先,悬挂着记录了家族历史的牌匾。但另一侧,却又有一块引人注目的说明匾,上书“刘氏源流序”。

令人拍案称奇的是,按“刘氏源流序”上的记载,该村金姓村民竟还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与第一个版本有较大出入的是,“源流序”认为:刘汉王朝后遭颠覆,株连九族。为逃匿避难,族人四海隐居,一支定居杭州六和塔。当然,改姓“金”也是有讲究的。繁体字“刘”,由“卯”、“刀”、“金”三部分组成,去掉“卯”和“刀”,就是“金”。

今年圆谱同时,北坞村刘氏家庙也重新整修,面貌一新。刘氏家庙(合莫堂)目前是市、区两级文物保护点。这座祠堂从乾隆48年修建至今,如一位慈祥的老人,注视着岁月变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