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湄:末日来过,而人生才刚刚开始|| 友好生活

 米乐001 2016-07-04



忆湄/文


朋友圈是一个神奇的组织,上一回某明星公布恋情的“发糖”期没过,接着就轮到了金融圈的集体“奔丧”。


“脱欧”占据了几周的头条。它当然是痛苦的,汇率贬值与未来发展蒙尘,哪一样都是代价。但是人们怕去谈论代价,是因为无法承受一下子掉出舒适区后短期的慌乱,却低估了纠错与清零后带来的长期价值。这世间几乎没有一种可以占尽所有好处的活法,既要野生的自由灵活也觊觎招安后的利益捆绑。


反过来讲,“脱欧”也会让欧洲人更加慌张,停滞的竞争意识、过激的一体化政策,是不是都会一步步撕裂自己?有可能。“脱欧”倒是变成了一击能打醒他们的拳头。这和人生一样,没有哪一个可以称作保险箱的东西可以为你终生买单,颜值,不与时俱进的才华,不进步的婚姻,看起来铁饭碗的工作,都不能。所以面对无数分析师理性的权衡例举留欧的种种利弊时,我反而有一些黯然。



能把你捧在巅峰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可让你扎实落地并爬得更高的,往往是一次灾难。


人间这条路,“脱欧”也从来不是形单影只。飞来的一场横祸,心存芥蒂的告别,意外中断的按部就班,冒犯了你固有的体制,触犯了你得过且过的日子,大动干戈来一次清零,把温床化作斗兽场,从我有限的认知来看,也塞满了人生的杂沓角落。


所以我们这次想说的,并不是评论“脱欧”这件大事,是否能从一堆噩耗里寻找希望,而是想说说人生这件小事,在裂变以后,在“没得选”以后,如何去收场。


战国有个老头儿,住在边塞。有一天,他家的马跑到胡人那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老头儿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果然没多久,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老头儿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个祸患呢?”果然没多久,他儿子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大家都安慰他,老头儿又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后来胡人大举侵入,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兵参战,唯独他儿子因为腿摔断了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这就是《淮南子·人间训》里的故事,它可以警醒后人的,不光是那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还有太阳底下其实没有新鲜事。



所以首先想说的,是“认知”。我们大多数人的前二十年,往往是从非黑即白、一刀切的认知开始评论世界的。只要是打破常规的,背离常理的,就会称作“坏事”。对于坏事,我们通常会慌乱、强烈的否定、且纠结于短期的痛苦。可当我们历经世事,便开始以更开放的视角更平和地去斟酌每一个意外。事后来看,危险与安全不过是一张报纸的正反面,翻过来很容易,而先入为主的定论,反而会拖延与命运和解的时间。


所以有个观点是说,虽然英国脱离欧盟,从局部全球化当中退出来了,但却能参与更广泛的全球化,跟其他国家建立更广泛的联系,脱欧说不定会是件好事。


龙应台有一篇风靡大陆的作品,叫做《(不)相信》。是说年轻的时候相信的东西随着年长渐渐地变得不相信,而不相信的东西却慢慢变得相信,那些慢慢开始相信的东西,往往都是些老生常谈。“不破不立”、“路到桥头自然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都是年轻人特别不屑的老派言论,可在你的人生当真“脱欧”以后,或许才会真正觉得醍醐灌顶。


再讲个现代的事。金融科技(Fintech)无疑是近来占据媒体的热点。它的出现,像是一只外来的怪兽,来势汹汹地闯入华尔街。年轻一代的客户流失,银行裁员将数以万计,动荡或将是常态。Fintech之外,最近还出现一个叫做HRtech,是人力资源与技术的结合体,通过技术进行员工招聘、评价和分配,还帮助员工分析最适合的工作,听说已经帮助了瑞士信贷300个想要离职的员工放弃跳槽。还有一个叫Edtech的,是科技带动教育的玩法,不仅包括在线学习,还包括计算机科学和机器人。除此之外,未来的无人驾驶技术或许会替代司机,机器人厨房或许会替代最声名远扬的大厨,而通过把无数病例输入机器人的程序里,机器人看病的准确率会超过一个行医几十年的专家。


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你,传统行业、重复性高的缺乏知识含量的行业或许会经历一段痛苦的时光,固有的体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切割、让渡、裂变、甚至消失,和如今深陷泥潭的欧洲一样,都急需一场变革。


这倒印证了赫恩曼妮的一句话,我们太容易把生活视作线性的、前进的、向上的过程。但生活恰恰是螺旋的、有进有退、迂回曲折的。


可好消息是,金融机构也没完全闲着。Uber moment的来临,他们有的通过风险投资的方式尽早介入科技金融,有的直接收购好的标的公司,有的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线上产品,谁都不愿意让自己陷入闭门造车的危险境地。因此,未来我们将看到的是,金融科技公司越来越像银行,而银行却越来越像科技公司。


我曾想到“兵荒马乱”四个字,可这些“有条不紊”都仿佛告诉我们,它们如何在摇摇欲坠的大厦旁,一步一步重新铺设自己前进的道路。


这里演绎的就是“应对”。变化,从来都不算是worst case。所以如何思考“应对”,是比一味纠结去留,诟病对错,有价值得多。最盛大的奠基,都不如“灾后重建”的精密部署,来得更实在。


最后讲讲人。


李开复讲过一段很好的话,大意是这样,父母知道的,很多其实是错的,因为父母那个年代的事,现在已经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过去热门的专业,现在不见得热门。10年前如果有哪个父亲在孩子报考大学时叫他去学big data(大数据),我佩服他。如果父母总是用“安稳” 去制约孩子,那么那些“安稳”都会在未来被机器取代。



关注马云的人,都知道他特别习惯抛出“危险论”。别人说阿里风光无限,而他说自己其实每天都如履薄冰。现在是阿里最危险的时候,别人对你的期望值太高,觉得你们公司什么都能干。一个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干的时候,麻烦就来了。


一个是崇尚以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一个是居安思危。但实质一样,诸如此类牛人,都特别擅长预判未来,排除一切“坏”的可能。


所以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三件事——“预防”。有人说“脱欧”也并不算是从天而降,嫌隙和危机早就存在。而生活里任何一个“小意外”,其实都可以作为疑点和漏洞的范本。


举个特别小的例子,我常常在想,很多父母把惊为天人的童言童语,骄傲地写在朋友圈里,可有时真的不是你的孩子有多出类拔萃,而是因为你自己停止了成长,所以才会格外当一回事。而孩子不同,每天都在汲取最新鲜的知识,而教育的进步让我们以前小学才学的英语放到了幼儿园,以前大学才学的微积分放到了中学。沉浸在家庭事业琐事中的父母,是不是连每年看的书都屈指可数呢?


如何不被时代抛弃,如何与时俱进,对于“温水煮青蛙”并不敏感的我们来讲,其实不容易。


可还是需要有所准备,不是为人生的“不裂变”,而是即便“裂变”以后,都可以迅速地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抹一把嘴角的鲜血,笑着说,这些艰难终将会成为勋章,末日来过而我的人生才刚开始。



作者忆湄,江南女子,婉约派。北大毕业,外资行出道,【秦朔朋友圈】特约作者。在红尘万丈的摩天大楼间穿行,却依然逃不出写作的桃花源,于凛冽的时代温柔地生活仍是最大理想。 


忆湄好文推荐:

芈月传的流行,像是一锅冬日里慢炖的补汤

可不可以,别去走那千篇一律的人生:<女医明妃传>之感》

《<欢乐颂>:给你一张如何与大城市相处的清单

《<太阳的后裔>:当我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忆湄:《翻译官》,原来是解了一道360度的爱情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