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轻易吐露自己的心声

 虹72 2016-07-04


不要轻易吐露自己的心声


 
   
 心事是自己的秘密,只可留给自己,千万不能心里搁不住事,什么都说出来,一不小心成为别人要挟你的把柄。那真是单纯过头,吃亏吃尽,糟糕透项。

普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但心里话千万不要“随便”说。尤其是在职场中,就更要慎之又慎了。

如今,不少公司都在实施人性化管理,尽力打造家一样和谐亲密的工作氛围,上司可以和下属谈心,同事之间也能亲如兄弟姐妹。无数事实已证明,和谐的同事关系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但身处职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想保护好自己,就不能随意吐露自己的心声。

小杰初人职场时,怀着很单纯的想法,像大学时代对室友们无话不说一样,常将自己的一些经历及想法毫不设防地对同事讲。工作不久后,小杰就因出色的表现成为部门经理的首要人选。可他曾无意中告诉同事,他的父亲与董事长私交甚好。于是,大家对他的关注集中在他与董事长的私人关系上,而忽视了他的工作能力。最后,董事长为了显示“公平”,任命一个能力和他差不多的职员为部门经理。可见,如果小杰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也许就能得到这个升职的机会。老板们都欣赏公私分明的员工,敬业不仅意味着勤奋工作,更意味着以大局为重,不把私事带到工作领域中来。

同事毕竟是工作伙伴,他们不可能像家人那样完全地包容你、体谅你。很多时候,同事之间最好保持一种平等、礼貌的伙伴关系。而一些个性化的东西,除体现在工作的创意中外,最好别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处世中,一定要把握好保护隐私的尺度,但有些个人情况,比如个人爱好等,是可以拿出来和同事分享的。那么哪些隐私属于要保护的对象呢?

个人信息可分为绝对隐私、非隐私、相对隐私三大类,前两种较好把握。比如,会对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家庭背景、亲人朋友关系、情感,会影响他人对你道德评价的历史记录;与传统相悖的生活方式,与上司、重要人物的私交等信息,都是需要保护的绝对隐私。说话时,最好权衡利弊,全面考虑这些信息在曝光后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一件事在一个环境中说出来无伤大雅,但换一个环境则可能成为敏感“雷区”,这就属于“相对隐私”。分清这类隐私,要先弄清你所处的环境。但如何面对相对隐私呢?切记一点,千万不要把同事当心理医生。比如,要好的同事可能会问你:“最近和你男(女)朋友的关系怎么样啊?”你可以大而化之地说“还行”。对方可能只是出于善意的关心,你最好也点到为止,不必作进一步的解释,识大体的同事也不会纠缠着问下去。

打好隐私保卫战,无论是办公室、洗手间还是走廊,只要是在公司范围内,都不要谈论私生活;不要在同事面前表现出和上司超越一般上下级的关系;即使是私下里,也不要随便对同事谈论自己的过去和隐秘思想;如果和同事已成了朋友,不要常在其他同事面前表现得太过亲密,对于涉及工作的问题,要公正,有独到的见解,不拉帮结派。有些同事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对这种人要“有礼有节”,不想说时就礼貌而坚决地说“不”。千万不要把分享隐私当成打造亲密同事关系的途径。同事也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都有着善良和平常的心计。我们不妨学着换位思考,站在同事的角度想一想,也许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话不该说,有些事不该让别人知道。全面地看待问题,会有助于你权衡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保护隐私,一来是为了让自己不受伤害,二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不过,也没必要草木皆兵,若对一切问题都三缄其口,也很容易让人觉得你不近情理。真正通晓人情世故,会处世的人应该这样做:偶尔也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心事”给你周围的人听,以降低他们对你的揣测与戒心。

感悟:一个人若光有很好的学问,却不会"处世",在社会上未必有很大的成就。待人处世是生存与生活的大学问,它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智慧,更为重要的是,待人处世的好坏常常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一个不懂待人处世学问的人,一定会被各种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所困扰。许多人很想知道,有什么处世的妙法,可以使我们给人很好的印象?其实,任何一种“方法”,都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待人的法则,并不是什么“方法”,乃是“品德”。培养美好的属灵品德作为处世的法则,就是最好的成功秘决了!文/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