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ersi
如何解释教育不平等的国际差异?
对欧洲各国的研究发现,社会出身与个体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国家有所出入:相比北欧国家的情形,其关联强度在中东欧国家表现得更加明显。有多种因素可以解释这种教育不平等的跨国差异,在European Variations in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Students’ Cognitive Achievement: The Role of Educational Policies一文中,作者仔细区分了个体层面的社会出身和学校整体的社会构成(social composition),并尝试从国家层面入手,探讨各国不同的制度安排如何影响教育结果的不平等。
不平等的两种来源
要理解教育不平等在不同国家的差异,首先需要区分不平等的两种来源。一类来自个体的家庭出身,儿时的成长环境、家庭社会经济条件、亲子互动以及遗传基因等众多因素都会带来个体在教育结果上的阶层分化。另一类导源于个体就读学校的社会构成,它是学生社会出身在学校层面的整体体现,而具有不同社会构成的学校在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以及同伴互动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前一类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国家通常会表现出大体相同的模式,国家之间的差异更多地由后一类因素造成,因为各国不同的制度安排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由前者所带来的不平等。
而学校社会构成的影响则会随着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类型学校的方式而发生改变。一方面,一些制度性因素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重点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留级等因素的重要性、学业路径的安排以及对贫困学生的财政资助。另一方面,家庭层面的教育决策也会产生影响。一般地,家庭在教育问题上会遵循效用最大化的逻辑,但这种效用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因为不同阶层对教育支出、成功完成学业以及相对风险规避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
研究假设
在综合考虑了制度安排与家庭决策的因素之后,作者预期认为,如果一项制度安排使学校的社会构成变得更加同质,那么它就会带来更大的教育不平等。首先是学业路径的影响,具体包括学业路径的种类以及路径分化的初始时间。学业路径的种类关乎个体的选择空间。在施行单一路径的教育体系中,个体的选择只取决于一国制度对于自由选择的相关规定。在拥有多种路径的国家中,由于在学业表现上更加优秀,加上对更大效用的预期,优势阶层的学生更有可能选择声望较好的学业路径。而路径分化的初始时间则会直接影响个体在某一学业路径中的停留时间(the length of exposure)。时间越早,停留越久,学校层面社会构成的作用就更容易被放大。
其次是重点公立中学的重要性。虽然国家对各个学校的生源范围都有明确规定,但家长和校方都倾向于绕开这些规定。对优势阶层的家长而言,他们更愿意选择好的学校,其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都相对更低。而对校方而言,优质生源更有利于保证其学校的声望。在这种情况下,重点中学的重要性就会明显上升,进而放大社会出身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
第三,私立中学的重要性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较高的教学质量,私立学校能够保证更好的学业,各阶层对这一点的认知没有太大差异。但是,相比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会收取更多的费用,只有优势阶层才愿意承担这笔开支。另外,各阶层对私立学校的预期收益也不一样,优势阶层的预期相对要高得多。久而久之,私立学校就聚集了更多优势阶层的学生,而这种同质性的提高只会加重既有的不平等。
第四,对底层学生的财政支持(助学金)能够削弱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助学金的存在能够降低贫困学生的入学成本,保证更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更高的毕业率,同时也向公众传达了一个正面的信号,即对于教育价值和重要性的认可。这样一来,家庭背景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制约就能得到一定缓和。
最后是留级的影响。因为留级通常是学业不合格的结果,所以低阶层出身的学生更容易遭遇留级的经历。而关于留级的可能结果则存在两种不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留级是一种支持性手段,因为重读可以弥补个体在学业上的不足。另一种观点倾向于把留级视为惩罚或污名,它会降低学生在社会构成上的多样性。尽管优势阶层确实可以利用留级来提升其子女的学业表现,但留级的不利影响相对更加普遍,它也可能会加重教育结果上的不平等。
实证分析
利用OECD策划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2000、2003、2006及2009年15岁在校学生的数据,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因变量,在同时考虑学生个人、学校和国家等三个层次因素的基础上,作者用分层线性模型对上述假设进行了系统的检验。
结果发现,不仅社会出身与个体认知能力之间的关联表现出鲜明的国别差异,而且这种不平等的程度更多地取决于学校之间在社会构成上的差异而非学校内部个体之间的背景差异。具体地,一国教育自由化的水平越高,比如学业路径越多、分化的时间越早,重点学校在公立学校中的比例以及私立收费学校的比例越大,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不平等就会越严重。不过,留级与助学金的效应与预期的并不相符。可能由于变量操作过于简单的缘故,或者其影响在逐年降低,助学金的有无与不平等的程度没有太大的关联。此外,留级的负面影响也没有被发现,作者推测是因为对留级的两种不同运用导致了正负效应的相互抵消。
不论用数学和科学测试代替阅读测试作为认知能力的指标,还是选用不同年份的数据,上述结果基本都保持不变。虽然选用的指标可能还存在一定缺陷,但作者的分析表明,教育不平等不仅仅是家庭背景差异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与一国的制度安排密不可分,而初衷甚好的政策可能也达不到其预期的结果。
介绍文献
Donné, N. L. (2014). European variations in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students’ cognitive achievement: the role of educational policies.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30(3), 329-343.