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充和:昆曲在我生命中占了一大部分重要性

 青梅煮茶 2016-07-03

张充和(1914~2015),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李鸿章曾侄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充和在1949年随夫傅汉思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董桥先生特别题写专场名

上世纪九十年代。年逾八十岁的张充和先生写了一组文章,题为《曲人曲事》,会议自己数十年来与曲友交往中的的故事。这组文章有篇短序,张先生在序中写道:

“昆曲在我生命中占了一大部分重要性,每一个记忆总是新鲜的 ,愉快的。曲友中不管是哪一方面工作者,对于昆曲的热爱,无异于对宗教的感觉,无论老少贫富,业余或职业者,相互之间也相当于教友的亲切。”

从十六岁从安徽老家回到苏州开始学习昆曲,到2014年5月在101岁生日宴会上和曲友一起唱昆曲,张充和的昆曲生涯长达八十多年。在这八十多年中,它学习、研究、演出、传授、推广昆曲,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也为在海外推广昆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如她自己所说:“昆曲在我生命中占了一大部分重要性” 。

张充和 书匾 度曲园

纸本 横批 69*23cm

2010年夏的一天,我去看望张先生。那年她97岁。身体和记忆都大不如先前。但她还时挂念着。那天晚上我和她、他的儿子傅以元、平时照顾她的吴礼刘先生一起到附近一家中餐馆吃饭。吃饭时。张先生对儿子说:“我一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书法,一是昆曲。书法是一个很个人化的艺术,不需要花什么钱。昆曲不一样,很花钱。”她希望孩子记住,昆曲是一个需要赞助的事业。言下之意,不难理解。

张充和 亲自设计并手缝昆曲戏服一批

戏服 四种(二十一件 / 套)

说明:此为张充和亲自设计和使用昆曲戏服一批,记有旦角帔、昆曲《思凡》戏服、《牡丹亭》春香戏服、昆曲《断桥》戏服等二十一件(套)。附原装布袱,上有张充和手书。张充和学生、海外昆曲社社长陈安娜旧藏。

为了支持海外昆曲社的发展,张充和将这批戏服捐与该社。由于该曲社学生多系西方人,身材高大,很难穿着张充和尺码之戏服,于是这批衣服即存于陈安娜处,品相完好。张充和为昆曲爱好者,而非专业表演者,故装备、行头等皆由自己准备。

由于家境优越,复钟爱昆曲,张氏遂花重金定制戏服,甚至不惜以卖田所得制衣。例如,1947年,张充和曾作《鹧鸪天战后返苏昆曲同期》词,下阕中有“霓裳蠹尽翻新样,十顷良田一凤凰”。词中有张充和自注:时卖安徽田而定制苏绣戏装,田价贱而绣价昂。志实况也。可证张充和戏服之珍贵。

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张先生委托陈安娜女士,将上世纪三十年代她在苏州定制的带有点头翠的珍贵戏服和一本手抄工尺谱,捐给了中国戏曲博物馆;将数十年来请师友们题词的《曲人鸿爪》册页三本捐给了西雅图艺术博物馆;将两本手抄工尺谱捐给了在纽约的海外昆曲社,交西泠印社拍卖公司拍卖,所得全部用于支持海外昆曲社的活动。

昆曲《断桥》身段稿

文稿 十一页

说明:此为张充和昆曲《断桥》身段稿十一页,详细描绘和阐释该曲中演员的身段,当为张氏授课之教材,非常少见。附张充和上款信封一枚,上有张充和自书“断桥身段”四字。

昆曲《断桥》为《白蛇传》中一折,讲述白素贞自金山寺战败后,行至西湖断桥,腹疼难行。恰遇许仙踵至,小青恨许仙负心,欲杀之,白力为解脱,亲责许之薄幸,许仙赔罪明心,三人言归于好,偕赴杭州,为经典曲目之一。抗战胜利后,张充和、张元和曾和俞振飞在上海共同演出此戏。

张充和自16岁回苏州后即开始学习昆曲,曾得昆曲名家沈传芷教授身段、江南笛王李荣忻伴奏,与吴梅、闻一多、俞平伯、汪东、顾传玠等同游,接受过完整的传统昆曲艺术熏陶,在昆曲上有很高造诣,其身段且曾为张大千入画,演出照被俞平伯赞为蕴藉。由此,不难想象张充和积累数十年所学写下的这一身段稿的价值。

27.5×21.5cm×11

海外昆曲社于1988年由旅居美国的昆曲爱好者在纽约州成立,1989年正式注册为非营利艺术机构。张先生曾长期担任海外昆曲社艺术顾问,社长是张先生的学生陈安娜女士。海外昆曲社成立二十多年来,为美国研习、保存、传扬昆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昆曲虽为中国表演艺术的精华。但正如张先生所说,她是一门“很花钱”的艺术。多年来,海外昆曲社的活动经费多来自曲友们的奉献,但经费不足一直是曲社面临的问题。为了使昆曲事业在海外能够持续发展,数年前,陈安娜女士就曾和我商量建立“张充和昆曲基金”。最近,她将自己珍藏的的张先生赠送给她的书法、戏服、她保存的张先生诗稿等,交付西泠社拍卖公司拍卖,全部所得将用作“张充和昆曲基金”的启动基金。

张充和、自用印章、自书藏印目及收藏古墨等文房一批

说明:

张充和自用印章、自书藏印目及收藏古墨一批,记有赵穆刻“半舫”印、王福庵为顾傅玠刻“时雨珍藏”印、杨振声致张充和结婚礼物乾隆五色八卦墨、“大吉祥”印,以及曹素功墨等古墨二函,为张氏积累多年所得,体现了其文化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其中,张充和书自藏印章目,其中部分印章,如吴昌硕、杨澥所刻者,曾出版于白谦慎编《张充和诗书画选》和高翔《四美具:张充和的印章收藏》一文中。另外,半舫、大吉祥、梅花似我等印为张氏常用印。

而乾隆十色八卦墨为1948年张充和、傅汉思结婚时,杨振声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是张氏最为珍视的三件结婚礼物之一(另二为査阜西所赠寒泉琴、梅贻琦所赠明朝景泰年间大碗),以至于珍藏多年,从未使用。

杨振声为张充和同道、领导。抗战中,张充和曾和杨振声一家一同避难。张氏在教育部参与教材编写工作时,曾负责挑选诗词,而该项工作主持者即为杨振声。另外,张充和、傅汉思即是在杨振声邀请众人到颐和园霁清轩度暑假时认识的。

至于赵穆刻半舫印,为张充和收藏之古印,亦为张氏最常使用的著名闲章之一,常见于张氏字画之上,且半舫为张氏为数不多的斋名之一。据白谦慎介绍,张充和因藏有此印,兼书房不大,适如半舫,遂以半舫命名其斋。

由于陈安娜是张先生最亲近和信任的学生,她所藏的张先生书法多为精品。其中张先生自作自书的三卷《八声甘州》,词与书俱精。张先生的二姐夫周有光先生书赠她的《汉语拼音歌》成扇,也十分难得。陈安娜收藏的张先生诗稿的文本,不但全部收进了由我编辑、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张充和诗文集》,部分诗稿还在书中做了插图。

早年昆曲工尺谱文稿

文稿 三页

说明: 此为抗战期间张充和避难昆明时手抄宋词三首,时在1938 至1941 年间,上有张氏本人所录工尺谱,是难得一见的张充和早年手稿。

写作此稿时,张充和正与姐夫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在教育部属下教科书编选委员会工作,负责选散曲。在此期间,张充和已经开始请曲人为其题写《曲人鸿爪》,与朱自清、查阜西、杨荫浏等人往还。其时张充和除了其昆曲表演深受诸人叹赏外,其度曲亦颇为著名音乐家杨荫浏所激赏。杨氏且曾在曲谱上标出张氏唱法,注明“张充和唱法”,并以此教授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张充和此处使用的花笺,在其前往重庆、与沈尹默熟识后,曾赠予沈氏。沈氏用此花笺为张充和书写的作品,曾刊载于《沈尹默蜀中墨迹》(P66-67)。

约1938 至1941 年 20.5×20.5cm 19.5×19.5cm×2

手抄昆曲工尺谱《长生殿 · 惊变》

纸本 册页(三十三页)

说明: 张充和手抄昆曲工尺谱《长生殿· 惊变》。此种工整抄录的工尺谱是张先生手书昆曲的代表作,在市场中极为少见。

《长生殿· 惊变》剧情简介:《长生殿》是洪升的代表作。它本于白居易《长恨歌》及陈鸿《长恨歌传》,参以白朴《梧桐雨》杂剧和有关传说,重新演绎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从中展现深邃的历史内藴,寄寓“乐极哀来,垂戒来世”(《自序》) 的思想。该剧场面壮阔,虚实相生,章法井然,排场有致,语言精美,音律和谐,是明清传奇中的上品。

《惊变》是全剧发展的关纽,是上下两部分的分界线。全出可分为两个部分:御园小宴、惊变。御园小宴安排在“秋色斓斑,柳添黄,萍减绿”,“喷清香桂花初绽”,“风荷映水翩翩”的优美环境中,绝色佳人与多情的皇帝在这样的环境中两情相爱,饮宴、唱曲、吹笛。

明一是风流涕洒;贵妃醉酒,四肢“态怄怄”,双眼“影蒙蒙”,柳腰“娇怯怯”,金莲“软设设”,娇态万方,风流干种。曲词艳丽,场面热闹,把爱情写得融融洽洽。瞬间睛天霹雳,渔阳黄鼓动地来,场面紧张。唐明皇仓促之间,无计以对,听从杨国忠之计,决定奔蜀,曲词风格亦为之一变。

全出用乐极悲来的情节转换,前面从多方面烘托乐极,与后面的仓皇失措,狼狈逃窜形成对照,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全剧的主题。

1991 年作 28.5×9cm(册页尺寸)

这次从张充和先生的子女处征集了数量可观的张先生的书画作品,其中有数张绘画作品曾收入我编辑的《张充和诗画选》(2010年三联书店出版)。张先生去世后,她的子女在她的住处的阁楼上,发现了很多未曾发表过的画稿,这些画稿展示了张先生勤奋的艺术探索。张先生的子女一直支持海外昆曲社的演出活动。他们也将以拍卖的部分所得支持海外昆曲社,并筹划在父亲傅汉思生前任教的耶鲁大学建立奖学金。

张充和 书《合肥四姊妹》书名

纸本 画心

说明:

此为张充和为金安平所著《合肥四姊妹》题写书名。

该书在采访张氏家族成员和搜集大量材料基础上完成,是了解张充和家族最全面而权威的著作。作者金安平(AnnpingChin,1950 ~ ),出生于台湾,后移居美国,历史学者,耶鲁大学教师。丈夫为张充和弟子、著名史学家史景迁。

约2007 年作 24×10.5cm

著名作家董桥多年来撰文向社会各界推介张充和的诗书画艺术。此次为襄助“张充和昆曲基金”的成立,专门书写了两幅书房联参加张充和昆曲拍卖,所得将全数捐给海外昆曲社。

张充和(1914 ~ 2015) 书匾 古色今香

纸本 画心 1988 年作

说明:此为张充和1988 年为耶鲁大学华裔画家画展所写大字匾额,书写时“追求浑朴的气势”,呈现出“碑学书家追求的‘金石气’效果”,与习见的张氏小楷非常不同,较为少见。

102×34cm

本人诚挚地希望,喜爱张充和艺术的人们能积极地参加本专场拍卖,帮助昆曲艺术在海外的发展与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